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写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017-04-13黄淑芬�オ�
黄淑芬�オ�
[摘要]写作教学历来就是语文教学中棘手的问题,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并利用阅读教学中的写作资源,从仿写、改写、续写、写读后感四种基本的写作形式入手,进行有效的读写结合,真正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阅读教学;写作资源;写作形式;读写结合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7002801
中学生普遍缺乏体验素材,写起文章来一编二凑三造假,主要原因就是作文教学没有规范有序的教材。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换句话理解,教材就是学语文学写作的范文,蕴含着丰富的写作知识和技巧。教师若能充分挖掘并利用教材和阅读教学的写作资源,不再剥离阅读谈写作,那么,写作就不再那么费心劳神了。在教学实践与探索中,我从教材中归纳出以下四种操作性较强的写作形式:
一、“依葫芦画瓢”——仿写
仿写无疑是读写结合的最基础、最实用的形式,是初学写作者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我在阅读教学中常抓那些词汇量丰富、句式特点明显、修辞运用巧妙的句子让学生仿句练习。如,学《观舞记》,可以仿课文2—5段的假设句,也可仿7段的比喻句,还可仿17段的排比句,设计语境仿写6个“忽而”。也可以开展片段仿写。如,仿《春》调动各种感官,写活、写美景物;仿《济南的冬天》用拟人手法描摹事物,使事物富有情趣;仿《咏雪》巧用比喻绘美景;仿《秋天的怀念》用细节表达情韵……让学生选准某一点或一个方面,从表现手法、修辞运用等方面进行仿写。当然还可以开展文本整体仿写活动。教材中有的课文内容浅显易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容易找到情感的“共鸣点”,可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积淀写作文。如,借鉴《王几何》用神态描写让人物鲜活的方法,练习写一个你熟悉的人;借鉴《羚羊木雕》的选材立意之法,以“成长”为话题写作文;借鉴《爸爸的花儿落了》的巧设伏笔、悬念的方法来练笔。这样在充分解读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依葫芦画瓢”,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迫就不会再现。
二、“新瓶装老酒”——改写
改写,就是在原作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可以改变文体、语体、人称。改写既要忠实原作精神,又可对原作酌情改动,表现出自己的风格。如《木兰诗》可补充相关的史料,对人物、环境作具体描写,将木兰从军的故事改写成一篇历史小说。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把《石壕吏》搬上“舞台”,把《天净沙·秋思》、《白雪歌送武断官归京》等古诗改写成优美的散文,再现一段或沉重或明快的历史;或将《皇帝的新装》改写为课本剧,集中刻画统治阶层与社会大众的丑陋嘴脸…… 这种“新瓶装老酒”的写作形式,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想象,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余音绕梁”——续写
续写是在原文基础上的再创造,在教学过程中可抓住文本背后蕴含的语言、心理、场景和情节等方面的“留白”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拓展延伸,发挥联想和想象,与原文自然、连贯衔接,使续写的内容丰富,有创意。如《蜡烛》中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表现出来的,可让学生揣摩设想她的心理活动并写下来;《芦花荡》,可让学生把第二天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童话《皇帝的新装》,可以鼓励学生想象“游行大典之后”的情节发展,续写一个有趣的结尾;《孔乙己》,可鼓励学生打破时空界限,虚构“孔乙己巧遇范进”的戏剧般的情景,引导学生展开对中国封建教育的深层次探讨……教学时,教师如能诱导学生去发掘那些“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因素作为写作训练的素材,无疑对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
四、“倒嚼甘蔗”——写读后感
讀后感可以是对原文主题的思考,也可以是对部分内容的理解,还可以是对某些细节或语句的心得,这就需要我们在思考、分析的基础上,选择体会最深、最值得和别人分享的内容来写。读后感的关键是“感”,但“感”的内容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要紧扣原文的相关内容,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可以适当引述原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举出实例,来印证或深化阅读感受,这样的读后感内容丰富,说服力强,容易获得读者的认可。如《走一步,再走一步》告诉我们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难却步,而要化解困难,促使困难得以解决的道理,可让学生结合学习写些体会或感想;读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我们也要向保尔学习,扬起理想的风帆,努力学习;读《童年》有感,要珍惜眼前幸福美好的生活,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诸如此类,让学生找准感悟点,用倒嚼甘蔗的方法写读后感,以利消化与吸收,进而培养写作与感悟能力。
仿写、改写、续写、读后感这种读写结合的作文教学基本形式,无论对于培养学生写作意识、让学生感悟写作规律,还是激发学生写作动机、让学生学习写作方法,无疑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只要我们结合教材内容落实每一次训练,就能真正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责任编辑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