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
2017-04-13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师”的繁体字为“師”,从垖(duī)省,从帀(zā)。在这里,“垖”为“堆”的本字,是小土山的意思;“帀”为“匝”的本字,为环绕、包围的意思。《诗经》曾云:“我徒我御,我师我旅。”这句话的意思是:无论是步行或是驾车,我的部队是成师又成旅。这里的“师”和“旅”都是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说文·帀部》中也说:“師,两千五百人为師。”《周礼·地官司徒第二·小司徒》印证了此种说法,其中有记载:“五人为伍,五伍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由此得知,在商周时代,两千五百人组成的“师”是最大的军队编制;而在我国现行的军队编制中,“师”隶属于军或集团军,下设若干个团,最高的军事长官被称为“师长”。不过,这里的“师”与“老师”的“师”的意思不太一样,那么,“师”最初的意思是什么呢?请大家且看下图中“师”字的演变过程:
观图可知,“师”乃一个会意字,其本义为古代军队中编制的一级。金文与甲骨文的形状大致相同,只是对“师”的右半部分进行了简化,变成了“不”字。篆文、隶书等字体的形状与金文差别不大。至此,“师”字已基本定型。
“师”字最常用的意思是“老师”,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这是说,“师”是一个名称,指的就是那些教人们懂得事物道理的人。早在先秦时期,就有师傅、师长、先生等称谓,一直沿用至今。
“师”在后来逐渐演变成在一定领域里受人尊重的学识、道义、技能方面的传授者和施行者。正如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所言:“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然而,“师”中的“垖”代表知识和理论高度,“帀”代表学术的范围,因此为人师,也仅局限于在一定的领域内为人师。所以孔子才会发出这样的言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