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故乡
2017-04-13丁文珺
丁文珺
不知为何,很喜欢余秋雨的散文。初读他的作品,是《乡关何处》。
那篇文章很长很长,我也细致地读了许久许久。当目光落在最后一句上——淅淅沥沥,好像下起雨来了。终于,忍不住即将滴落的眼泪,难以抑制地偷偷哭了起来。至今还记得,当时窗外也在下雨,正如书中所说,也是淅淅沥沥,如蛛丝一般覆在玻璃窗上,也覆在心头。
现在想起来,只得猜测当时的潸然泪下或许是一刹那情感的共鸣,又或许是一瞬间心灵的触动。文中那种对故乡的情愫,或浓或淡,夹杂在字里行间。而我小时候生活的地方,同余秋雨的故乡一样,正是浙江余姚。尽管,父亲的家乡在湖南怀化,母亲的家乡在江西九江,但毕竟,我生在浙江,在浙江从咿呀学语到懵懂成长。《鄉关何处》中的描写,字字扣心弦,往昔对故乡的模糊印象,又清晰起来,像一本摊开的书卷,似乎伸手可触。
五岁那年随家人置身于异乡长沙,那时觉得很陌生,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先的自我慢慢地破碎,以至被同化,而那道不尽的渴望回归之情和思念故乡之感,也逐渐变淡。
不久前看了央视的《感动中国》,其中有一位大陆老人从年少到古稀漂泊在台湾。海峡的对岸就是他的故乡,可这位白发老人匆匆远道而来,手抱战友骨灰,抹干眼泪又满头白发回到台湾。其中的悲情与愁绪,糅杂在心间,我已泫然欲泣。
老人离开了大陆,安家在台湾。而我所离开的浙江余姚,虽说那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地方,却不知有多少美好的风情蕴含其间?
说到浙江,多数人都会想起那湖光山色醉人的西湖。出生于浙江的我,不止一次驻足在西湖边,在温暖的阳光下慵懒地阖着眼,任柳絮轻拂。足边,湖水似锦,莲花莲叶挤成一片,醉人的凉风轻拂全身,任湖风亲吻着面颊,离离树影像花瓣一样落在身上。的确,西湖很美,美到令人心醉。
但我生长的岁月却是在一个平凡小镇——余姚市低塘镇度过。
我已多年未回去了。只在十岁那年秋天,跟着双亲坐着火车哐当哐当地回到了余姚。车窗外,徐志摩的故乡过去了,鲁迅的故乡过去了,郁达夫的故乡过去了,不知有多少文人生于浙江。
直至傍晚才到达老家,一切归于宁静。石板路上,我走向曾经的家,一切都变了。那坐落在庭院后的一大块菜田不见了踪影,那栖息在房屋前的一汪池塘也从宽阔变成了窄小。
不过,景物虽变,可那香味却没变。当姑姑端上一盘盘色泽诱人、鲜香美味的螃蟹、河虾、黄鱼,还有一碗乌黑的梅干菜蒸肉时,幼时的味道又弥漫在舌尖,那是故乡的味道。
而今,在长沙的水果摊上,偶尔跃入眼帘的那一抹黑红,正是故乡余姚杨梅的颜色。有时母亲买回去品尝,却没有当年吃在嘴里的感觉,软趴趴的不脆硬,味道酸涩不清甜,果肉也少得可怜。螃蟹在长沙菜市场里很少看到,只在超市里才有一些,即便如此,蟹黄似乎也少了印象中的金黄偏红,蟹肉也没有那样的鲜嫩。
故乡,仿佛一本书,被我丢弃在回忆的底层,紧紧封锁,直至再也见不着踪影。偶有心念一动,当年在山上大嚼杨梅的情景不禁浮现,故乡又那么鲜活地出现在脑海中,可一下子就又回到了现实。
想起泰戈尔在《吉檀迦利》中写道——在那里,心是无畏的,头也抬得高昂。
是故乡么?那本内容丰富却杳无痕迹的书卷。窗外,春风拂来几缕清香,阳光温暖湛明。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1414)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