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下初中历史教学新理念探析 

2017-04-13卢翰�オオ�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

卢翰�オオ�

[摘要]当前,我国各地都掀起了教学改革的狂潮,对现在的初中历史教学理念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尊重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重视知识系统构建、实施参与式的教学方式三个方面出发,对初中历史教学进行探索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7010801

进入新世纪,随着新课标和新的教学评价体系的出台,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与方法都应该做相应的调整。历史这门蕴涵丰富内容和情感体验的人文学科,也应该加强对新课程理念内涵的理解,抛弃传统教学中强化学生死记硬背,重理论轻实践,重理性轻感性,重知识教学轻素质培养的错误做法。

一、教学内容应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学生在日常生活与实践中已经获得部分认知和知识经验,虽然不一定正确,却是不容忽视的重要课程资源。他们从长辈、同学,甚至是媒体那里获得信息和启示,增加了知识和经验,进一步丰富了对历史人物和事件概况的认知。教师在从事教学时要以学生为中心,给予他们发挥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空间,尊重学生不同的知识和经验,利用好这个资源,因材施教,辅以相应的指导。鼓励学生多接触课本以外的知识,无论是听自己的长辈讲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长征故事,还是参观红军长征纪念馆,又或者观看《大渡河》《突破乌江》《草地》《长征》等影视作品,都能让学生更形象、真切地了解这段历史,有助于他們理解和吸收课本上单调、枯燥的知识。由于学生的知识面窄,人生阅历浅,在接收外界新知识时很可能出现理解不当现象,这需要教师及时地纠正和指导,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都要坚持唯物主义原则辩证地看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实践应重视学生知识系统的构建

传授基本的历史知识无疑非常重要,这也是历史教学中应该首先要完成的任务。具体来讲,历史知识的传授应该包括翔实的史实内容,由史实串联组成的相关知识系统,以及由史实和知识系统营造的历史氛围。在这当中,知识系统不仅负担着各个知识点的黏性,也成为历史氛围形成的基础,它的构建尤为重要。

系统的学科网络图更利于局部知识的吸收和转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提问,巧用知识系统。例如《抗日战争》一课,其中涵盖许多史实,如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淞沪抗战、南京大屠杀、平型关大捷、西安事变、国共合作等等。每个史实又都包含大量知识点,如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标志性事件、原因、意义等,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些知识,学生容易产生厌倦的心理,影响教学效果。而且学生在接受和运用这些知识时很可能会发生张冠李戴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并合理地采用知识系统构建的方法,引导学生逐层思考“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日本的侵略行为为什么越来越嚣张?”“在这期间中国还进行了哪些反抗行为?”“国际社会是什么态度?”这些问题,培养学生多视角看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活动应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传统的历史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是教学任务中的主导角色,学生只能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课后对知识点进行机械的背诵,没有形成良性互动,课堂氛围沉闷,教学效果不理想,使历史教育陷入严重尴尬局面。新课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课本承载的知识需要师生间和生生间的交流、体验才能得到掌握。

例如,《新中国成立》这一课,我们用历史教育学生不仅要认识过去,也要看到中国越来越繁荣的今天。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201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祖国的日新月异让中华儿女倍感骄傲。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试着让各个小组选取一个印象深刻的国庆阅兵瞬间进行多媒体展示,让学生在学习中探究、思考、体验课堂。这种参与式的教学真正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促进了学生全方面发展。

此外,在历史课程和教学改革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可或缺。历史学科不是对知识死板的记忆,而是需要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出富有创造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宁跃云.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历史教学[J].文学教育(中),2010(9).

[2]吴伟.中学历史教学的知识传授与历史素养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2013(8).

(责任编辑庞丹丹)

猜你喜欢

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