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视媒体看流行音乐的新趋势
2017-04-13常磊
常 磊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河南 郑州 451150)
从电视媒体看流行音乐的新趋势
常 磊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河南 郑州 451150)
在世界文艺发展史中,音乐是精神文化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互联网、微博、微信、手机电视为代表的新媒体相继出现,对流行音乐的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分析新媒体环境下的流行音乐传播特点,提出了娱乐化的发展趋势及建议。
流行音乐;电视媒体;选秀节目
一、流行音乐在我国的发展
一九七八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我国推行了改革开放政策。大量的外国先进思想和文化音乐艺术涌入国内,给国人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当时先进的便携式录音机也进入国内,在这种种因素的作用下,中国开始出现了第一张以磁带形式发行的流行音乐专辑,内地的大街小巷也响遍了各种各样的港台流行歌曲。但是在当时的大环境之下,邓丽君的歌在内地被封杀,禁止传播。
三十年后的今天,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经过这三十年的洗礼,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有了空前的转变。各种新政策引发了中国社会思想的大解放,大量港台的音乐与欧美流行音乐涌入了内地,在内地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同时还因为市场经济的大发展,我国的经济开始腾飞,文化产业得到了空前的大发展,电影、音乐和演唱会等各种通俗音乐形式迅速的发展壮大,音乐形式越来越丰富,唱法也越来越多样化,大量新的唱法开始被社会大众所接受。中国的流行音乐以极为迅猛的势头发展,音乐产业迅速膨胀,音乐作品的产量、唱片公司的数量、专辑的发行量都已经在世界上排到了前几位,流行音乐作品数量虽然巨大,但是质量却无法与欧美的音乐相比,两者在创作质量上仍然有着巨大的差距。
二、新型电视媒体节目对流行音乐的影响
最近这十年以来,在外国的同类电视节目的影响下,一种全新的电视媒体形式大量的涌现出来,这就是各大电视台的音乐选秀节目。从二零零四年的《超级女声》、《快乐男声》开始,一直到近些年的《中国好声音》、《中国好歌曲》等等。都在全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造就了许许多多的社会热点话题,同时,这些节目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
(一)从选手的角度来看
1.选手个人自我实现的需要
每个人与生俱来都有着被认可、被肯定、被大家的目光所聚焦,成为人们眼中焦点的心理需求。在这种心理需求的激励下,甚至可以激发选手形成自我超越来最大化的实现自身的价值,从而被大家所认可。许许多多的事例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想成功,要想被大家认可,就必须付出巨大的努力,经过漫长的过程,这些选手为了实现心中的梦想,就会刻苦学习,努力钻研音乐知识、歌唱技巧。所以,就在这些选手们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无形中就推动了我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在一点点的提高着中国流行音乐的整体水平,越来越多的人才投身于流行音乐事业,刺激了中国的流行音乐行业以及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这就在客观上推动了我国流行音乐事业的发展。
2.明星梦想的推动作用
在现在的社会,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偶像,同时也渴望自己可以成为大家的偶像,成为大家崇拜的对象,希望自己有一天也可以达到那样的高度,一呼百应,被无数的光环所笼罩。而音乐选秀节目无疑就成了实现这种梦想相比而言最大的捷径,许许多多怀着偶像梦的年轻人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纷纷投身于流行音乐事业,为我国的流行音乐事业聚拢了大批的人才,储备了大量的后备力量。为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奠定下十分坚实的基础。
(二)从观众的角度来看
电视节目也是当今社会人们消遣的主要文化产品之一,现在的社会高速发展,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为自己的梦想而奔波,在生活中面对着巨大的压力,正当这些压力无处排解时,这些音乐选秀节目出现了,在看这些节目时,不单单可以欣赏到美好的流行音乐,还可以亲眼看到一个个与自己一样的普通人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成为了耀眼的明星,这在无形之中,也向社会大众传播了十分积极思想,只要努力,只要坚持,梦想终究会实现。
(三)音乐类选秀节目应如何正确引领中国流行音乐发展
1.把握主旨
首先,电视音乐选秀节目的主管单位和制作人不能只看重收视率,不错,收视率可以为电视台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但是,一个优秀的选秀节目必须做到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为怀有音乐梦想的年轻人提供一个实现音乐梦想的舞台,正确的把控节目的社会影响,传播高雅、向上、健康、积极的正能量。
2.精心策划
培养专业的节目策划团队,打造精品节目。做到老少皆宜,雅俗共赏。使得节目的品牌深入人心,打造节目的品牌知名度。
3.选择权威评委
节目主办单位要邀请真正有专业素养,有能力,公正公平的权威评委,这样才是对观众负责,对辛苦付出的选手们负责。评委们还要有着足够的包容,鼓励选手们向自己的梦想努力前进,永不放弃。对选手提出准确的指导意见,使选手能够知道自己的不足,并且加以改正,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三、中国流行音乐的现状
(一)创作水平参差不齐,商业化现象太过浓厚
当下中国的流行音乐高速发展,一时间涌现出许许多多的所谓创作型歌手,而这些歌手大部分并不是科班出身,缺乏专业的音乐知识学习,创作的音乐作品水平自然难以保证,参差不齐,虽不乏优秀的原创作品,但是低质量甚至是低俗的作品更多,阻碍了流行音乐水平的整体提高。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一切事业都与盈利挂上了钩,这一现象在流行音乐行业中体现的更加明显,一见流行音乐行业有利可图,就如雨后春笋般涌出了许许多多的唱片公司,这些唱片公司的唯一目的就是盈利,忽略了音乐作品本身所要有的内涵和艺术价值,在利益的驱使下,这些唱片公司像工厂的流水线一样,加工生产包装出大量质量低下的歌曲和品质低下的歌手,为中国流行音乐行业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二)缺乏真正的音乐态度
我国现阶段的流行音乐都是唱片公司为了盈利而包装批量生产出的“产品”,这些产品大多缺乏了音乐本身该有的鲜明的音乐态度。过度的包装已经使得这些音乐失去了音乐本身的意义,唱片公司宁愿花大钱去对歌手进行外形上的包装,也不愿意将精力投入到提高歌手演唱水平和音乐作品的创作质量上去,导致现在流行乐坛大量的歌手,都只有外表,唱歌实在是不敢恭维。最终这些速成的歌手和作品也只能是昙花一现又很快淡出大家的视野,被人们遗忘。
(三)对音乐版权的保护缺失
一直以来,在我国,所有的音乐作品在互联网上都是可以随意下载,收听,听众们不需要付出任何的费用。在中国人的观念中,音乐就应该是免费的,但是,又很少有人注意到,那些优秀的音乐作品带给人审美享受的同事,每一首作品的背后都凝聚着创作者和歌手多少个日日夜夜的付出。音乐人也需要吃饭,音乐人在付出劳动的同时,也应该得到相应的报酬。
正是因为中国的版权保护不到位,众多歌手和创作人无法从自己的作品中取得应有的收益,便心灰意冷,放弃了对音乐的钻研,大量的音乐人将时间花在广告代言、跨界出演电影电视剧等可以为自己带来收益的行业上。这就导致创作者创作出的歌曲作品质量下降,歌手的唱功也逐年退步。
中国的流行音乐要想得到长足的发展,在一定的时期之后达到赶超欧美的目标,就必须像欧美那些流行音乐大国一样建立完善的版权保护制度,让音乐人付出的劳动和心血可以得到相应的报酬,激励他们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音乐创作之中,这对我国流行音乐行业的健康发展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
[1]黄京.从电视选秀节目谈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J].科技致富向导,2013(22).
[2]田珂.浅论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J].科学导报,2015(08).
[3]胡娜.中国流行音乐的现状与发展[J].大众文艺,,2009(03).
[4]汤健.以流行音乐推进中学传统音乐教学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5]王敏.论呼吸在民间舞蹈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2009(3).
[6]朱德纪,凌文娟,高超.浅谈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J].群文天地,2011(16).
[7]杨秀敏.论当下中国流行音乐的新趋势[J].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8]吴迪.从“中国好声音”看未来流行音乐的发展[J].才智,2012(28).
[9]张芯瑜.中国流行音乐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浅析[J].北方音乐,,2015(04).
《春晓》这首歌曲的18-20小节出现了渐强和减弱,同时又在在句尾出现了减慢和延音记号,来展现诗人内心的感伤和怜惜,力度和节奏的起伏展现了作者情绪的变化,有之前带有些激动的情绪变为感伤和忧思,因此在演绎作品时要仔细的研读作品的文本,对谱面的音乐符号清晰明了,并细腻清晰的处理。
要想完整的表达情感,还需要利用一定的声乐想象,结合自身的情感经历融入到歌曲的表达中,才能让情感表达更真切。
五、结 语
《春晓》这首歌曲将著名的古诗词与西方现代的创作手法相结合,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审美,黎英海在这首作品的创作中采用了质朴和简洁的旋律,工整而精致的曲式结构使得乐曲生动而有古典韵味。通过对《春晓》音乐元素及曲式结构的分析,笔者探索出了这首乐曲的特征:一是其旋律、节奏和诗词的韵律和情感的起伏紧紧贴合,使得乐曲颇具感染力。二是其调式用丰富的语言增加了和声及音乐的表现力。因此,在演唱时,首先要把握好音色的运用,要注重优美雅致,其次要注意吐字的平仄和起伏,最后要注意歌曲的情感把握含蓄婉约,要结合演唱者的情感体验来完整的演绎歌曲。
参考文献
[1]刘诚.黎英海艺术歌曲《唐诗三首》的和声分析[J].中国音乐,2007(04):3-8.
[2]方智诺.歌曲分析与写作[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5-18.
[3]李晋玮,李晋缓.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华乐出版社,2003:62.
[4]樊祖荫.歌曲写作教程[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103-107.
作者简介:韩慧兰馨(1994—),女,汉族,山东济南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声乐演唱。
J616
A
常磊(1982—),男,汉族,河南郑州人,硕士,讲师,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研究方向:声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