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也谈“阅读推广”

2017-04-13张淑平

中文信息 2017年2期
关键词:流行经典阅读推广

摘 要: 近年来,各地阅读推广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可效果却始终不能令人满意。原因在于对读什么、怎么读还缺少理性思考。本文从兼顾纸质与网络、经典与流行;从基础性的工作做起,确立正确的“服务观”;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推出深挖“活书”资源,做好推荐引导等系列阅读推广特色栏目等角度论述了观点。

关键词:图书馆 阅读 经典 流行 纸质 网络

中图分类号:G2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2-0062-02

“图书馆有两大任务,一是推进社会信息化,一是推进全民阅读。在推进全民阅读上,图书馆以其专业性、权威性和独有的丰富资源成为读书活动的一个主要阵地 ,也是倡导全民阅读、终身阅读等阅读基本理念的中坚,是联系群体阅读和个体阅读的桥梁 。”[1]这段话说明了图书馆与阅读推广的关系——既有责任又有优势。

近年来,图书馆界对阅读推广也很重视,展览、讲座、报告会、书评、竞赛等层出不穷,可以说是花费了大量的心思和人力。然而这些活动却远远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原因到底在哪里?笔者尝试给出自己的答案。

一、读什么——纸质与网络、经典与流行

1.纸质与网络

近年来,随着网络阅读的日益趋向普遍化和规范化,“汉王、方正、韩国艾利和 (iriver)等群雄并起,电纸书在全球的热销及电脑阅读、手机阅读、电纸书阅读的三流合一,宣告了数字阅读时代到来。”[2]最初普遍批判网络阅读“浅阅读”、“碎片化阅读”的声音渐渐衰弱,学者们开始凝神静气的关照新媒体、新阅读方式的优缺点。

《从 blog 阅读看网络阅读的发展》一文中提到:blog 阅读,“强调自由与分享”、blog 写作常常以独特而自由的视界和深层报道揭示个体对于世界的认识和看法而引起人们阅读的热潮,如 2003 年的“孙志刚案件”、“宝马撞人案”、《中国农民调查》的揭露就和博客们的推动不无关系,社会大众在他们的推动下,阅读到了许多深度的东西。”可谓对新媒体特质的高度肯定。

也有学者结合工作实践,分析了网络阅读的缺陷: “第一,网络阅读必须耗费大量时间才能进入与学习相关的阅读阶段; 第二,网络阅读者必须具有一定的相关能力,它包括对网络资源的检索能力和注意力的控制能力。这个弊端决定了初学者和青少年驾驭网络资源比较困难,所以网络发展成为大众传播的平台较易,但发展成为大众阅读平台却很难; 第三,阅读者中缺少我們纸本阅读中提倡的拓展性阅读,主要指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必须阅读一定量的经典名著等。应该说,网络上是不乏经典名著的,但较少有读者利用网络文本来阅读这些资料。”[3]此评论出自教学实践,所以才能将网络的弊端评论的如此具体、公允。作者深刻地指出了网络阅读对经典的“无能为力”和对控制力、注意力的高度要求,给“对网络日益盲从”的我们敲响了警钟。

2.经典与流行

曾国藩对阅读作了以下描述: “看者如攻城拓地,读者如守土防隘,二者截然两事,不可阙,亦不可混。 ”即阅读应包括“看”和“读”。“看”即浏览,是为了拓宽知识面的泛读; “读”则是逐篇逐句的精读,两者都不可或缺。

主持人董卿曾说: “假如把我放到一个孤岛上,我要带的东西一是书;二是一粒种子,在上面生根发芽,让我看到希望;三是爱人,生活中不能没有这些。”可见,董卿把书放在了第一位,读书已然成为了她生活的重要组成部份。这种将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关注永恒但又立足当下,兼容并蓄、博观而约取的态度很值得我们借鉴。

也有学者提出:“从阅读的本质及效果看,像达恩顿所指出的那样:‘阅读一个仪式或一个城市,和阅读一则民间故事或一部哲学文本,并没有两样。[4]这种广义的阅读观很有启发。一方面,提倡读万里书行万里路,将“仪式”、“城市”这些鲜活的东西纳入“读”的范畴;另一方面,提倡不以功利心对待阅读、不把读书看的“过高”,摒弃了经典流行、活书死书等“门户之见”、直接切入“阅读本质”的扩展,无疑会使更多的人乐于参与、乐于分享,慢慢将读书和思考渗入生活,使之成为不可缺少的习惯。

二、怎样读——阅读推广实践及思考

1.从基础性的工作做起,确立正确的“服务观”

针对目前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的困境,有学者提出:“只关注阅读推广的政策法案和活动现象,没有对阅读推广活动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进行学术论证。在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活动中,一直存在着“教育派”和“中立派”这两大分歧。“教育派”强调指导、引导、灌输,认为阅读推广是一种图书馆员主导的教育活动,将图书馆员预设为知识强势者、导师,将读者预设为知识弱势者、学生,主张图书馆员通过判定好书劣书、开列推荐书目、传授读书方法等方式,来培养读者的阅读行为。“中立派”强调维护阅读自由,认为图书馆员并不比读者高明,图书馆的职责是提供藏书、场地、环境、气氛、服务,可以提供读书信息和阅读建议,但没有理由抱教育和指导的目的。”[5]这种两分法提出了“馆员引导”和“提供服务、场地”的两种倾向,正如数字图书馆是“数字资源的集合”和“实体建筑”的争论一样,两派都偏于强调一个方面的合理性,无异于“执子之矛攻子之盾”。笔者认为,馆员立足馆藏资源,推荐图书、引导阅读,由此延伸到馆外,提供借阅、举办各种与阅读有关的活动,都是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机构职能的应有之义,我们可以通过细分读者群进行图书推荐、组织活动,使服务满足不同对象的实际需求。

广州、深圳、吉林省图书馆开展了分馆和图书流动车建设。其中,分馆建设的思路,是建一些“公共书房”、“城市后花园”。有了这个近便的“空间”,大家不仅可以“随地”享受阅读乐趣,还可以把它作为邻里相识、交往的通道,扩展高楼大厦的狭小封闭与陌生冷漠,让这个钢筋水泥的城市不再冰冷。

2.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推出阅读推广特色栏目

王艳在《中外读书活动初探》一文中总结道:组织群体性的读书活动,已成为世界各国文化生活的一个普遍现象。美国协会力量强大;法国每年都有丰富多彩、范围空前的文化活动;德国读书活动的特色是书展和俱乐部,活动地点从城市到乡村、从图书馆到博物馆、书店到餐厅、戏院以及医院车站,真正做到鼓励全民阅读;而在日本,《关于推进中小学生读书活动的法律》的出台则把阅读提上了立法的层面。而我国以图书馆为中心的全民阅读活动的范围、影响都还在发展阶段,我们可以借鉴许多在活动深度方面成功的例子,使阅读推广活动同时向广度和深度方向发展。

2.1 深挖“活书”(living book)资源

近年来,国外流行的真人图书馆、“活书”(living book)理念传入我国,许多公共图书馆都建立起自己的特色“活书”资源。而自媒体“逻辑思维”的“活书”也做得风生水起。2015年末找一群“大咖”,分享对前一年的总结和对后一年的判断,单单几句“2015年发生很多事情,互联网上时间占据我们的头条,但我们感受到的世界未必是真实的,比如——董明珠分红不为人知,刘强东生孩子广为人知;乐视贾跃亭超级汽车沸沸扬扬,汽车500强的吉利李书福却不被关注……”,这写活书的介绍中,透露出网络传播的“虚”与“蔽”,也透露出“逻辑思维”在“真诚的描述、分析现实,不落入花边新闻炫人耳目、不流连于情感宣泄以遮蔽理性”的主旨。在2016世界读书日活动中,秉承这一思路,找罗永浩、黄磊、马东、吴晓波、徐小平等现场说“自己的读书经历、启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想想我们手边也有独一无二的资源,可以做我们的“时间的朋友”。我们身边的人有学子翘楚、有“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忘我的老师、有不畏暴雪疏散车流的最美交警、有平均每日摘棉花290斤的“拾花能手”……他们的经历也应该成为我们的“读人”资源。通过读身边人的生活经历,来丰富我们日益狭小的生活空间造成的思维封闭;通过沟通和交流,让我们以更加清明的智慧来审视这个世界,从而更加理解、宽容地对待身边的人和事。

2.2 讀人的同时,做好推荐引导

上海图书馆的沈颐在《建阅读社会, 从书评开始》中提到:20 世纪 40 年代, 为了把青年“引到学习经典的大路上”, 朱自清先生推出《经典常谈》,深入浅出地介绍《诗经》、《尚书》等中国古代文史哲经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建议阅读推广需从馆员花心思写好介绍馆藏的书评开始。

王余光老师在《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的回归:以经典阅读推广为途径》也提到:“经典的文本厚重,语言晦涩,加上写作时代和文化背景与当今读者相去甚远,因此读起来不仅需要时间,还需要一定的功底。一个人阅读经典是一件孤单的事,如果没有好的导读和很强的阅读动机,不仅难以收到预期的阅读效果,还很容易半途而废。”老师们不约而同的提出书评、摘要的编写对阅读推广的作用。

另外,有些图书馆还提出“活动是阅读的衍生与深化、活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见万余人”的方针,通过各种活动促进读书,两者相辅相成,相映成辉。开展“小记者”、“各种职业生活体验”,以及聘请专家或招募有公益心的老师,在学生假期间开展国画班、书法班、读书夏令营等活动。使读书慢慢作为一个思考的手段,一种交流的工具,渗入人们的生活当中,逐渐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

三、结束语

总之,图书馆在倡导全民阅读的过程中,首先要处理好纸质与网络、经典与流行的关系。一方面我们承认网络、流行书的合理性和便捷、沟通流畅性上的优势;另一方面,我们又要认识到网络阅读对经典的“无能为力”和对控制力、注意力的高度要求,从而有针对性地弥补其本质缺陷,避免“对网络过度盲从”。其次要确立正确的“服务观”,从基础性的工作做起,细分读者群,将服务由立足馆藏逐渐向外延伸,通过推出阅读推广特色栏目、深挖“活书”(living book)资源、做好图书推荐,引导人们亲近阅读,将纸质网络、经典与流行、读人读书、打通,关注永恒但又立足当下,分清精读浏览,最终将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共创书香社会。

参考文献

[1]王余光.浅议社会阅读的几个问题.新世纪图书馆,2007(3):3.

[2]王子舟.随电纸书洪流走入数字阅读时代.图书馆建设,2010(6):7.

[3]贺子岳.论网络阅读模式的构建.武汉大学学报,2006(5):378-379.

[4]贺子岳.论网络阅读模式的构建.武汉大学学报,2006(5):378-379.

[5]王波.图书馆阅读推广亟待研究的若干问题.图书与情报,2011(5):32.

作者简介:张淑平,(1983-),女,黑龙江省肇东市人,本科学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馆员,多年从事古籍保护、整理与修复等相关工作。

猜你喜欢

流行经典阅读推广
谈如何接近经典——以《论语》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