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论学”部分内容新解
2017-04-13李媛�オオ�
李媛�オオ�
[摘要]《论语》是由众多仁人智士整理、归纳孔子言行而成,而目前有关孔子论学部分的教学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其一对孔子“论学”进行专业性研究,其二谈孔子的教育思想。但大多以教育者如何“教”为主,涉及“学”字本身内涵则言之不多。因此,如何将孔子这一部分宝贵的思想落实于高中课堂之上是语文教师需要思考的。鉴于此,从“学”的角度对《论语》中“论学”部分内容进行重新解读。
[关键词]《论语》论学;现实意义;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7001102
《论语》是由众多仁人智士整理、归纳孔子言行而成,而目前有关孔子论学部分的教学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其一对孔子“论学”进行专业性研究,其二谈孔子的教育思想。但大多以教育者如何“教”为主,涉及“学”字本身内涵则言之不多。本文从“学”的角度对《论语》中“论学”部分内容进行重新解读。
一、孔子论学,何谓“学”
《论语》中“学”字共出现66次,没有一次直接翻译成“学习”之意 ,名词是“学说”,动词则是“学做”、“习得”的意思。因此,弄清楚“学”的概念方能领会孔子之真正精神 ,把握《论语》之精髓,这也是讲授《论语》“论学”部分第一步。
一般在教学过程中,谈及孔子论学,一定会引用到“学而时习之”这句话,这句话作为整部《论语》的开篇,为全篇奠定了一个思想基调。普遍将“学”界定为“学习”,或者记诵传统经典篇章。久而久之,这种普遍解释成为一种标准概念。但是,结合《论语》全书“论学”部分来看,将“学”单纯理解为“学习”似有不妥。
“学而时习之”,“习”应该作为一种行动,强调践行所“学”到的内容,而“学”更多的是认识或觉悟,经过他人的引导,或从现实生活中直接体悟到的于人于家于国有利的道理或原则。因此,“学而时习之”,不仅仅停留在学习知识之后要时时复习,还告诫人们,在明白或体悟到道理后,要努力地践行它,在实践中去检验真理,去不断修正自身。这样才能达到“悦”的境界。因为通过自身的总结,自身不断实践,自己在反思中不断修正自身理论,不断成长,面对自身不断成熟的过程,怎能不使自己喜悦呢?因此,这条看似简单的话语,实则奠定了《论语》这本书的哲学基础,是一条指导性极强的语录。
那孔子论学,主张学什么?讲求学习诗歌。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讲的是一个人修养的起始阶段要从学习《诗经》开始,然后用礼来规范自我,使自我成长,实现自我的自立,最后在音乐的感染之下,熏陶之下,成就自我,成为儒家的君子,或治世的贤良之才。这个观点在孔子与其子孔鲤的对话中也可以得到印证。如《论语》中记载,一次孔子立于庭苑之中,恰巧孔鲤经过,孔子就叫住孔鲤,于是有了这样一则对话。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问孔鲤最近学习《诗经》了吗,然后介绍了学习《诗经》的价值和意义。学习《诗经》可以有多种用途。所谓的“兴”,朱熹曾注,“兴”是“感发意志”的意思,按现在理解,诗歌用打比方的方式呈现出诗人所想表达的内容,进而抒发自己的情感,宣扬自己的意志,从而达到影响他人、进行社会教化的作用。所谓的“观”,郑玄曾注:“观风俗之盛衰。”就是通过诗歌能够感受到民生百态,因为中国古代的《诗经》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国风,是官吏在民间采风而成,这些诗歌多是民间真实生活的写照,因此通过诗歌就可以认识社会现实,感受政策的优劣,从而得知政治的得失。所谓的“群”,孔安国注:“群居相切磋。”即志同道合者可以根据《诗经》内容,交流有无,相互切磋,各取所长,达到和而不流。所谓“怨”,孔安国注:“怨刺上政。”士人通过《诗经》中反映的民情,来批评指责执政者为政之失,抒发对苛政的怨情。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孔子主张的学的内容,主要是古代的典籍,并且孔子积极倡导学生学习《诗经》,从中体会、领悟人生的真理。
二、孔子论学的方式
孔子希望通过教育的方式,使学生遵守“礼”,成为君子、贤人,孔子也敦促人们通过“学”来提升思想境界,从而走上君子之道路。那孔子谈及论学时,其主张的学习方式是怎样的呢?我们依旧可以从《论语》文本中找到答案。此为课堂教学展开的第二个部分。
其一,孔子主张通过读书来学习。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其意思为子路打算让子羔去做费邑的长官,孔子不赞同他的这种做法。而子路反问孔子,为宰治民可以学习,临祀事神可以学习,为什么一定得通过读书才算学习呢?而孔子的态度也是极为鲜明的,直接表态为“这就是我厌恶强词夺理的人的原因啊”!可见,孔子虽然主张实践,在实践中学习,但是也要有一定基础,而这些基础即是通过读书获得的。
其二,孔子主张向他人学习。学习的对象一般指的是古人和贤人。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认为自己并不是生来就是一個学识渊博的人,只是爱好古代文化,并且勤奋学习而已。孔子以自身为例,指出了向古人学习的重要性。孔子还主张向贤人学习,我们比较熟悉的语录“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都体现了孔子乐于向他人学习,善于向他人学习的特点。此外,在向其他人学习的时候,孔子主张不懂就要问,谦虚好学。如孔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有的人对孔子进入太庙,每个问题都要认真请教他人而不解,甚至质疑孔子。但是孔子却说为了把事情做好,依礼而行,就应该这样做。子贡曾问过孔子:“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贡曾对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而不解。而孔子解释说,正是因为孔文子聪敏而又好学,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能力比自己弱的人请教为耻辱,所以称谓他的谥号是“文”呀。在此处孔子提出了学习必不可缺的方式之一是不耻下问。此外,孔子还主张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要和兴趣相结合,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要爱惜时间,争分夺秒等等。
综上可见,孔子主张的学习方式是要自己读书,不断补充自己的学识,另外还需要多向他人学习来完善自我,然后再通过实践,日臻成熟。“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赞扬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学习精神。学习要学以致用,做到知行合一。如“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学习了《诗经》等内容,就要应用到行政处事之中。如果不能做到此,那学和没学又有什么区别呢?可见,孔子主张学习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都要求学习者能够静下心来,沉静到学习中去,并且能够应用到实践中来。这样才能叫真正的学习。
三、孔子论学的现实意义
在如今的时代环境中,很多人对孔子思想不够了解,甚至认为这些思想在现代社会中意义不大,导致学生对于《论语》的体悟仅仅满足于停留在片面的理解上,而深入发掘孔子思想的深刻内涵,让学生体会到何为修己以安人,正是将《论语》重新搬上课堂的重要意义之一,因此以《论语》论学部分为切入点,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能以点带面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孔子论学的现实意义之一是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培养学生大格局、大情怀。
孔子在提倡学习的时候,并不否定个人的成功,反而认为学习可以使人事业成功,实现自己的理想,实现自己的价值追求。“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谋求道,而不仅仅局限于谋求物质享受,有时候,一味追求物质的人,往往不满足,或者反而得不到自己所追求的事物。一味追求温饱的种地的人,常常挨饿,而通过学习,士人自然而然会从中获得物质,正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而在道和物质享受之间,孔子强调君子应该忧患的是社会、他人,而不应仅仅是自己的温饱。孔子强调人要通过学习成为君子,“修己”是修炼自身,也就是加强学习者的自身修养,促进其人格的自我完善,“安人”。
此外,通过学习可以使得人提升品质,如孔子曾说:“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孔子指出了放弃学习而容易形成的几种不好品质,单纯爱好仁德而不爱好学习的人,这类人易愚蠢,常常受到他人的欺骗;单纯喜好智慧而不爱好学习的人,往往耍小聪明,讲计谋,导致这类人自欺欺人,行为放荡,骄傲不谦虚;爱好诚信而不爱好学习的人,往往給自己身边的人带来麻烦,伤害到自己的亲人;爱好直率却不爱好学习的人,这类人说话不讲究艺术,说话难免尖酸刻薄,易伤害他人而不自知;爱好勇敢却不爱好学习的人,这类人好勇而鲁莽,凡事不动脑,不讲求原则,是社会不稳定因素;爱好刚强却不爱好学习的人,这类人刚愎自用,狂妄自大,听不进其他人的良好的建议。
孔子强调和重视学,其实是一种内在之学,重在通过学来提升学习者自身的修养。而如何将这种宝贵的思想落实于高中课堂之上,正是语文教师需要思考的。
(责任编辑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