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苗族英语文学研究
2017-04-13吕仕平
吕仕平
【摘要】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海外苗族英语文学研究开始走向繁荣,越来越多的苗族英语文学诞生并获得国际大奖。这之后,海外苗族英语文学得到越来越多外国人的关注。但是在中国,对苗族英语文学的关注度较低。本文通过对海外苗族英语文学研究的诞生背景、发展阶段、文学研究和研究意义等几个方面 进行分析,对海外苗族英语文学研究做进一步的关注。
【关键词】海外 苗族英语文学 研究
人类学家格迪斯(W.R.Geddes)在其著作《山地移民》中说:“世界上有两个苦难但不屈的民族,他们就是产生于中国的苗族和分布于世界各地的犹太族。”作为一个饱经战乱的民族,苗族是世界上分布较广、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在地域分布上,苗族除了在中国境内有近一千万分布外,在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国家也有近四百万的分布。1975年越战结束后,迁移境外的苗族人民开始努力融入上流社会,并在文化方面得到较大的发展。黄万华在研究文化发展史的过程中说过这样一段话:“文学史的开展过程往往以二十年为一个周期。”这句话在应对海外苗族英语文学发展中得到印证。以美国苗族英语文学研究为例美国苗族英语文学研究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苗族作家Dia Cha与美国作家Norma J.Livo合著的《苗族民间故事:老挝、泰国和越南的民族》(Folk Stories of the Hmong:Peoples of Laos,Thailand and Vietnam)起,距今大概二十五年的时间。在这二十五年的发展中,美国的苗族英语文学研究从荒芜走向繁荣,在美国文学界的地位不断提高,涌现越来越多苗族英语文学作品。在海外苗族英语文学发展中,苗族英语文学研究的繁荣也是整体发展趋势,成为海外少数民族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过程中,苗族文学也应更多的进入研究者的视线中。
一、海外苗族英语文学的发展
苗族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中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也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广、人口数量较多的民族之一。近百年来,苗族的文化引起越来越多政治、文化、历史学家的关注,他们融入社会、田野,撰写相应的报告、论文、书籍,使这个民族的文化被更广泛的人所熟知。对于苗族文化的研究,中国苗族文学研究时间长,成果丰富,也已被很多的国人所熟知。但是对国外苗族英语文学研究,却很少有国人涉及。虽然在二十世纪初期甚至是更早的时期便已经有了对苗族英语文学的研究,但是那种研究仅仅局限与个人层次,并没有作为一种文学运动或是文学现象产生。海外苗族英语文学真正作为一种文学现象被他人们所熟知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1994年,美国苗族女作家马久宁创办英文期刊《苗绣之声》(Paj Ntanub Voice),这个期刊以发表苗族英语文学为主,以传承苗族文化和传统为己任,扶植海外苗族英语文学的发展。这部期刊的创办为今后苗族文化的发展和苗族文学的成长奠基。自此以后,海外苗族英语文学的创作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到2008年时美国新锐女作家杨嘉莉出版了《梦归家园:一部苗族家庭回忆录》(The Latehomecomer:A Hmong Family Memoir),获得众人的好评,并在2009年时或得了“明尼苏达图书奖”纪实文学最佳奖以及“年度最佳图书”的称号。美国著名作家安妮·法迪曼(Anne Fadiman)说:“这是我读过的有关苗族经历的最好的书——作品极具感染力,让人心醉又难以忘怀。”这本书的出版又将苗族英语文学推向更高的层次。
二、海外苗族英语文学研究
因为历史原因,苗族人民经历过长途大迁徙,这也使得苗族由一个古老的小地方少数民族变为一个世界性的、分布广泛的大民族群体,他们在各个领域展现自己的智慧,取得很大的成就。海外苗族英语文学从产生以来不断得到发展,涌现出大批作家,并产生多样化的文学创作形式,出现的散文、小说、诗歌等多样化的文学载体。所以对海外苗族英语文学的研究要从多个方向入手,进行详细的梳理和系统的评述,既要对他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也要对不同的创作体裁进行对比,分析其特点。
在分析视角方面,“离散族裔批评理论”作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兴起的一种理论模式,对研究海外苗族文学这种离散民族的文学具有重要意义。“离散(diaspora)”指的是对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大规模的种族迁移,在原居住地以外的地区定居并与当地居民在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方面进行的交流、融合和冲突问题。除此以外,“离散”一词也被用于指在自己家园以外的地区生存的人们。遮样,在外居住的苗族人可以被囊括进离散族群的范围。“离散族裔批评理论”主要对离散族亲的身份、地位、文化、意识等问题进行研究,在海外苗族英语文学中多反应出海外苗族人在身份、归属等方面的问题,以及意识冲突。文化冲突方面的矛盾。所以“离散族裔批评理论”是海外苗族英语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因为历史、文化等问题,海外苗族人的身份认同问题也是海外苗族文学中反应的重要问题。海外苗族文学中反应出苗族在外发展中的心理困惑、文化状态和身份认同问题。对于海外苗族来说,身份问题是一个不断需要建构的问题,这个身份问题的建构没有节点。正如斯图尔特·霍尔所言:海外苗族人的身份问题永远处于“生产”过程,不断完善却没有终点。所以对于海外苗族文学来说,寻根意识是文学创作中所表现的一个重要方面。海外苗族文学家通过创作、回忆、想象、思考来对原本苗族生活中的各个细节进行思考和探寻,细致的展现出苗族人们对“根”的寻找,这个根囊括家族根、民族文化根以及精神上的根等等,作品中強烈的民族认同感和乡愁展现出海外苗族群众对家的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就像美国苗族诗人李峰帕英(Pacyinz Lyfoung)在《行走的宣言》(Walking Manifesto)中遮样写到“假如有人问我/我这一生在做什么/给予我生命的人注定让我这样回答/我这一生都在行走/因为苗人过去一直这样做。”这体现出苗族诗人虽然身处西方文化的世界中,但仍执着与对自己本族文化的追寻,对自己民族精神的敬意。身处于外国的流散者都会本能的去寻找一种自己和同胞间的相似感,这也就催生他们对故土的深深的眷恋和对本民族文化和本民族精神的坚守,这种坚守也就成为他们对内心孤独感的一种抚慰。
海外苗族文学中等个女性作家也是值得研究的一个方面,作为女性群体,海外苗族女性在故土流离和文化冲突的双重压迫下,受到了外国社会文化和原本父权主义的双重压迫,他们被迫边缘化,失去话语权,这种双重的压迫下,海外苗族女性通过文学这一特殊方式来表达自己压迫下的不满和压抑的生活,书写自己的海外生存历史。同时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海外苗族女性也可以抒发自己在压迫下带来的压抑心里。所以对海外苗族女性作家的创作进行研究可以了解文学创作对于离乡女性的意义。比如说在《逃离家园》(Running Away from Home)这首诗中,熊帕(Pa Xiong)遮样回忆自己当时漂泊迁徙的旅途和现在的生活状态“我无家可归/你不知道吗?/我从未见过高山、丛林、鸦片地/和父亲用双手修建的家园/……/成长与长岛/儿时的回忆中有白人小孩/呼喊着我的名字/吃着蘸满番茄酱的美式午餐/苗人吃的饭菜却辣的让我/整晚哭泣……”诗人是许许多多流浪在外的苗人的一份子。在这期间她学会了如何去选择性的忘记。她们生活在苗族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碰撞的边缘,虽然她们知道自己为苗族人但是却有无法逃避掉现实世界中的文化吸引和文化融合。这种西方文化的吸引和本民族文化的远离,使得海外苗人不可避免的要承受文化碰撞所带来的冲击。女性的情感表达细腻,更容易在这种冲击中迷失自我,产生更大的孤独感和不适感。这种孤独令他们无处安身,感到“无家可归”。
三、海外文学研究的意义
作為文学创作中等个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海外苗族文学具有自己独特的家孩子,展现着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反映了民族文化中的一种文化状态。随着海外苗族文学的不断繁荣,苗族英语文学成为反应海外苗人心理状态和文化状态的一种重要方式手段,值得我们去深入开展研究。
海外苗族英语文学研究也具有很强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性意义。在学术价值方面,对海外苗族英语文学进行深入的研究可以更好的了解海外文化状态下对外迁少数民族的文化、心理状态的影响,有助我们对海外苗人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的了解,探索不同国家民族发展过程中的规律。海外苗族文学是世界苗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的评价苗族文学可以使我们更好的了解苗族文学的整体发展,促进苗族文学体系的完善。从现实意义上看,苗族文学研究对我们更好的利用海外苗族人与中国的关系,开展有效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有增强海内外国人同胞的凝聚力和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有重要作用,也有助于中国在处理外在少数民族关系中有更好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冲.散居族裔批评与美国华裔文学研究[J].外国为学研究, 2005(2).
[2]王微.海外苗族英语文学的里程碑——《梦归家园:一部苗族家庭回忆录》读评[J].民族论坛,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