APP下载

读《平凡造就的伟大》有感

2017-04-13

作文周刊·七年级版 2016年30期
关键词:功名利禄副标题爱莲说

有这样一个人,他是天之骄子,头顶无数的光环,手拿无数的奖项,却平静如水,宛如荷塘上风度翩翩的君子——他就是钱学森。①(开头对钱学森的经历和贡献引述的不够全面,不能点明这是一篇读后感。)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从前,我对这句话不以为然,直到今天,我才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②(本段的出现显得突兀,与正文的衔接不够紧密。)

在那个年代,中国人是抬不起头的,可钱学森却在一年内取得了硕士学位,短短四年中就拿到了双博士学位,他用汗水挥笔写就属于自己的辉煌历史。他是冯卡门的得意弟子,二人合作开创了著名的“钱——卡门”公式,三十六岁便成为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细细地品味着这些经历,我想,或许那时钱学森就像刚刚浮上水面的荷叶,虽然只是浅浅的一角,却足以吸引所有人的目光。

人们都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我却不以为然。通过几年的拼搏,钱学森用他的智慧和汗水在美国占据了一席之地,世俗人所羡慕的功名利禄,他似乎都全部拥有了,可当祖国陷入水深火热中时,他却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功名利禄和舒适的生活,选择报效自己的祖国。每当我读到这里时,总不免感慨万千,有多少人能够面对功名利禄而无动于衷,又有多少人真正能够做到“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呢?③(文章第三、四两段写钱学森年轻时为求学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可合为一段;同时,“出污泥而不染”应为“出淤泥而不染”,引用名句要准确。)

钱学森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科学,奉献给了祖国,却从来不求回报。通过五年的斗争,他重回故土,一心扑在科学上。他从不借工作之由大吃大喝,铺张浪费。新中国刚刚成立那会儿,社会风气很差,钱学森坚决抵制不正之风,就像那亭亭玉立的荷莖,不生茎蔓,不长枝节。

如果将中国文明比作一张画卷,那么钱学森无疑就是一位技艺高超的画家。许多国家都想用丰厚的待遇聘请他,他都不为所动,坚守自己的原则,笔直地站立在那里,站成一道中国科技史上永恒的风景。

【写作误区】

这是一篇读后感。小作者阅读《平凡造就的伟大》一书,边引边议,由此联想到周敦颐《爱莲说》中的名句,赞美了钱学森伟大的科技成就及清莲般的高洁品格。但本文依旧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题目过于简单,缺乏一定的文采,不能让读者明白自己的写作意图。

第二,文章未能理清周敦颐《爱莲说》与本文主人公钱学森品格之间的联系,结构安排不严谨,立意就显得平淡无奇。

第三,文中钱学森正直清廉的具体表现有哪些?由此引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慨和联想?除了“出淤泥而不染”,还有哪些名句能概括钱学森的精神品格?这几点在文中体现的都不是太到位,因而不能引发读者的共鸣。

【升格建议】

1.可抓住钱学森高洁的精神品格补写正标题,将原标题改为副标题,但注意要与下文有一定的联系。

2.将钱学森的高洁品格归纳为几个方面,再和《爱莲说》中高度赞美莲品质的句子形成对接,构成段落排比,使文章立意凸显;同时使写作思路愈加清晰,结构井然有序。

3.整理钱学森工作和生活中的事例作归类,精选、补入各个部分,充实文章内容,必要时可辅以恰当的议论,使感悟更加深刻。

点评

修改后的文章,把原标题作为副标题,再加上一个主标题《翩若清莲》,确定了文章主题——高度赞美钱学森莲般的精神品格,且不失文采,比较有吸引力。接着,小作者又配合开头具体全面地引述点题,抓住“清莲”二字立意,将每段的开头缀上赞美莲的名句,多角度地概括其对钱学森精神品格的理解,使文章的立意更显深刻,颇具文化底蕴。同时,也使文章结构更整齐,思路也更严谨。这样,文章不仅立意深刻,而且感之有据。

猜你喜欢

功名利禄副标题爱莲说
爱莲说
不做“尘世马牛”
对世俗文化中功名利禄认识的独创性
爱莲说
冬·发心
浅议副标题在写作中的妙处
给《最后一课》拟个副标题
知足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