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防范金融欺诈及自我救助情况的调查研究
2017-04-13苟恒王晓雪吴俊杰边晶梅
苟恒+王晓雪+吴俊杰+边晶梅
摘 要:通过对沈阳市几所高校大学生进行了有关金融欺诈及自我救助的问卷调查以及相关的统计分析,总结了当下大学生成为诈骗主体原因及大学生防范金融欺诈的意识程度;探讨了为何被骗后大学生心理状态无法缓解和金融欺诈带给社会的不利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积极有效的解决途径,最后提出解决这类事件,学生、高校、政府,应该采取的措施。本文提供的数据真实可靠,为减少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和提高警觉程度提供第一手的调研资料,有助于提高其有效性和针对性。
关键词:金融欺诈;大学生;防范措施;调研;统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8-0261-03
一、引言
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人们的总体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但是,依然有极少数人好吃懒做、好逸恶劳,受不劳而获思想的驱使,纷纷走向歧途铤而走险,利用各种手段诈骗,夺取不义之财。而大学生这一群体就遭受到他们魔爪的主要侵害。受到欺骗的大学生有的心理包袱过重,采取极端方式—轻生,来结束自己的生命;有的郁郁寡欢,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对此为提高金融欺诈的警惕性和防范措施的针对性,我们调查小组在原有调查的基础上以沈阳市六大高校为对象再次进行了深层次的调研。
(一)调查研究的背景
每年新生入学报到期间各大媒体报刊的报道中总少不了各种诈骗事件,而近几年此类事件更是频繁发生,虽然政府,高校都积极的采取防范措施来预防和保护广大学生,可因为对诈骗手段缺乏全面的了解,诈骗方式的模糊理解。所采取的措施往往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花费了时间,精力,效果却不见得很好。而无效的措施不但无法降低大学生上当受骗的风险,反而会助长诈骗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并激励他们持续地为非作歹。同时,金融欺诈,不仅仅只是带给学生莫大的悲伤,对于家庭乃至社会都是一极大的不安定因素。我们的调研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展开的。
(二)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采取的是问卷调查的形式,以大学生为主,针对沈阳市六所高校的学生进行统一走访和发放调查问卷。各个年级的学生兼顾,覆盖面较广,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1000,回收有效问卷810份,并且通过网络移动端进行了调研,对数据的统计更有利。样本分布情况见表1。
二、调查结果的数据分析
(一)当前大学生对金融诈骗的总体认知情况
种种迹象表明,很多不法分子已经将大学生群体作为重要的诈骗对象。
调查数据显示,关于金融欺诈手段,大学生了解网络诈骗(虚假中奖、网络兼职、贷款利诱、网络招婚、虚假招工等)的占29%、电信诈骗(恶意电话、虚假连接、假冒好友、交友平台等)占23%、票务诈骗(演唱会门票、火车票、机票、旅游景点门票、挂号票等)占14%、应聘诈骗(传销、空壳公司等)占17%、情感诈骗(假冒父母、子女、亲戚朋友、好心人等)占14%等,以上金融诈骗手段被大部分同学知道,其他诈骗手段仅被部分同学知道。见图1。
(二)大学生遭受金融欺诈的比例
调查显示:59.63%的大学生遇到过金融诈骗。有超过20%的同学一年内遇到过1~3次,遇到3次以上的人数相对较少,但仍然存在。据调查显示在遇到金融诈骗的同学中有414名大学生掉入“陷阱”受骗并出现经济损失,占51.11%,48.89%大学生遇到网络诈骗而没有受骗受到经济损失。这样的调查结果足以让我们震惊,大学生受骗比例之高远远超过一般人的想象,问题的严重程度急需引起整个社会的充分重视。
(三)大学生受骗后处理方式
分析显示:在受骗大学生中约有29%的人会选择向他人求助;而他们中有28%选择沉默。被骗后33%的人选择告诉自己信得过的人,但是会要求他们保密;27%选择告诉父母;33%会告诉学校的有关领导老师:但是,仍然有10%的生命会选择轻生,采取极端方式来表达悲伤。这也就以为这100个人就会有10个人丢掉生命,如果这个数字乘以10,乘以100。那么我们必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了。
(四)大学生对金融诈骗的态度及防范意识
本文调查结果显示,在大学生是否知道自身已主要欺诈对象方面,63.7%的大学生对此有过了解,有一定的认识;13.7%的大学生对此特意关注过,知道问题很严峻;12.96%的大学生见过相关报告,但感觉离自己还很遥远;9.63%的大学生对此完全不知道,没什么感觉,也没有过了解。
由图2可知,大多数大学生了解泄露个人信息的途径是各类APP注册、网购、快递单、各类车票订购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信息化的普及,我们个人信息的出现也越来越频繁,这些个人信息的泄露给诈骗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由图3可知,大多数同学是通过家人父母不时的嘱咐中或者身边亲朋好友的案例中得到警惕,于此同时在学校教育、社会环境中也能对金融诈骗有所了解。平时大学生在电视网络、快捷新闻上应接受安全教育,了解金融诈骗此类事件,通过模拟考验较为罕见。
(五)大家所认同的更易接受的教育方式
根據最后数据显示:普通传统的教育方式很难再让大家有兴趣去接受。学校教育,安全知识讲座、课程等只占了14%,多媒体宣传(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和手机等)占到了66%;家人,朋友的口头宣传20%;身边人上当受骗的反面教材16%;安全教育展览,定点展览和巡回展览14%;信息安全教育(保护个人信息,及隐私)28%;模拟的诈骗情景体验21%;采取极端方式受害人的受害家庭影响的采访视频4%。
(六)减少此类事件发生的根本性方式
据调查:约有57%学生认为安全教育从小抓起.不同的教育阶段都应该将其纳入教学日志中;50%大学生个人信息隐私的保护应更受重视;19%只需要多宣传就行了;49%工信部应该加大对网络监管的力度;40%国家应要求社会各阶层认识定期参加此类专题讲座,提升网络经营者的思想高度。
三、调查结果分析
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各種诈骗手段迎面而来,方法简单,容易得逞,成本低,、传播迅速、范围广,渗透性强,形式复杂,不定性强,社会危害性极大,被欺骗者多以青少年居多②。通过此次调查,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金融诈骗在大学生生活中频繁出现,但大学生对此的重视程度不够。
数据显示,59.63%的大学生遇到过金融诈骗若干次,其中超过一般的同学出现经济损失。金融诈骗的案例层出不穷,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有的时候因为损失的程度在自己的接受范围内,许多的大学生觉得对自己的生活没有太大的影响,对此不够重视,但正是这一心态让不法分子更加猖獗。
在日常的生活中,虽然大部分的学生有一定的防范意识,但是面对形形色色的诈骗手段,还是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大多数大学生对网络诈骗、电信诈骗、情感诈骗较为了解,但是对涉社会不深的大学生来说对票务诈骗,应聘诈骗了解的还不够。由于互联网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网络购物已成为大学生主要的购物方式①,像网络购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诈骗手段多大数百种,还有类似微信的普及,微信红包等诈骗手段都频繁出现,如果大学生对这些诈骗手段不了解,只会让我们防不胜防。同时,由于大学生初入大学这个小社会,社会经验不足,对待各种事物都充满新鲜感,这些都增加了金融诈骗的几率。
四、对策建议
(一)学生个人方面
服从校园管理,自觉遵守校纪校规。服从校园管理,减少一些心图不轨的外来人员进人宿舍,自觉遵守校纪校规,也有利于减少接触到骗子,减少受骗的可能性。要学会“听其言,查其色,辨其行”而不能“一是朋友,都是朋友”。对于“初相识的朋友”,不要轻易“掏心窝子”,更不能言听计从、受其摆布,利用。对于那些“来如风雨,去如微尘”的陌生客,不能轻信其言辞,尽快查实其真实身份,对未经查实或查实不明的则不能为他们提供单独行动的时间和空间,以避免给犯罪分子创造作案条件。切忌贪小便宜。对飞来的“横财”和“好处”,特别是没有很熟悉的人所许诺的利益,要深思和调查。要知道,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尽可能克服自我贪小便宜和对突然到来的“好处”的过多的贪求。
对于这些“横财”和“好处”,最好的防范是三思而后行,一些骗子利用看病、算命骗钱,利用想尽快看好病的心理引你上当,心甘情愿地拿钱去看病,其实得病就要正规医院去诊治,不要被迷信蛊惑。防电信诈骗牢记三个绝对不会:——公安局、检察院和法院绝对不会使用打电话的方式开展案件侦查工作,通知你涉嫌犯罪、洗黑钱、贩毒等,也不会通过网络或传真给你下达“法院传票”等法律手续。——司法机关等执法部门绝对不会打电话要求群众转账汇款。——司法机关绝对不会设立所谓的“国家安全账户”。即使在发现自己上当后,也不要对自己的心理变化感到耻辱,然后采取极端的方式去解决,应该及时转化心态,要让犯罪分子伏法必须依靠你和执法部分积极合作,这样才能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更不能因此颓废,荒芜学业,要学会减压,积极完善自己的心理缺点。
(二)学校方面
作为大学生接受各种教育的直接来源地,学校要积极地做好各种安全教育工作,要重视起金融诈骗事件,在安全教育过程中应特此提出以此提高学生的警惕性。同时应该在校园的广播电台,校园教育官网等一些大学生能接受的教育方式,加大对安全教育的宣传,对金融诈骗的防范。最后学校应及时掌握学生的最新动态,如果得知有同学陷入金融诈骗后,应及时的给予帮助,给受害大学生正确的引导。
(三)社会方面
社会要加大对诈骗分子的违法行动的打击,加强执法力度,让不法分子感受到法律的权威,而不在猖獗。同时社会各界应尽可能地净化社会环境,不光为大学生,也为身处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创造一个良好的、绿色的社会环境,这样社会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像金融诈骗中的网络诈骗本就是技术发展的产物,应该由技术来应对,社会、国家应该注重提升网络技术,完善网络监管,预防网络诈骗③。
(四)家庭方面
家是大学生的港湾,不用戒备,不会伤心。因为家庭成员之间应该更加和谐相处,彼此相互体谅和关心,才能在第一时间对成员的情感心理做出判断,并及时提供帮助。
父母要学会去倾听孩子的内心想法,不要给彼此的交流设置困难,相互倾诉,让孩子变成你的朋友。只有这样社会骗子才不会有机可乘。
注释:
①黄闰.大学生对网络诈骗的认知与防范意识调查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6(17):63.
②郭春涛.网络诈骗的概率主要表现及犯罪构成研究[J].信息网络安全,2011(04):61-63.
③王丽云.网络诈骗:类型与特点[J].农业网络信息,2008(11):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