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青铜器的鉴定
2017-04-13王彦捷
王彦捷
摘 要:青铜器的发明是一个划时代的创造,我国商、西周、春秋三个历史时期就属于青铜时代。对古代青铜器中的传世品进行研究,从而确定其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的工作。鉴定工作的第一步是辨伪。第二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是研究确定某件真品的价值,给予恰当的评价。本文主要从锈色、手感和声响、花纹和款识、铜质与器式等四个方面对青铜器的鉴定做了详细的阐述,希望对青铜器鉴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青铜器;鉴定;锈色
中图分类号:K87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5-5312(2017)08-0031-01
以前的老古董商鉴别铜器,靠眼看、手摸、耳闻、鼻嗅、舌舔来加以断、推理,辨别其年代与真伪,这完全凭长期积累的实践经验。而现在的专家则拥先进的科学仪器,甚至可用激光测定。可是作为一般的古铜爱好者,要识别一件青铜器的真假,到底该从何入手呢?应该掌握古铜器鉴别的要点。即锈色、手感和声响、花纹与款识、铜质与器式。
一、锈色
铜器经过几千年流传,至今大致有三种方式:入土、坠水、传世。行家们说:“铜器坠水千年,则绿如瓜皮,而莹润如玉;未及千年,虽有青绿而不莹;未入土水之传世铜器,其色紫褐,而有朱砂斑,甚至其斑凸起。”一般说来,流传至今的大多是出土铜器,由于铜质差别及各地土质、水质的差异,入土铜器的锈色也不尽相同,常见有绿锈、红锈、蓝锈、紫锈等。拿到一件铜器,先要用眼看,若锈色与器体合一,深浅一致程度,坚实匀净,莹润、自然,则为自然生成的锈色。若锈色浮在器物之上,绿而不莹,表皮轻浮,而且不润泽,刺眼,就是伪锈了;这时再做进一步的审定,把手搓热触摸器物,用鼻嗅手,定有铜腥味,因为千年古铜的无铜腥味的;还可用热碱水洗刷,伪锈就会脱落,若刷洗不下,再用火烤就脱落了;或者用舌舔,若有盐卤味,也是伪锈。
二、手感和声响
用手掂量,若过轻或过重就要引起注意了,当然,这全凭经验。另外还可用手敲击实物,听其声响,若声微细而轻脆则可;若声浑浊,发出“嗡”音,则需提高警惕了。
三、花纹和款识
这是鉴别铜器的一个重点,夏代铜器花纹简单;商代花纹则华丽繁缛,且多为遍体遍地生花;西周大致与商同,但后期趋向素朴;春秋战国的花纹则清新活泼,富于生活气息,秦汉重实用,花纹少且不及前代精细。另外,还可以从不同时代纹饰图案内容的改变来推断、判别。至于款识,则主要可从其字体加以辨别。商代字体规整,笔势遒劲大方,优美洒脱,后期多典雅秀丽的波磔体;周朝早期沿袭波磔体;春秋时书体有肥体和瘦体,还有形似蝌蚪的“笠斗文”,以及图案化的“鸟虫书”;战国金文字体大金不考究,但也有字体竖笔引长下垂,末端尖锐的“悬篆”雏形;秦朝统一了文字,通用小篆。掌握了这些,若一件号称三代时的铜器上却出现了小篆字体,那就笑话了。另外,还可根据铭文字数的多少、内容来判定。
四、铜质与器式
铜质的鉴别较简便,翻看铜器的底部,若出黄铜质地,则是伪品;足底若已伪制了铜色,用热碱水刷洗就能看到其本来面目。除要记清楚铜器的器式、名称外,还要了解什么年代铸什么铜器、什么样式的铜器是什么年代铸的。例如钫,钫是方形,盛器亦是酒器,是战国末期出现的,若其按三代作工、锈色制,为伪品。再如鼎,各代皆有,但若有盖、短的鼎则不大可能是三代物品。
五、铭文
青铜器的铭文是对历史的记录,是金石书法发展演变的例证,是铸工工艺高超的体现,宋、清两代是青铜器铭文作伪的主要时期。宋代以来,金石义字成为金石家的研究重点,作为有记载历史文献铭文的青铜器,往往受到广泛的重视,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故而收藏家们对青铜器的搜集,则侧重在铭文方面。
首先,铭文从单字族徽发展而来,形状奇特古老,难以辨识;发展到后来的成为简洁精炼的长篇铭文,更足提供断代依据的历史资料。如“利簋”铭文。其次,铭文从笔画简单的刻划到规范的书写锲刻,无论笔画、结构还是字形都有明显的时代变化。商周时代青铜器铭文的铸造,是另做一块铭文范,嵌入主体内范中。有的铭文嵌得很平整,周围没有明显的痕迹。也有嵌得较低粗糙,突出器的表面,如秦公簋的铭文即是。商周时代在铸造长篇铭文时,有的还要划好线条或打好格子,所以铭文都横平竖直,比较规整,刻铭文技工的技术高超,书写也很流利。第三,随着时代的崇尚和锲刻新工具的出现,铸工锲刻水平在青铜器的铭文上得到了体现。由于范土的铭文是阳线条,因此铭文范上阳文在刻完后,乘湿嵌入丰体范中,字口厚度要避免与外范接触而需修正,可能要微作接捺,与主体范修正,这样阳文宁的上口就火,而铸成的铭文往往有字口小底部人的感觉。这必须精细的观察才能发现。
六、结语
总之,鉴别铜器,是一件繁琐而艰难的事,但只要掌握了要点,多看、多记、多思、还是能鉴别出真假的。
参考文献:
[1]王荣达.从修复角度谈商周青铜器的真伪鉴定问题[J].考古与文物,1987(02).
[2]唐建伟.出土古陶瓷鉴定初探[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2(03).
[3]邵安定.关于考古出土错金银青铜器保护问题的思考[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0(01).
[4]王世民,陈公柔,张长寿.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J].文物,2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