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开展合作学习的探究
2017-04-13李雨
李雨
[摘 要]合作学习已开展多年,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传统合作学习,注重对“新知”的学习,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为合作而合作等问题,难以可持续发展。教师应创造性地开展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解惑”作用,及时疏导学生“疑惑”,使学生越学越好,越学越有信心,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标。
[关键词]合作学习;学困生;分组;解惑
[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09-0077-01
一直以来,如何解决学困生问题,是每一个科任教师都要思考的课题。为此,很多老教师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但传统合作学习往往只注重形式,追求表面热闹,不求实际效果,缺乏实质性合作,故合作学习虽然开展多年,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笔者通过对学困生的调查发现,其实学困生也想努力提高成绩,可是上课听不懂,作业不会做,挣扎一段时间后,得不到突破,只能放弃,最终形成恶性循环,数学是越学越差。以此分析,学困生的问题根源,在“惑”上,故“解惑”才是转化学困生的根本途径。但光凭科任教师一个人的努力,显然不足以解决问题,若能发挥班级的集体力量,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互帮互助,共同讨论,显然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故笔者对合作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做出调整,把合作学习的重点由“学新知”调整为“解惑”。下面对合作学习展开论述。
一、分组方法
传统合作学习,分组时考虑的是“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但此种分组方法使组员坐得过于分散,不够灵活,组员有疑惑时,不能随时进行小组讨论。而疑惑得不到及时解决,不但影响了学习效率,还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而且人员坐得分散,组员的向心力不强,合作学习大多流于形式,难以真正开展。为此,笔者把前后桌4人,定为一个小组,便于随时讨论。由于小组组员间成绩参差不齐,难免有些问题小组通过讨论后还是不能解决,故从班上为每个大组,选派两个数学成绩优秀的学生,作为本大组的“专家”。当教师不在场时,遇到小组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可请教“专家”,“专家”还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各大组选派的“专家”组成的“专家组”讨论解决,若“专家组”还不能解决,则求助教师。在实际开展中发现,小组与小组之间也有讨论,教师在某个小组解答问题时,其他小组成员也会过来“取经”。
二、合作学习的内容
学新知后的疑惑、作业、同步练习、测试题等都是小组讨论的内容。如新课讲解后,针对教师上课的知识点,某组员还听不懂,此时可在小组内提出问题,共同讨论解决。又如某套测试题,教师讲解后某组员还不明白,就可在小组内提出问题,共同讨论解决。即组员有任何学习上的疑惑,都可在小组内提出,共同讨论解决。
三、合作学习的时间安排
每节课,教师要留有时间给学生小组讨论,课间、课后、晚自习等都可作为小组讨论的时间。如本周数学下班辅导,可针对最近的测试题,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又如新知讲完后,要求学生对本节内容有疑惑的地方,分小组讨论。
四、教师的角色定位
教师要把握好重难点,掌控好学生讨论的主题,不能偏离方向。如要求学生讨论某份测试题时,必须全员参与,不能因为某个学生已经懂了,就做与讨论无关的事情,这背离了合作学习的精神。同时,教师要积极巡堂,针对小组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及时解答。教师还要组织好课堂纪律,让学生积极有序地开展讨论。
此种分组合作学习法,有利有弊。利是灵活方便,组员凝聚力强,一旦学习上有任何疑惑,都可随时开展小组讨论,使问题能得到及时解决;弊是若组员普遍是学困生,则小组讨论难以开展,故需班主任在编排座位时予以配合。同时,教师巡堂时,要对薄弱小组特别关照,帮助其解决有关疑难问题。总体来说,采用分组合作学习法利大于弊。
实践发现,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解惑”作用,能有效帮助遇到疑惑的学生及时解决问题,从而极大地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热情,成绩也越来越好。同时,帮助别人解答疑惑的学生,也能对所学的知识重新复习一遍,其对知识的理解,将更深一层,甚至有时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还能迸发出一些奇思妙想或总结出某些学习方法、学习经验等。如问题不能解决,对自己也是一种鞭策,只有更加努力地学习,才能解决更多的问题。有学者曾经指出:“我们所能学到的东西是——所读到东西的10%,所听到东西的20%,所看到东西的30%,视听结合能理解50%,與人探讨有70%的效果,亲身体验有80%的收获,教给别人后90%的东西就真正属于自己了。”这说明了合作学习的优越性。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