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西相融治学研究方法微探
2017-04-13柏云
柏云
摘 要:近代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就进入了近百年屈辱的时代,国力衰弱,民不聊生,但是这一时期西学东渐,许多西方的思想传入中国,加之满清政府自顾不暇,因此,这一时期学术和言论相对自由,中国的学术思想界的春天已经到来。许多进步思想如星火燎原之势在中国大地上传播和发展,而且涌现出大批融汇中西的学者,其中代表性的人物如梁启超和胡适。他们提出许多卓有见地的思想并且有大量著作问世,而这些思想和著作中更是体现了中西相融的治学研究方法。
关键词:近代;中西相融;治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9-0061-01
近代中西相融治学研究方法的产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由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所决定的,因而它的产生带有明显的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而所谓的中西相融的治学研究方法,是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借鉴西方文化,形成有民族特色的思想文化体系,因而它不单单是一种口号,更是被近代相当多的学者运用到自己的著作当中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梁启超对西学方法的尝试
梁启超被公认为清末民初深受西学影响,学贯中西的优秀学者,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人物,以梁启超这一时期治墨的代表作——《墨子学案》为例。《墨子学案》短小精悍,本系作者据在清华学校的讲稿删订而成,是中国近代较早探讨《墨辩》逻辑思想的著作之一。该书是一本概括性的讨论墨子学说和墨子主要思想的简明手册。
在《墨子学案》中,到处可见中西交融的影子,在《墨子学案》的第二章谈及墨学之根本观念--兼爱的时候,梁启超有这样一段表述:“墨子讲兼爱,常用‘兼相爱交相利六字连讲,必合起来,他的意思才明。兼相爱是理论,交相利是实行这理论的方法。兼相爱是托尔斯泰的利他主义,交相利是科尔普特金的互助主义。”很显然,梁启超是受到西学的影响,对托尔斯泰的利他主义和科尔普特金的互助主义有一定研究和见解的,而值得注意的是梁启超并没有使用晦涩难懂的文言文,而是选择大众喜闻乐见的白话文,大有“‘旧瓶装新酒”之感,这与他思想进步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为何梁启超在清华大学的演讲要选择讲墨子,而不讲孔子或者其他诸子呢?笔者窃以为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也有相当大的关系,当时正值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的展开,梁启超虽然不至于也参与到“打倒孔家店”的运动中去,但是也会受到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在《墨子学案》中,梁启超也确实对孔墨进行过对比,所以会出现“孔学反动”的字样,“至于三年丧制,确是孔子所主张。墨子之节葬论,其主要之点在反对久丧,所以‘节葬也算得孔学反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梁启超并没有和其他激进人士一样,而是以一种中立的态度看待孔墨,而对墨子一派值得表扬的地方,梁启超也是不遗余力的赞扬的,这也正是梁启超的过人之处。
当然梁启超作为近代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且就学术来说,不得不令人敬佩。除了《墨子学案》,梁启超治墨后期所作的整理著作《墨经校释》,也是能够做到在传统书证方式基础上,古、今文方法兼用,中西方法皆取的典范。
二、胡适的中西相融治学方法
提起胡适,我们最先想到的便是他在新文化运动中的成就,他的《文学改良刍议》几乎奠定了他在文学运动中的先锋地位。胡适在从事学术研究时首重材料考辨。把研究材料分为“原料”(各哲学家的著作)和“副料”(有关哲学家及其著述的其他材料),两者在使用前都须考辨真伪。因而胡适创立了实验求证的材料考辨方法。值得探讨就是他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一书。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却一反常态,首次对他认为倂没有可靠材料依据和典籍记载和文献考证的中国古史的内容采取了怀疑甚至极度质疑的态度。这部书的一个很大特点就是撇开了上古三皇五帝,甚至连夏商的内容也不列入,而是从孔子、老子讲起。当然,作为一部哲学史著作,这样选取自然有他的合理之处。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并无西方意义的“哲学”,所以笔者以为中国的哲学大体上也应该包括各家的思想史。但我们应该注意到胡适之所以会出现这种作法,是因为他以实用主义哲学为圭臬,从事学术研究时首重材料考辨,在学术研究中尊崇实验求证的材料考辨方法所导致的。在当时中国学术界不遗余力地借鉴西方理论方法之时,《中国哲学史大纲》还给当时的中国学术界展示了现代学术的研究方法。在《中国哲学史大纲》的导言中,胡适界定了什么是哲学、什么是哲学史,以及研究哲学史的目的等研究哲学史必须明确的基本概念。他提出两个重要概念:“明变”、“求因”,所謂“明变”就是研究各家的学说的渊源,交互的影响,变迁的次序,而“求因”则是研究各家学派兴废沿革变迁的原故。研究哲学史的目的在于明变、求因、评判。可以说,胡适所创立的实验求证的材料考辨方法、明变求因的解析研究方法、体现着中西学术相融的文化精神。
近代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就进入了近百年屈辱的时代,国力衰弱,民不聊生,但是这一时期西学东渐,许多西方的思想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国的思想解放,许多进步思想如星火燎原之势在中国大地上传播和发展,而且涌现出大批融汇中西的学者。总之,这些近代中西相融的思想和践行中西结合的学者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参考文献:
[1]杜松柏.国学治学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张跃先.梁启超晚年的文化思想初探[J].甘肃理论学刊,1991(03).
[3]唐德刚.胡适杂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