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筑牢中华民族之魂

2017-04-13李莹

山东青年 2017年1期
关键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李莹

摘要:价值观是文化的内核; 核心价值观是德,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要从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高度,持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作为一项根本任务,切实抓紧抓好。”從理论层面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从实践层面看,必须从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形、实化于行这几个环节上下功夫,通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筑牢中华民族之魂,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

一、当下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一)从几个关系中认识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1、文化与核心价值观

人之为人,与其他生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有思想。人的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文化当中习来的。正如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文化是主宰人头脑、掌控人行为、驱使人行动的决定性力量。

文化何以能主宰人的头脑,让人产生思想?因为文化是由物质层、行为层、制度层、精神层组成的多层面的有机统一体,而居于文化核心的是精神层,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价值观。什么是价值观呢?Michael Prosser认为:“价值观是个人或群体主要通过文化交际构成的模式。它们是最深层的文化,我们认为所有的人都有价值观。”

Clyde Kluckhohn则认为:价值观是“个人或群体所特有的一种显形或隐形的认为什么是可取的观念,这一观念影响人们从现有的种种行动模式、方式和目的中做出选择。”从上述所引定义可以看出价值观决是文化具有终极意义的核心,对人们自身行为的定向和调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具有持久、稳定的特点,它决定人的自我认识,并由此影响和决定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标和追求方向的性质。

“核心价值观,则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第一个判断:文化的内核是价值观。

2、文化软实力与核心价值观

软实力“soft power”,最初是由美国学者约瑟夫·奈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来的,是同国家军事、经济力量等组成的“硬实力”相对应的一个概念。

一般说来,“软实力”指的是能够影响他国意愿的精神力量,包括政治制度的吸引力、价值观的感召力和文化的感染力等所谓的软要素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力,在当今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拿破仑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种力量,一种是精神,一种是利剑;从长久看,精神总能征服利剑。

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日益频繁的文化交往,在推动各种文明相互借鉴的同时,也加剧了文化的竞争和较量,为西方国家进行文化输出和文化扩张提供了便利。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这三个越来越凸显出文化软实力的极端重要。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第二个判断: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是核心价值观。

3、道德与核心价值观

康德曾讲过一句话,“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习近平:“古人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这样的情形,在我国历史上,在当今世界上,都屡见不鲜。”

第三个判断:核心价值观是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价值观是文化的内核, 核心价值观是德,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因此习近平指出:“我们要从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高度,持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作为一项根本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二)当下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意义

1、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首要任务。

在“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尤其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日益扩大,西方的政治思想、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不断进来。全世界每100本图书,85本由发达国家流向不发达国家;全世界每100小时音像制品74小时由发达国家流向不发达国家;世界每天传播的国际新闻有80%来自西方;一个好莱坞,只占世界电影产量的6%,却覆盖了世界电影发行市场的92.3%。所有这些,从表象上看,传播的是海量的信息,实际上传播的是价值观,通过价值观的影响和改变,最终会影响人的思想行为和生活方式。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通过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关系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中国梦的实现。

2、是把握治国理政新思路,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坚强基石。

“四个全面”是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治国理政新思路。按照“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我国已经进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经济进入到新常态发展时期。我们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非常之重,面对的矛盾风险挑战非常之多。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形势总体向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凸显,党风政风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一个统一的价值标准体系来唤起民众、凝聚人心、形成共识,规范行为,激发发展和改革的正能量。这个价值体系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因此习近平强调:“在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我们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努力抢占价值体系的制高点。”

3、是凝聚中国力量,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力量源泉。

“中国梦”进一步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为我们描绘了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美好蓝图。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是中国梦的一个重要内容。

今天的中国,已经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诶的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民族复兴的能力和信心。这个信心,就来自文化软实力尤其是价值观的强大精神支撑,来自全民族共同坚守的价值遵循凝聚出的力量。“中国梦的宣传和阐释,要与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紧密结合起来。中国梦意味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意味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味着每一个人都能在为中国梦的奋斗中实现自己的梦想,意味着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意味着中华民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真诚意愿。”

4、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然需要最大可能的凝聚社会共识,而获得共识的基本路径就是将理论和实践创新内化为人们的“价值认同”。 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明确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解决好价值体系问题。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行、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

5、是在复杂多变的局势下积极应对西方价值观冲击和挑战的客观需要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际地位空前提高,西方一些势力虽然不能不承认中国的经济成就,但从来没有也不可能认可中国的政治制度,认为中国的成功会挑战他们的霸主地位和强权政治,挑战他们的政治制度和价值体系,于是炮制各种版本的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责任论打压中国,抹黑我们党和政府,制造矛盾和对立。

从国际上看,西方发达国家凭借经济科技优势,加紧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企图把他们的政治理念和价值观念推销扩张到世界各个角落。近年来,西亚、北非、中亚,一些国家动荡的背后,也正是意识形态的交锋。国际反华势力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推行西化、分化中国的战略。最主要的一手,就是搞意识形态渗透,搞乱人们的思想。价值观的改变会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的侵略可以不用一枪一炮就改变颜色,前苏联的教训不能忘记。撒切尔夫人曾经讲,搞垮苏联主要就是两个办法:第一将苏联拖进军备竞赛;第二就是意识形态的渗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巨大挑战。

从国内形势看,随着我国社会深刻变革,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在社会思想空前活跃、主流积极健康向上的同时,一些错误的、消极的、颓废的思想意识也有所滋长,思想道德领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日渐滋长,出现了思想困惑、信仰淡漠、诚信缺失、道德失范等等现象和问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不容小觑的冲击。

在这样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局势下,我们要有效应对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维护国家文化安全,重塑思想道德规范,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必须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举措,更好地凝魂聚气,强基固本。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发展脉络和内涵

(一)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动态发展的理论脉络

在当代中国,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应该坚守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

“我国是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使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

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重大命题,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已经从制度层面深入到价值观层面。

十七大报告作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的重要论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够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高度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了具体部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进一步阐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丰富厚重,但同时存在内容多、难记的问题。

基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功能的认识不断深化,十八大报告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并首次用三个倡导24个字囊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最本质内容,反映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及其所遵循的根本原则,是整个价值体系的精髓。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论,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

简而言之,核心价值观是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反映了13多亿人的最大公约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表达上的通俗版,内容上的升级版,体现的是理论上的一脉相承、与时俱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作为我们民族长期秉承的反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规律的根本原则和价值观念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全体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核心价值目標和价值观念,这种核心价值理念支撑着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行为指向和行为准则,从更深层次影响着全体国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思想方法与行为方式。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明确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成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三个层面的问题,三个层面的逻辑关系一以贯之、高度契合。

1、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既是我们的百年奋斗目标,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要求:经济富强、政治民主、文化文明、社会和生态和谐。

富强是首要目标,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的应然状态,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夙愿。

民主其实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和党的领导有机统一。

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的价值诉求,是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2、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的自由,既是人类社会的美好向往,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

社会主义的自由,不只是追求物质生活的改善,更重要的是保证人民充分享有发展自我、实现自我的机会,使每个人都能人生出彩、梦想成真。

平等其价值取向是不断实现实质平等,是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平等,是要让人人都能公平行使社会权利、履行社会义务、分享社会成果,政治上平等参与、经济上共同富裕、文化上共建共享。

公正包括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让每一个人共享改革发展发展的成果,有更多的获得感。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就是按照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坚持在法治轨道上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社会行为,有效应对和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确保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焕发勃勃生机又运行井然有序。

3、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基本要求,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

爱国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中国历来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着深厚的爱国主义传统。当下爱国就要以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

敬业是对公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要求公民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精神职业道德。

诚信即诚实守信,是我们的老祖宗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它强调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

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以友好的态度、善良之心为人处世,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筑牢中华民族之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是必须始终抓好的国家战略,需要国家大力倡导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对此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一)多策培育,内化于心

刘云山指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贵在知行统一,而知是前提、是基础,内心认同才能自觉践行,春风化雨才能润物无声。”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引导是基础性工作。

1、严格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贯穿到国民教育全过程。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要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具体落实方法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贯穿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各领域,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覆盖到所有学校和受教育者,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和携手育人的强大合力。

2、更加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厚的滋养。

习近平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上下5000年文明所孕育的中华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根,这个根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的骨髓里,是我们文化的DNA。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所以“今天,我们提倡和供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3、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的宣传引领作用。

主流媒体的导向作用非常重要,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而不能只追求发行量、收视率、点击率、票房收入;要大力宣传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不断改进宣传和教育方式,理直气壮宣传主旋律,给大众以健康向上的明确的道德指向和精神滋养,帮助人们不断增强三个自信。

4、分对象分层次地开展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对党员干部这一关键群体,要在坚定信念上下功夫;对知识分子群体,要在调动积极性上下功夫;对普通群众,要在形成共识上下功夫。

5、积极发挥大众文化平台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扩散效应。积极借助大众文化平台,调动群众参与的热情,通过普及红歌会、讲故事、红段子等形式,唱出中国好声音,激发社会正能量,广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扩散效应。

(二)多管齐下,固化于制

1、用法律推动核心价值观建设。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贯彻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实践中,尤其注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要求上升为具体法律规定,用法律的权威来增强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如完善信用代码制、诚信记录、诚信档案等,充分发挥法律的规范、引导、保障、促进作用,形成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法治环境。

2、落实到经济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中。从确立经济发展目标和发展规划,到出台经济社会政策和重大改革措施,开展各项生产经营活动,都要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做到讲社会责任、社会效益,讲守法经营、公平竞争、诚信守约,形成有利于弘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政策导向、利益机制和社会环境。

3、研究制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测评体系,推动形成工作指导有力度、落实有参照、考核有标准的局面。

(三)多方倡导,外化于形

1、切实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同资本主义的较量,本质上是社会主义价值观同资本主义价值观的较量。作为执政党,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主动权、引导权和话语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2、把弘扬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文化环境营造的全过程。坚持多层次多渠道地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和覆盖面。一是建好阵地。积极发挥主阵地作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不断巩固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同时大力打造新兴媒体阵地;着力打造和拓展基层文化阵地,不断完善市、县、乡镇、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和基础平台。二是树好典型。典型宣传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三是用好载体。结合实际,广泛开展节庆文化活动、主题实践活动和读书教育活动、特色文化广场活动、公益电影放映等活动,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主旋律,营造出向善向上、崇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浓厚氛围和环境。

3、高度重视发挥互联网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积极作用

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6.9%,手机网民达5亿;微博、微信用户都超过5亿。互联网正以惊人的深度和广度影响着经济社会生活,深刻改变着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和舆论生态以及人们的思维观念和生活方式。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是一种中性的信息通道和载体,这一特性加剧了世界范围内不同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目前互联网信息资源80%来自美国,访问量最大100个网站美国占了94个,在网络信息中,90%是英文信息,中文信息只占1%。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互联网,不断向我国倾销带有其政治模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各类信息,以反对和消解社会主义价值观。

再加上虚假信息、违法信息和各种谣言在网上的广泛传播,扰乱了人们的视线,导致很多人思想混乱,特别是对青少年危害严重,对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可能形成釜底抽薪的威胁。

因此必须用正面声音和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善于把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网络宣传、网络文化、网络服务有机结合。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重中之重,运用网络传播规律,改进创新网上宣传,做大做强重点新闻网站,发挥主要商业网站建设性作用,形成良好的网上舆论环境,集聚网上舆论引导合力。做好重大信息网上发布,加强有效正面引导,尤其是对青少年的引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精品网络化传播,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强势。同时依法推进网络法制建设,通过整治网络淫秽色情和低俗信息,打击网络谣言和违法犯罪,惩治谣言制造传播者,关闭非法微博微信用户等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

(四)多方联动,实化于行

1、运用多种载体。活动是最好的载体,2015年4月,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印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动方案》。这15项重点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这项基础工程又向实践层面推进一步。这些活动项目都是从实践中来的,是经验的提炼,是各行各业长期开展的品牌项目。开展好这些活动,既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推动,也是对各行各业工作的推动。通过这些活动在企业、农村、社区、机关、学校的持续广泛展开,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人人参与、全民行动的生动局面。

2、解决实际问题。一方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联系起来,让群众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过程中理解认同、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将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联系起来。注重引导社会舆论,正确疏导公众情绪,使广大干部群众形成并坚持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

3、融入社会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过程中,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需要贯穿始终,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

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吸引群众广泛参与,推动人们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作者单位:中共许昌市建安区委党校,河南 许昌 461000)

猜你喜欢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弘扬遵义会议精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