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架起通往生活的桥梁
2017-04-13范兆祝
范兆祝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2-0102-01
《品德与社会》是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要为社会培养具有爱心、责任心,有担当的新一代合格小公民。在教学时,我们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让他们去认识社会,参与社会,亲近社会,适应社会。因此,教学中只有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并与社会发展相统一,才能使孩子们的学习更为充实、丰满,为他们的生活增添色彩。在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在生活中去培养
儿童期是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可塑性很强。儿童的生活丰富多彩,绚丽多姿,同时,儿童的生活又是《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的基础。在教学时,注重把教材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尽可能地创设条件,运用恰当的方式充分挖掘各种教学资源,让学生到社会生活中去培养。如教学“我爱我家”时,我让学生课前用彩笔描绘或拍摄自己家居住的环境,寻找全家人生活的照片,记下家长的生日。课堂上学生描述自己家居住的地点及周边环境,展示自己的全家福照片与照片背后的故事,我承诺在每一位孩子家长生日那天,会和孩子一起为他们的父母制作贺卡,让孩子们学会感恩,学会爱的表达。我还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作业”,利用周末,爸妈出去办事时间,把你自己在家一天的生活安排记录下来,并谈自己的收获。有些同学把学习和家务处理的有条不紊,相当不错,感觉收获颇丰。这样,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不仅培养了自己与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心、相互尊敬及对长辈充满了感激之情,还培养了孩子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为他们今后走向社会,夯实了基础。
我们所倡导的儿童生活应是一种快乐的、积极的、有意义的生活,这样才能更贴近社会生活。便于儿童从自己的生活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好的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在体验中生活,在生活中体验。我看到庆祝圣诞节之风日益兴盛,就让孩子查阅书籍,写新年日记,和家人互写新春寄语。让孩子们对比这两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节日,感受“年文化”的多元特点,设计过年方案等等。让他们渐渐加深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了学生对祖国的深厚情感,有感动才会有行动。在教学“从一滴水说起”时,其中关于“人类可以直接利用的淡水仅占全球淡水总量的千分之三”的描述,如何让学生对淡水资源的短缺有更深刻的理解,于是,我让学生一次次地亲手切苹果,最后我宣布“如果全球60亿人可用的淡水是一个苹果,那么人类可以直接利用的只相当于1/16片苹果上的苹果皮”这一结果时,学生们震撼了!他们在探究中回到了真实的生活,从而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并认识到:节约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应该节约每一滴水。
二、在活动中去锻炼
《品德与社会》是在活动与交往中发展起来的,是在与普遍的社会生活的作用中发展起来的。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活动中锻炼,使他们不断把社会知识、道德观念和品德规范与实践学习结合起来,不断成长,从而促进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不断发展,使他们发展成为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实践的人。3月12日是植树节,我们学校将在城镇公园及环乡路边举办义务植树活动。我及时抓住这一大好机遇,积极调动学生、鼓励并组织学生去参加,教学生怎样挖坑、浇水、植树等。让学生投入到活动中去锻炼。植树结束后,我及时在班里举办了“我与小树一起长”这一主题活动,让学生畅谈自己植树的体验、感受和意义,同学们在交流中畅所欲言、热情高涨。我并未因此而结束,接着我又进一步与学生讨论关于“环保问题”,讨论“一次性木筷”的使用问题。课后,学生通过查阅取证,了解到中国是一次性木筷的发明源于日本,可日本为了保护本国森林资源反而从中国大量进口一次性木筷的事实报道等,目前全球气候变革,乱砍乱伐是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坚决杜绝一次性木筷的使用。此项活动意义重大而深远,在活动中不仅锻炼了孩子们参与社会的能力,培养了爱劳动的习惯,而更重要的是,使他们从小现象中看到大问题,培养了孩子们的综合能力,并在他们心灵深处留下烙印:环保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三、在体验中去感悟
《品德与社会》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教学时,我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让学生运用观察、体验、探究、反思等活动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丰富多彩的尝试和体验中展示其旺盛的生命力。在多种感知中,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如教学“学做消费者”时,我先让学生到购物场所调查蔬菜、水果等商品的价格,引导他们认识同样的商品有价格变化的規律,探究价格变化的原因,再让学生搜集食品包装袋,衣服标签和商品说明书等,仔细观察上面的信息,弄清各标签的意思,探究其中的学问。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商品,懂得一些选购商品的常识,学会了辨别商品的真伪。适时让学生去亲自购物,把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跟老师和同学们谈谈。在交流中,学生也树立了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当我在校门口看到有人叫卖白菜种子,就欣喜地买来一大捧分发给学生,和他们一道种菜,并写下“我的种莱日记”,在汗水中感受到劳动的乐趣,学会珍惜劳动果实,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四、到课外去延伸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强调回归生活,放宽视野,回归社会。因此,教学不必仅限于课本,学习也不必仅限于课堂,而是应该积极开发各种社会资源,使品德和社会充满生机和活力。这一课程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生活,在各种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作用中培养品德和行为习惯,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这对提高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将起重要作用。针对县工商局举办“3.15”真诚回报活动,我组织学生走上社会,深入生活,调查本县在诚信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主张和建议;在“助残”日来临之际,我组织学生为残疾人表演节目,为聋哑学校的贫困盲童捐献废旧挂历,为残疾人提供帮助等。这样让学生到社会中去学习、去做事、增强了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无形之中还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和爱心。
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才能使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社会生活,使学生更多地参与社会实践,更多地从体验、理解、感悟中受益,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锻炼了他们的生活能力。有助于其道德品质的发展,有助于孩子们健康成长。这也是《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设置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