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代漯河境内的沙河在古航运中的地位与作用
2017-04-13陈晓霞
陈晓霞
中图分类号:K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2-0384-01
沙河为中原地区古老的河流之一,数千年前即有人类在这里生息、繁衍。漯河境内沙河居于整个沙河的中游地段,虽仅长百余里,但历史地位很重要,在交通运输方面促进中原地区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沙河两岸历史悠久,许多人类生活的遗址,孕育着沙河之滨的文明。现探讨沙河在古代航运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今漯河境内沙河名称的沿革
自古以来,人类逐水而生、循水而居,水孕育了人类历史的灿烂文明,江河海洋、湖泊水域成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水亦对漯河历史文化以及发展变迁非常重要,我们漯河地区就是依古汝水(沙河前身)、颍河而形成的城市,舞阳县城是依潕水建城,临颍县城是依颍河建城,唐代以前的市区(也就是郾城县城)就是依古汝水建城,后搬迁到溵水之阳。汝水、颍河这两个淮河最大的支流在漯河相邻相依,滋润、养育了这片古老的土地,先民在这里休养生息、繁衍发展,共同创造了漯河璨烂文明。近代发展充分表明,人口数量急聚增加,工业化步伐加快,大气污染严重,气候变暖问题突出,我们对水的要求更是迅速加大,水是漯河市的灵魂与命脉。
远古时期,沙河仅为汝水连接颍水的一个小水沟,河身时隐时现,流水时有时无,后代历经沧桑,众水汇入沙河而形成今状。
二、漯河主河道航运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
据《漯河市第三次文物普查分统计年代分类别统计表》显示,漯河境内,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56处,且众多文化遗址分布在滨河之处。
值得一提的是,位于古汝水支流古昆水河道,具有典型裴李岗文化特征的舞阳贾湖文化遗址,出土的一些特定石类,如绿松石、萤石、玉等,据有关专家分析,产地可能在贾湖周围100公里之外,获取方式有直接开采、交换或掠夺三种可能;而人类对于宝石的认识并非一蹴而就,贾湖人通过交换或掠夺的方式取得的可能性更大。这似乎说明贾湖人对岩矿类资源的利用范围很可能已经达到了100公里以外的方城、桐城、淅川等地。由此不难推出,远古的水陆交通,使人类打破了地域的限制,在不间断的交流中取得进步、发展,并创造出辉煌灿烂的文明。
史载:大禹治水时,“疏九河……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禹抑洪水十三年,过家不入门。陆行载车,水行载舟。”据此可知,4000多年前,人类制造的水上交通工具已达到一定程度,并且掌握了一定的航行技术。也说明古汝水,作为中原地区一条南北向的水系,自古以来,就为人类所熟悉利用。
古代的河流,自有史记载以来,最早是作为政治、军事功能被统治者利用的。
漯河境内今沙河水域作为各诸侯国之间进行政治往来的通道,被统治者重视。西周或春秋时期,在河南开凿的第一条运河,位于当时的陈国和蔡国之间。据《水经·济水注》记载:在淮河流域的江苏北部,统辖今淮、泗一带的徐偃王,“欲舟行上国,乃通沟陈(今河南淮阳)、蔡(今河南上蔡)之间。”陈、蔡均为西周封国,都在淮河流域的豫东平原。陈,位于沙水北岸;蔡,位于汝水东岸。由于水道相隔,不能通舟,统治者要求在陈、蔡的沙、汝二水之间开凿运渠,确属交通捷径。据《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上蔡以北,汝水沿线可达胡(今郾城),在郾城沿汝水向西北经东不羹城向西沿泜(滍)水,可达应(今平顶山境内)。可知,统治者利用便利的水上交通条件,以达到沟通各国的政治目的十分明显。同时也说明,汝水自古以来就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漯河境内今沙河水域是各(诸侯)国之间进行军事结盟扶持与相互攻伐和军事后方粮草、战备补给的必经路线。春秋战国时期,汝水是鸿沟水系乃至全国水路交通网的一部分,可上达汴洛,下航吴越。春秋初年,楚国发展起来,向中原挺进,它先后灭掉了处在当时白河和淮水沿线的申、息、邓等国,并征服了处在汝水沿线的蔡国,并多次向郑国进攻。为了救郑,齐桓公于公元前656年,率领齐、宋、陈、许等八国军队进攻楚的盟国蔡,蔡军不战而溃。后齐桓公又进兵到汝水沿线蔡国西北的陉(今河南郾城县南),两军僵持不下,齐桓公退军到召陵(今河南郾城东南),见不能用强力屈楚,只好在召陵与楚国结盟,这就是有名的“召陵之盟”。可见,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充分利用便利的水陆交通网,相互结盟扶持,或扩疆扩土。也不难推测,随着河南“舟楫之利”的发展,为适应政治军事的需要,舟师水战在此时的诸侯争霸中应运而生。
近年来,漯河境内,考古发掘的楚墓以及出土的具有楚文化特征的器物,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作为楚国与中原交界的漯河地区,便利的水路交通,使其在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中居于有利地位,各地之间互相促进、互通有无,使中华文明在共性与个性的包容性发展中不断进步。
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为适应对吴战争的需要,统治者在汝、潁二水之间开挖了贾侯渠,把粮秣等军需物资及时运往前线。《三国志·魏书·贾逵传》记载: “遏鄢汝,造新陂,又断山溜长溪水,造小弋阳陂。又通运渠二百余里。”因为“鄢”古通“郾”,鄢系指郾县(今河南郾城),这条长达200余里的运河,当时在郾城境内,沟通汝水与颍水。据推测,应在郾城至淮阳间。后来,邓艾所开广漕渠中的淮阳渠,也是循此渠修治而成的。《元和郡县图志》记载,溵水县(今河南商水县)县西北30里的沙河(即古溵水)南岸的邓城,相传就是邓艾带兵佃守的地方,后来调遣西征伐蜀,就是从这里出发的。集以邓艾为名,据此可知,当时的 水也是与广漕渠相通的主要运道。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当时各政权统治者的重视,魏晋南北朝时期,水路交通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与开发,为各地商业往来提供了条件,大大推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此时期,江南经济逐渐赶上甚至超过北方经济,水路交通的便利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
战乱以及分裂割据时期,漯河依据便利的水陆交通优势,成为国家的军事重镇。
王莽代汉建新后,由于尖锐的社会矛盾,各地起义不断,(王莽)在与绿林军的交战中,败于昆阳,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昆阳之战。昆阳之战绿林军取胜,除去战略战术与用人外,便利的水陆交通,也是此次战争胜利(其)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
南朝宋明帝初,淮北失于魏,淮西人贾元友上书宋明帝刘彧,劝其出兵“北攻悬瓠,可收陈郡、南顿、汝南、新蔡四郡之地……请敕荆、雍两州,遣二千精兵,从义阳依西山北下,直据郾城” 。刘勔认为:“郾城是贼驿路要戍,且经蛮接险,……且贼拥据数城,水陆通便,而今使官以二千断其资运,于事为难。”
唐宪宗时,淮西“吴元济反,李光颜受命攻讨,奇沛节概,署行营兵马使,别统劲兵屯于近郊。及军合,连破蔡寇。频诏进军,诸将观望,无敢先渡溵河。沛率兵五千,夜渡溵河合流口,径扼贼喉而成城。自是,河阳、宣武、太原、魏博等军继渡,掎角进攻郾城”。可见,当时郾城由于水陆交通优势,在军事上战略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和平统一时期,漯河境内今沙河水域作为漕运路线,亦受到重视。
隋唐以前,漯河境内今沙河水域交通路线以政治、军事功能为主。隋唐以后,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国家实力的增强,统治者对漕运的重视程度凸显。
元和十一年,吴元济反,唐宪宗用兵蔡州时,也曾把江、淮的米、茭,从淮河经颍水运到郾城。“初置颍水运使。运扬子院米,自淮阴溯流至寿州,四十里入颍口,又溯流至颍州沈丘界,五百里至于项城,又溯流五百里入溵河,又三百里输于郾城。得米五十万石,茭一千五百万束。省汴运七万六千贯。”可见,大溵水(今沙河漯河市城区至周口段)是必经之路,是当时漕运的备用路线之一,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宋代,形成以开封为中心的中原航运网。由于统治者重视,前后疏治河南境内的天然河道或开凿运渠,使诸水沟通成网,今沙河流域作为航运网的一部分,其所在区域的粮食、物资,亦是通过惠民河直运京师开封。据《宋史·河渠志》记载,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知许州石普请于大流堰穿渠,置二斗门,引沙河以漕京师”。“仁宗天圣二年二月,崇仪副使,巡护惠民河田承说献议:重修许州合流镇(今西华逍遥镇)大流堰斗门,创开减水河通漕,省迂路五百里。”即引合流镇南的商水入颍河,再沿已开的合流镇至长平镇的渠道入蔡河,使沙颍河漕船径直入蔡,省去绕行今商水县至今淮阳县豆门至项城水寨间蔡口一段迂路大弯,缩短运程500里。
宋代的统治者,为了使以开封为中心的中原航运网发挥更大作用,曾经试图使其伸向西南,开凿沟通白河与澧水间的渠道,再通过澧水一路进入郾城入商水(今沙河郾城至周口段)再合蔡河,达京师开封。但由于地势以及天然河道流向的原因,没有成功。
由上可知,唐代以来的中原航运网,为当时的漕运做出了很大贡献,但也不应忽视,水上交通的便利,为各地商品相互交流、互通有无提供了條件,从而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大市场,弥补了本地商人经营的不足。2011年,漯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漯河郾城沙河附近的航民·富华小区工地上,发掘出土唐宋以来大量的瓷器遗物,经考古人员初步认定,大多属于唐代安徽寿州窑,宋元河北磁州、定州窑,河南禹州窑,宋代山西耀州窑以及明代江西景德镇窑。笔者推测,由于水上交通便利且运输成本低,各地物资交流频繁,除部分较近窑口经陆路运输外,其余皆可能经水上运输到达本地,且宋代以来,漕运允许携带私货贸易,亦为各地物质文化交流提供了条件。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漯河境内的沙河航运在历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漯河这个因水而兴的城市,奠定了深厚的人文地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