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交往理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2017-04-13许迪
许迪
摘 要:现代社会中交往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无论一个人处于社会中的何等位置,只要仍属于社会中的一分子,其在生活中就必然会与他人、与社会产生交往活动,交往对于人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就当前我国许多大学生而言,无论在交往的能力还是意愿上都存在着很大的不足,自我意识不断增强、沉迷网络虚拟世界,都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成长与发展,基于交往理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极大的必要性。
关键词:交往理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4-0079-02
交往理论从人类社会成员交往的各个方面着手,对人与社会发展的交流层面进行了解读。将该理论引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当中,能够更好地帮助大学生理解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为教师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打开了一条通道,这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也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这也是当前阶段提升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
一、交往理论概述
交往理论是一个具有较强综合性的跨学科理论体系,其所关注的是人类社会中通过交往所体现出来的人与社会的发展所不可获取的重要规律。许多学者都曾针对交往理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其中以马克思、哈贝马斯、雅思贝尔斯的理论观点最具价值。以马克思的交往理论为例,其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交往的主体方面,交往理论明确指出交往主体是现实中的人;其次,交往的意义,马克思认为交往是人类物资生产活动的必要前提;最后,马克思还指出,交往所体现的是不同主体间的社会关系,同时普遍的交往也是人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现实基础[1]。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
(一)缺乏感情交流
当前许多高校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给予的重视不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大都沿用传统的说教式的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通过课堂教学与其他教育活动硬性灌输给学生,并理想化地认为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强化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并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
但对于学生的实际需求却缺乏考虑。实质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以学校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开展目标,从学生角度而言,其所需要的不是面对问题时的盲目说服教育,而是更渴望深入的情感交流。大学生在年龄上已进入成人阶段,但在思想上往往还不能达到完全的成熟,其思想意识、价值判断、心理素质、人格养成等方面仍未完全定型,对于与人的交往以及情感交流仍存在着一定的渴望与依赖,如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味采取强硬的方式开展,不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不能从学生角度出发帮助其解决实际问题,也将导致学生心理需求受到挫伤,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乃至全面发展。
(二)理论与实践结合不足
许多高校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依然采取硬性灌输的教育方法,严格要求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論知识的记忆与掌握,而在与大学生生活实践的结合方面却存在着较大的不足,一方面表现在空洞的道理讲述占据主要位置上,学生大多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缺乏主动思考与参与的意识,更无法使理论知识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的问题[2]。另一方面表现在理论知识大都来自教材及参考书等方面,且知识更新的速度较为缓慢,导致理论知识及相关的教学方法脱离实际,对于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重点问题往往涉及较少,这样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无法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生思想的引领作用。
(三)缺少平等交流
当前许多高校都存在着这样的情况,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着权威的角色,而学生处于教育工作开展的客体位置,教师的权威性使得师生之间的关系变为教师主导、学生接受的单项传输关系,而非平等的双向交流关系,这显然是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的。同时,学生主体意识与地位得不到保证,也使得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被动性较强,主观意识与想法得不到表达,个性受到抑制,更少有学生敢于对教师的观点提出质疑,而教师对于敢于挑战权威的学生也往往采取硬性对待,或是不予理睬,这也使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受到严重的挫伤,并可能造成师生心理矛盾的加剧甚至激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增加难度。
(四)对于学生个体关注不足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整体来看针对的是高校的全体学生,因此需要对学生进行一视同仁的教育,但同时由于当代学生在个性化的追求以及个体差异方面有着十分突出的表现,而一味的一视同仁将可能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缺乏针对性,过于泛泛化,无法满足学生个体的实际需求。然而,当前我国的多数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中大都较为注重群体交流,而忽视学生个体的关注,没有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交流方法进行调整,这也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效率的提升。
(五)网络资源利用不足
从我国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情况来看,传统教育方式依然占据着很大的比重,在对网络资源与交流渠道的利用方面,效率与水平都相对较低,然而当代大学生正是互联网的最忠实用户群体,其对于网络信息的关注度常常超出书本及传统的信息渠道[3]。同时,网络资源的丰富性、便捷性对于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储备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网络资源利用方面的不足,将导致网络丰富的资源以及这一与学生沟通的重要渠道被白白浪费,也将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效力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基于交往理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一)转变角色定位,加强平等视角下的情感交流
针对以往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师生角色定位的弊端,当前形势下,应以科学的交往理论为指导,积极转变师生角色定位,建立新的师生交流关系,不再以教师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单一主体,而是将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导者与引领者,而学生则成为教育教学互动的真正主体,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与主体意识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充分给予学生表达自我观点的权利与机会。而教师则应在聆听学生表达,并对学生思想意识与观念有较充分把握的情况下,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从权威的执教者角色中走出来,摒弃权威意识,在平等视角下,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对于学生所提出的有价值的观点应进行认真的考虑与采纳,构建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
(二)改变教育方式,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服务性
传统的硬性灌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显然已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思想成长的需求,也无法充分有效地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高校教育教学水平促进的作用,因此,当前必须要积极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方式,要树立服务意识,从高校教育教学活动开展以及大学生整体与个体的实际需求出发,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有效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及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帮助他们解开思想上的困惑,并引导他们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塑造健全的人格,为大学生文化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学习及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也为高校教育教学活动及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利用网络平台,发挥隐性教育的积极作用
现代社会发展是富有个性、创造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凸显了大学生的创造性,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向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转变的重要标志就是现代化手段的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与进步,多学科知识的不断融合与交
织,这使得多媒体、互联网等高新技术产业下的新兴媒体凸显了更加重要的育人效果[4]。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应加强对网络平台及资源的有效利用,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元素通过网络平台及通信渠道传递到学生的常用网络活动空间当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网络教育环境,以隐性教育的形式,通過潜移默化的影响,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思想成长的积极作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实效性。
交往理论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而当前高校也应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从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通过加强与大学生的情感交流,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拓展教育工作开展的空间与渠道,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有效性,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为我们明确了努力的方向,鼓足了工作的干劲,我们要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者,时代在发展,学生的思想在变化,我们需要结合大学生发展的内心诉求和成长规律,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与方法,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和吸引力,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马金宏,周方遒.论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J].辽
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1).
[2]杨玉英.探索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南昌教
育学院学报,2012,(11).
[3]李佳.心理效应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
[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
[4]吴峰.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促进高校人才培养[J].南通
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