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总统演讲中的隐喻研究

2017-04-13冯洋洋

大学教育 2017年4期

冯洋洋

[摘 要]总统通过演讲来宣传自己治国的理念,以达到目标,隐喻的使用能够更好地帮助演讲者去宣传观点。在政治演讲中,隐喻作为研究政治语篇的一个重要课题,已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对美国总统演讲中的隐喻进行研究,以概念合成理论为基础,在概念合成理论的人类隐喻、旅途隐喻、战争隐喻、家庭隐喻思维模式下,分析美国总统政治演讲中的隐喻意义构建。

[关键词]美国总统演讲;隐喻意义;概念合成理论

[中图分类号] H019 [文獻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4-0104-02

引言

国内外很多学者已对美国总统的演讲分别从文体、语篇、时态和评论等方面进行研究。例如,Erickonren认为,美国历届总统的就职演讲事实上是陈诉美国的政治文化特点;Ritter认为,美国总统肯尼迪在演讲中习惯引用生动的演说词,注重使用词语去感染听众;肯尼迪所做的不仅仅是通过演讲赢得民众的支持,而且将演讲作为行政中的一种语言工具,等等。在本文中,将用概念合成理论对隐喻意义的构建进行阐释。

一、概念合成理论介绍

概念合成理论是在综合了概念隐喻理论及心理空间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对概念隐喻理论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980年,由 Lakoff 和 Johnson出版发行的著作Metaphors We Live By。概念隐喻理论把隐喻看作跨域映射的输出结果,是从始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过程。概念隐喻理论突破了传统的语言学范畴,把隐喻看作是一个跨空间映射的概念现象,强调两个思维空间的结构关系,是始源域到目标域的直接映射。Fauconnier随后发表著作Mental Spaces: Aspect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Natural Language,并于1985年提出心理空间理论。Fauconnier认为,心理空间的构建不同于语言结构,心理空间的构建需要借助语言表达,也就是说一个人需要借助语义成分、关系作用和策略等去构建语域。为了理解语言组织和语言构建,在说话或者理解的过程中需要借助上句提到的成分。心理空间的合成过程本身并不是完整的,需要语义框架和认知模式的指导。心理空间不是语言的必要成分,也不是语法构成的成分,但却是语言存在的基础。心理空间的提出主要是为了理解在隐喻表达中在线意义的构建。

二、美国总统演讲中隐喻意义的构建

现代社会的政治家为了赢得人们的信任,劝说人们接受他们的政治观点,并让人们支持他们的行政主体,需要借助具备强吸引力和鼓励功能的政治演讲。演讲作为一种典型的政治语篇,能够表达清晰的政治观点和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在美国的政治中,政治人物的观点极大地影响了美国民众的政治态度,美国人把总统看成政策的创造者和国家的最终代言人。总统在竞选或国内外宣传他们的观点、态度时,需要借用人们易于理解和接受的语言去表达,在这种独特的情况下,隐喻就被广泛地使用了。政治演讲中,隐喻的表现形式一般为口语,在分析了24位美国总统的80篇政治演讲中的各种隐喻后总结出,隐喻中使用了4种主要的始源域类型:人类隐喻、旅途隐喻、战争隐喻和家庭隐喻。

(一)人类隐喻

人类隐喻在政治演讲尤其在总统演讲中出现频率最高。原因可以归结为人类非常熟悉自身的特点,将人类本身投射到目标域中,能够更好地传达演讲者的意图,而听众也更能接受演讲者所传达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因此,人类本身就是经常见到的始源域。用人做始源域,就可以把人类所特有的动机、行为与情感赋予非人类实体上。在政治演讲中,人类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就可以寓意为一个国家的成长过程。人要经历“出生—幼年期—青少年期—壮年期—老年期—死亡”这个过程,而一个国家的成长初期通常是指国家的建立或者是新时期的开始,例如,自由、民主等新时期的到来。因此,可将国家的发展历程投射作人的成长过程。在政治演讲中,美国总统用人的成长经历来寓意一个国家的成长历程,更能够触动民众内心,更容易得到民众的支持。

...that the torch has been passed to a new generation of Americas—born in this century, tempered by war, dis-ciplined by a hard and bitter peace, proud of our ancient heritage... (John F. Kennedy, 1961)(王建华,2008)在此例句中,美国被比喻为一个新生儿,在成长过程中需要被教育、被引导。美国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需要被指导。从这个意义上讲,美国与新生儿有共同的特性,因此,可以用 born, tempered, disciplined 来形容美国。

(二)旅途隐喻

在总统演讲中,旅途隐喻也经常被使用。旅行范畴与国家发展范畴拥有同样的图示结构,也分享着部分概念,这两个范畴的交互部分发生在合成空间。在旅行这个始源域范畴中包含:旅行者、导游、方向和目标等。国家的发展进程作为目标域,包含:美国政府与民众、政治、宗教政策不同时期的目标等。把对一个国家的管理过程比喻为一场旅行,在旅途中,会借助某种交通工具到达目的地,会遇到十字路口,会有各种阻碍。将旅途映射到国家的发展中时,美国与民众就是旅行者。领导人要鼓励民众去征服苦难,选择正确的道路一直前行到终点。旅途中的苦难可能是恐怖主义,也可能是来自其他国家的威胁或来自竞争者的诬陷等。这两个输入范畴的共同特性映射在类属空间,两个输入空间在前进的过程中都需要时间、行为者、目标等。

And we will move this year a step toward ultimate goal —the elimination of all nuclear weapons from this Earth. (Jimmy Carter, 1977)(王建华,2008)在此例句中,美国总统Jimmy Cater把消除核战争作为他的目标,为了完成这个目标需要鼓励民众共同努力。在旅行过程中,需要有目的地,人们为了到达目的地会坚持努力,所以用到step, goal等旅行范畴的词汇。类属空间对两个范畴交互部分的融合反应在合成空间,也就是旅行隐喻意义的形成。

(三)战争隐喻

随着政治学的频繁出现,战争隐喻被大家熟知,它深深地植根于人们的头脑之中,尤其是在美国总统竞选时,已成为演讲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战争隐喻中,战争、保护、防御、威胁、牺牲等都是始源域的范畴,可以分成光明勇敢的一方与血腥残忍的一方。政治被比喻为战争,說明政治是一个残忍的过程,美国总统在演讲中,经常把美国比喻为勇敢的一方,并且能够带来光明。

Our nation is at war, against a far-reaching network of violence and hatred. (Barack Obama, 2009)(王建华,2008)此例句描述美国政府在与暴力和邪恶势力做斗争,美国作为正义的一方,暴力和邪恶势力是它的敌人。美国政府作为行政机关,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全与稳定,需要对犯罪势力做出惩罚。在战争隐喻中,正义的人们为了维护公平,需要与邪恶势力做斗争。因此,美国总统为了赢得人们的共鸣,把自己比作正义的一方,用到at war, against等属于战争范畴的词汇。

(四)家庭隐喻

家庭是社会的核心组成部分,在国家这个架构中,有政府、公民、国家要履行的职责与公民应尽的义务等元素。在国家这个目标域中,美国政府有保护美国民众的责任,而美国民众也有听从美国政府安排的义务。这两个输入空间共同的架构出现在类属空间,而在合成空间中,美国政府履行父亲的保护责任,这个隐喻意义就形成了。

We cannot hope only to leave our children a bigger car, a bigger bank account. We must hope to give them a sense of what it means to be a loyal friend; a loving par-ent; a citizen who leaves his home, his neighborhood and town better than he found it. (George H. Bush, 1989)(王建华,2008)此例句中,美国政府把美国民众当成自己的孩子。在家庭这个始源域中,父亲有照顾孩子的责任、有给孩子创造良好生活环境的责任。在美国这个目标域中,美国为了更好地发展,需要带领民众努力,给民众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需要民众的支撑。始源域与目标域中,责任成为两者的共性特点,反映在类属空间。把美国政府比喻为父亲,民众比喻为孩子的这个隐喻新意在合成空间中形成。

三、结论

政治演讲已经成为近些年的研究热点问题,也是西方文化中的重要因素。总统演讲作为一种典型的政治模式,已然成为他们执政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总统会在国内外发表演讲来宣传自己或国家的思想。概念合成理论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理论,本文用四个思维空间解释了总统演讲中经常出现的隐喻意义构成,进一步描述了人类如何运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文化模式和记忆去填补层创结构。

[ 参 考 文 献 ]

[1] Coulson, S. & Fauconnier, G. Fake Guns and Stone Lions: Conceptual Blending and Primitive Adjectives [A]. Daniel Juraf-sky, Laura Michaelis & Barbara Fox. Stanford. CA: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Language and Information Publi-cations, 1998.

[2] 田聪. 概念合成理论评述[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3] 汪少华.从合成空间理论看隐喻的意义建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6).

[4] 王文斌.施喻者的认知聚焦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3).

[责任编辑:黄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