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书馆学研究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认识

2017-04-13陈微珠

中文信息 2017年2期
关键词:图书馆学哲学马克思主义

陈微珠

摘 要: 图书馆员学研究经历了至少两百年的时间。本文针对图书馆学唯心主义的思潮和现象,对唯心主义现象进行了描述,强调了电子图书的物质性。

关键词:图书馆学 马克思主义 哲学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2-0021-01

无论是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的古中国,还是在鼎盛时期的雅典城邦,图书馆被统治阶级的认可和重视程度,都可以让图书馆事业称得上是一项有纵深历史和无限广阔发展空间的充满旺盛生命力的事业。对于图书馆学研究的把握,人们似乎有时是成竹在胸,有时却又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感觉。然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却无时无处不影响着图书馆学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最近几年,图书馆学的研究学术思想活跃,成果累累。但是,在图书馆学研究中,有不少人存在着唯心主义的观点和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并见诸于各杂志和刊物上。本文试图就图书馆学研究的思维方法谈点浅陋见识,以期与同行讨论并求教各位。

一、图书馆学研究的正确思维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并没有过时,它仍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进行科学研究和各项社会实践(包括图书馆学研究)的唯一正确思维方法。脱离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研和实践就有可能会出现偏差。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如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对立统一、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规律仍是指导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指导原则。

二、唯心主义思维方法在当代图书馆学研究中的表现事例

“电子图书的不可知论”是图书馆学研究中唯心主义的典型事例。比如,有人在论述电子图书时说:电子图书“是人们无法感知的”、“能剥离载体而单独存在”、与纸质图书不同,电子图书能“超越时空”,在不久的未来,图书馆工作者将面对“虚拟图书馆”、“无墙图书馆”等等,笔者认为这些论点的核心是否认电子图书的物质性,不妨对此逐个分析:

1.电子图书是“虚拟的”,“是人们无法感知的”

此说法的根本问题在于不承认电子图书的物质性。其实,电子图书与其它历史上出现过的所有图书,如甲骨、金石、竹简、锦帛、纸质及化学胶片等等没有什么根本区别,它们都具有载体、记录符号,包含着信息内涵。它们都具有物质性,物质性是它们的共性,那是实实在在的物质。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差别,即前面提到的各种图书都是宏观物质,其载体和记录符号都是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而电子图书的载体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物质,记录符号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物质,是以二进制数字形式存储的符号。借助于现代高科技,也是同样可为人们感知的,决不是“虚拟的”。

2.电子图书能“超越时空”

有两种解释:一是不具有时空;二是超过一段时空。这两种解释不是否认电子图书的时空概念,是否定电子图书物质性的又一变种。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一方面,运动的物质具有广延性,即是说都具有一定的体积,必定占有一定的空间;另一方面,物质只要存在着,就具有一定的持续性,有“寿命”,此持续性即延续一定的时间。所以,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及其运动的基本属性,任何物质的存在,那不可能是“空的”、“虚的”,部存在于一定的空间内,持续于一定的时间中。如果我们承认电子图书的物质性,则必须承认电子图书与时间和空间的依存关系。把电子图书说成是超时空的东西,则必然否认电子图书的客观存在。也就是说等于一方面承认有电子图书这东西,但另一方面又宣布它没有存在的时间和空间,实际上就是否定其存在,否定其物质性。电子图书确有存储密度与容量是纸质图书无法比拟的特点,并且其传输速度极快,现代通信技术可以让它在极短的时间里从地球任意地点传输到你的微机屏幕上。但是不管电子图书如何可压缩、扩容,容量是天量还是海量,都应当是有量的,密度也是有限度的,尽管随科技发展而不断压缩并不断扩容,其密度仍然不会无穷大,所占空间也不会无穷小,这空间可趋于零而绝不能等于零。传递速度不管沿着什么高速公路,快到什么程度,依然不会无穷大,其持续应占一段时间,决不会无穷小,这时间可趋于零而不能等于零。它永远具有时空概念,决不会“超时空”。

3.电子图书与纸质图书不同,“能剥离载体而单独存在”

这种说法没有看到纸质图书和电子图书信息传递的本质,仍属于唯心主义观点。图书是记录信息的,信息是供人们利用的。不管图书是纸制的还是电子的,利用图书时,传递信息的过程都是一样的,这个过程包含三个子过程:一是把信息记录于载体上存储起来:二是把信息从载体上调出来;三是把信息传输到人们的感官让人们接收到这些信息。就此三个子过程而言,电子图书与纸制图书、化学胶片,甚至于甲骨、金石、竹简、锦帛的原理都基本一致,前者是在后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就第一个过程而言,纸质图书记录机理显而易见,人们把具有一定色素的物质如碳黑、染料、石墨等用笔或者采用活字排版的方式把文字、图形附着于纸或胶片等物质上;电子图书记录机理有所发展,由于记录符号的微观性,人们用计算机把表示文字、图形、声音等的信息,记录于磁盘、光盘上。二者之间在物质性这一点上是一致的,区别在于物质的宏观与微观上不同而己。就第二个过程而言,把信息从载体上调出来,对于纸质图书来说,信息的反射光线经过空气传播而被人的眼睛接收,纸和胶片上的文字、图形、符号仍保留在原载体上,不存在“剥离”;而对于电子图书,由于其微观性,人们不能直读,计算机把记录在服务器等载体之上的二进制数字读取并高速传回到自己的计算机上,经过信息符号的转换,把表示文字、图形、符号的二进制数字代码转换成宏观的文字、图形、符号,这种转换过程的任何子过程都具有物质性,与纸质图书的读取过程原理是一致的,电子图书仍原封不动地保留在原件上。所谓“能剥离载体而单独存在”,大概是指在第二个过程当中,计算机读取了数据之后,好像这些数据就真的会居无定所,就像幽灵一样不依载体而存在。应该说,这些记录符号从服务器上调出、传送再到读取,一步也离不开物質,传送靠介质、储存也靠介质,离开物质信息就不能存在。

有人认为,电子图书是虚拟的,似乎居无定所,来去无踪,它是如何来到读者面前、怎么复制出来,似乎处于虚无缥缈之中。甚至有人扬言:电子图书已经构成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挑战。其实电子图书是实实在在地存在于网络中的服务器上,而网络由操作系统、服务器和网络工作站组成。工作站通过插在其中的网卡经传输介质与服务器相连,用户通过工作站请求获得网络服务和访问共享资源,工作站通过网络服务器取出程序和数据后,用自己的CPU和内存进行运算处理,然后,把处理结果再送到服务器中。可见,作为共享资源的电子图书是存于服务器中的,它们与其它信息一样,既具有载体的物理形态,其信息以数字的形式存于其上,也具有物质性,它完全不是什么“虚”的,也不是模糊不定、虚无缥缈的,而实实在在是物质的。

从上述几点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电子图书同纸质图书都是物质的,具有物质性,那些认为电子图书是“虚拟的”、“无法感知的”、是“超时空的”等等观点都是违背唯物主义观点的。否认电子图书的物质性,把它看成是虚无缥缈的,不是客观存在的,因而就無法深刻认识电子图书本身,也就必然阻碍电子图书的发展。

三、学术研究应坚持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近来,在图书馆专业以及一些其他科学杂志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偏激性的立论,说一个事物好就绝对地好,没有一点缺点;一个事物坏就绝对地坏,没有一点优点。比如论述电子图书时就有这种情况:有人认为电子图书的出现和推广应用,“世界将会变成一个全新的世界”;“无纸化图书的时代已经来临,纸张与其它所谓的硬拷贝就该退出历史舞台了”;有人则大声疾呼“二律背反”,即所谓数量越大,质量越差,电子图书越是高速、便捷、大容量、数据共享,其质量必然越差,安全性、真实性越差,再如,讨论文档一体化管理时,要么好得不能再好,要么差得不能再差,在一些图书馆学术研究论文当中,要么就外国的什么都好,要么就中国的什么都好。笔者认为这些观点都是偏激的,根本不存在绝对的好、也不存在绝对的坏,好与坏是相对而言的。任何一个事物都有它的优缺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思想都是唯心主义的。比如说,电子图书的产生、发展,都是事物内部矛盾斗争的必然结果,都遵从对立统一、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规律。就拿电子图书来说,它是在图书这一客观事物或者说是在人类记忆这一事物中,记录符号、记录方式、载体、传播方式诸因素相互对立、斗争与相互统一、共处的结果:是这些因素之间各方面量变与质变并互相转化的结果: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螺旋上升、否定之否定的结果。

实际上,在当代各种图书馆学刊物上,在图书馆工作实际中,还存在许多违背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与学术观点,在这里不再一一列举。笔者从自身工作与学习中碰到的大量事例中选取上述几个事例分析,只是想说明在我们图书馆工作者中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唯心主义思维方式,它不利于我们图书馆学研究的蓬勃发展。我们必须不断清除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和形而上学的方法论,采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对待传统与革新、中国与外国、理论研究与工作实践,在图书馆学研究中做出更大的成绩。

猜你喜欢

图书馆学哲学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寂寞与喧嚣:当代图书馆学研究现状剖析
中国图书馆学之当下:反思与瞻望
广西图书馆学会2013年年会暨第31次科学讨论会在贵港举行
广西图书馆学会2012年年会暨第30次科学讨论会在南宁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