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2017-04-13曹君慧
曹君慧
摘 要: 语文课从本质上看无疑是“立人”之课,它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 离开人文性,语文教育将褪去生命的色彩,枯竭生活的源泉,毁灭艺术的创造。本文从六个方面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人文教育。
关键词:语文教学 人文性 人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2-0097-01
人文教育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它既包括课文内容中的人文知识,又包括教学过程中应弘扬的关怀人、尊重人、解放人、提升人的人文精神,还包括语文学习中应特别重要的重意会、重感受、重直觉、重自悟的人文方法,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人文精神。《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属性,语文课程的目的就在于“人”,解放人、充实人、提升人。语文课要在充分体现其工具性的基础上渗透人文教育,在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注重过程和方法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让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质得到整体的提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认真钻研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工具性与人文性做到和谐统一
如在识字课中,通过“齿”字的学习,教育学生爱护牙齿;通过“角”字的学习,让学生学会爱护人民币;学习“麦”字让学生认识国徽,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它不再是一节枯燥的识字课,一节课下来学生们不仅认识了生字,还学到了生活常识、学习方法。这既是对教材的学习,又是对知识的拓展,让学生们懂得了在课堂上能學到生活中的知识,在生活中又能学语文用语文,真正体现了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的大语文教育观。
二、注重的语文学科特点,落实字词句的教学
识字是阅读的基础,但是识字的作用不仅仅是阅读的基础,每一个汉字都是智慧的源头,它承载着我们中华的博大的文化,识字学词,就是文化的传承、智慧的浸润。因此,我们要在课堂上加强识字学词的训练,教给孩子识字学词的规律。这不仅仅是阅读的准备,更是启迪智慧,开发心智的有益的学习活动。如教学“忆 忧 怀 怕 念 想 思 怒”这一组词时,要引导学生去发现规律:大多“忄”、“心”旁的字都跟心有关。在教学《看雪》这一课时,我在黑板上出示这些词组:飘着雪花、铺着雪毯、披着银装、洁白
师:大家发现没有,这些词语都是描写雪景的。
课件展示银装素裹的雪景图。学生闭目想象,老师范读这几句话。
在教学中抓住这些词都是描写雪景的,既认识掌握了这些词,又同时从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了雪景的美丽,达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三、用爱心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轻柔的音乐,让学生们在精神上得以放松;天冷了,气候干燥,同学们要多喝水。一声声关爱地提醒,耐心地等待,细心地倾听……在学生们眼中,身边的老师已不仅是老师,它更像自己的妈妈,老师走进了孩子的心里,课堂上呈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轻松,学生们愿意说出自己的想法,学习符合他们自身的愿望,因为在这里他们受到关爱、受到尊重、得到了赏识和鼓励,学生们在品味着学习的喜悦,他们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在得到不断地生成、张扬和提升,一节语文课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
四、教学设计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趣味性强,让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充满着人文关怀
教师在教学中能尊重“儿童文化”,发掘“童心”、“童趣”,如通过活泼可爱的小动物引入学习内容等形式引起学生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空间,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参与学生活动,及时了解信息、指导方法,让自主学习有了实际的内容,不再流于形式,在交流反馈时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生命过程。
五、在课堂教学中学会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学会反思,这不但提高了教学水平,更让我饱尝了教学成功的喜悦,领悟了情感与思维的真谛——没有了情感,语文只是一堆无生命的符号,思维也会毫无意义;没有了思维,语文只是一堆抽象的文字,情感将不复存在。情感与思维的同步生成与发展才能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才会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如,在设计《酸的和甜的》一文教学时,仔细琢磨文本的人文内涵,我们应该把目光聚焦在松鼠、兔子和猴子的不同表现上,也应该用一种辨证、客观的态度看待狐狸:不能偏颇地说他坏、狡猾,也不能高深的传达“精神胜利法”,还不能舍本逐末地深究“为什么硬说酸”。面对二年级的孩子,我只把狐狸定位在“因为没有摘到葡萄,所以,硬说葡萄酸,以此来安慰自己”这样的程度。所以,在教学中,我适当弱化对狐狸的研究,清晰对比松鼠、兔子与猴子的不同,强化、加深对猴子的印象。然后展开讨论:学习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有的说:“我明白了不能听别人的,要自己亲自尝试。”有人马上起来反对:“难道别人说的对也不听吗?”有些同学还举了具体的例子。讨论升级为争论。争论的结果是:不能随便听别人的,要动脑筋,像小猴子那样,通过仔细分析,再做出行动。
热烈的争论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不但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对知识产生和发展过程的认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参与精神。记得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经这样说过:“当孩子意识到你是在教育他的时候,这样的教育往往是失败的。”在语文教学中贯彻人文精神,使情与思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人文之光定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使我们的语文教学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打好人文的底色。
语文是人类创造的一种文化,但这种文化具有特殊性。其主要特殊之处就在于,人类创造它的目的还让它负载文化,让它作为文化的载体而使文化得以交际。语文又是一种特殊的工具。它是思维的物质外壳,任何语言的形式都是同其思想情感的内容一起存在的,离开了就要成为空洞无物的东西。如果把语文课教成如同锯子、凿子、刨子一类纯物质形式的工具课,是无法想象的。相反,只有带着智慧和美感语文才能进入人们的心灵。就是说,只有负载着人文性,语文这个工具才能发挥作用。而语文工具不是一般的工具,是融合了人文性的工具,语文的人文性不是一般的人文性,人文性负载在语文工具上;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就是这样辩证地统一在一起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才能让学生真正地学语文,爱语文,用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