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困生学习状况的思考
2017-04-13石小林
石小林
[摘 要]通过对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困生在校学习状况和出现学困生群体的学生自身原因、家庭原因进行分析,找到转化学困生的对策,实现高效教育。
[关键词]义务教育;农村学生;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09-0092-01
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有少部分学习起來比较困难,接受知识的能力差,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作业都很吃力,我们通常把这部分学生称为学困生。
一、学困生在校的学习状况
1.缺乏明确的学习动机
学困生视学习为负担,学习没有目的性,认为上学是家长的意图,上课是学校的安排,因而没有成才欲望,抱着混学的态度。他们认为知识深奥难学,随着内容的加深,时间的推移,听不懂记不住的越来越多,渐渐产生厌学心理。
2.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困生认为有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无足轻重,学习上马马虎虎,一般不预习,不复习,课堂上不注意听讲,不求甚解,不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不主动提出或回答问题。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小组讨论不发言也不记录,神情木然,跟不上教师的思维,作业以抄袭为主,甚至出现考试作弊的现象。
3.情感和意志缺失
学困生存在自卑感,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永远也学不好,有的和教师持对立态度。他们缺乏学好的信心和意志,一旦遇到困难就产生消极情绪,甚至放弃学习。
二、出现学困生群体的原因
1.学生自身原因
在认知和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智商、情商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认知的数量和质量,同样一个问题,教师讲过之后让所有的学生去解答,但学困生就是没办法完成。他们情绪低落,对上课、完成作业以及和同学讨论不积极,他们有自卑感,也有虚荣心,因而导致落入学困生行列。
2.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是紧密配合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这个年龄阶段的农村学生家长大部分已到外地打工挣钱,把子女的教育、学习上的辅导重任交给亲友,可他们对孩子的学习、在校表现一概不知,更不要说进行作业辅导。长此以往,这些学生在学校纪律松散,学习不思进取,逐渐落入学困生行列。
3.学校因素
(1)教育方法失当使部分学生变成学困生。亲师信道,厌师则厌学,每一位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和鼓励,学习成绩差一点的学困生更是如此。可教师却忽略了学困生的心理感受,过多的批评让学困生蒙上阴影,产生逆反心理,导致厌师厌学的局面。(2)教师上课节奏过快,部分学生跟不上,成为学困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赶进度超进度,因此讲课速度快,学生思考问题时间太短,一部分学生由于跟不上节奏,就只能当听众或观众了。长此以往,他们的思维闭塞,沦为学困生。(3)教学起点偏高,挤出学困生。教师希望每一位学生都聪明、勤奋、好学,却常常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因而制定同一教学目标,提出同样要求。那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应用能力相对较弱的一部分学生,由于常常达不到目标,对学习失去信心,从而沦为学困生。
三、转化学困生的对策
针对学困生的现状,作为教师、家长要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目标,增强学习信心,重新找回自我。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从学困生个人入手,一方面要加强自我认识,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另一方面要加强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以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其耐力和意志力、自信心,并使之转化为学习的动力。第二,要加强家庭教育和管理力度。希望学生家长能充分认识到孩子的“前途”比“钱途”更重要,不能“亲情不够金钱补”。同时还需要注重教育子女的方法,尊重他们,相信他们,鼓励他们,让他们在温馨、和睦、民主、宽松的环境里茁壮成长。第三,学校要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举办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寓教于乐,积极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实行赏识教育,充分发现、挖掘、发挥学困生的潜能,使他们成人、成才、成功。
总之,通过对学困生现状及形成原因的分析,知道他们也希望自己学好,变成优秀学生。为此,广大学困生及其家长和教师都希望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结合的立体教育网络,形成合力,发挥群体力量,为学困生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实现和谐教育。
(责任编辑 斯 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