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幽明录》怪诞故事背后的现实性

2017-04-13钟凌霄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现实性

钟凌霄

摘 要:《幽明录》是南朝刘义庆所作的一部志怪小说集,内容以探讨阴阳生死、人神鬼怪之间的事情为主,充满了奇幻色彩。长期以来,《幽明录》作为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代表,其现实意义一直被人们所忽视。仔细研读《幽明录》就会发现,这本书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浓郁的现实生活气息。它在诸多奇异怪诞的神鬼故事的表象下,折射出那个时代的世态民情和思想观念,反映了灾难深重的社会现实。

关键词:《幽明录》;现实性;神仙鬼怪;社会思想;人情化

中图分类号:I207.4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9-0001-02

世人熟悉刘义庆,大都是因为那本广为流传的《世说新语》。该书主要记载了汉末、三国至两晋时期士族阶层的言行風貌和轶事琐语,是一部文学价值极高的志人笔记小说。鲁迅先生曽评价它说:“记言则玄远冷俊,记行则高简瑰奇。”①《幽明录》作为刘义庆所著的另一部重要作品,长期以来并未得到人们重视。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幽明录》与《世说新语》不同,它是志怪小说,重在记事。其所记之事又主要是形形色色的神异鬼怪之事,内容离奇怪诞,世人多认为它与时人时事无关,只具有艺术价值而无现实意义。

其实不然,据鲁迅的《古小说钩沉》辑录,《幽明录》共265则,鬼故事便有73则,占28%左右。在这些鬼故事中,采自旧书者不足四分之一,绝大部分故事是刘义庆自创且具有新意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文人之作,亦非有意为小说,盖当时以为幽明虽殊途,而人鬼乃皆实有,故其叙述异事,与记载人间常事,自视固无诚妄之别矣。”②《幽明录》中的鬼神精怪故事,多是刘义庆根据晋宋时现实生活中的奇闻轶事编纂而成。这些故事的内容和情节虽然离奇荒诞,如鬼报恩、鬼报仇、鬼助人和人鬼相恋等等,但实际上却表现了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理想愿望,现仅选取几个最有代表性的方面分而述之。

一、荒诞不经的故事内容折射出世态民情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认为鬼神为实有之物,创作者往往以写实的态度来编纂志怪小说。但实际上,人们从未亲眼见过这些鬼神,它们只存在于人们的幻想中,因此志怪小说表现出来的多是虚幻的未知世界。《幽明录》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常规,书中所载故事主要写晋宋之事,书中所写人物多为魏晋时人,具有浓郁的时代生活气息。它内容广泛而驳杂,因此世间百态、民情习俗都在小说中有所展现。刘义庆通过这些故事不仅记录了魏晋六朝动乱的社会现实,还将各地的风情民俗都保存了下来,为我们了解晋宋时代的生活文化风俗提供了一面镜子。

(一)记录了饥荒、战乱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

汉魏晋宋是一个分裂动荡、苦难深重的年代,从汉末到刘宋不足三百年的时间内,先后发生汉末大动乱、军阀混战、三国鼎立、西晋统一、八王之乱、永嘉南渡…… 这种战乱不断、朝代更迭频繁、政治黑暗的社会政治状况,使人民的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刘义亲身经历多次战争,目睹了百姓的痛苦,《幽明录》一书中反映汉魏时期的战争导致的贫困、饥饿等社会状况的故事很多,如《鬼啸》“乐安县故市经荒乱,人民饿死,枯骸填地。每至天阴将雨,辄闻吟啸呻叹声聒于耳。”③这一段话描写了战乱后人们的悲惨处境,“人民饿死,枯骸填地”形象地因战乱饿死的人数不胜数,枯朽的骨骸填满土地,可谓是民不聊生。甚至于每逢阴雨天气,就会听闻鬼魂嚎叫的声音。饥饿、死亡、疾病等字眼在《幽明录》中随处可见,如《李巫》记载瘟疫造成的惨况“到明年,县内病死者数千人”④⑤,《贻枣》“太原王仲德年少时遭乱,避胡贼,绝粒三日,草中卧”⑥等皆讲述人们忍饥挨饿、食不果腹的情况。

《幽明录》不仅曲折地反映了这些灾难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同时从另一个角度记录了社会重大事件的发生。如《彭娥》记载了永嘉之乱,“晋永嘉之乱,郡县无定主,强弱相暴。宜阳县有女子,姓彭,名娥,父母昆弟十余口,为长沙贼所攻。”⑦《幽明录》一书注“长沙贼”为“杜弢率领的割据势力。永嘉五年,巴蜀流人拥杜弢为首领,占领长沙,攻破郡县,纵兵肆暴”。⑧由此可以推断,彭娥一家十余口,全部在战乱中被害。像这样记载历史事件的故事还有很多,如《安定人》提及了刘裕北伐姚泓的事件;《木象弯弓》记载了“孙恩作逆”的历史故事……对于《幽明录》的这一作用,李剑国先生在《唐前志怪小说史》中评价道:“它实际和《世说》分别从虚实两方面反映晋宋社会,二者相得益彰。”⑨通过阅读这些故事,我们能够了解到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和混乱。

(二)介绍了各地的风情民俗

地理志与志怪早有关联,先秦古籍《山海经》除了记录古代地理、物产等内容,也记录了许多奇怪事件和神话,成为志怪小说的发端之一。刘义庆在《幽明录》中继承了这一传统,在书中花了很多条目来记载了有关地方风物传说之事。如他在很多故事的开头都介绍了当地名胜古迹的来历和特点。《望夫石》中解释了望夫石的传说:“武昌阳新县北山上望夫石,状若人立。相传昔有贞妇,其夫从役,远赴国难,妇携弱子,饯送此山。立望夫而化为立石,因以为名焉。”⑩再如朝夕塘的来历也很有特色,作者叙述始安熙平县东南有山,山的西面既长又狭,水从下面注入塘里,一天中塘水有两次涨落,所以名为朝夕塘;巴丘县有个黄金潭和黄金濑,传说古代有人在此垂钓获数尺金鏁而得名……如此等等,这些名胜古迹的来历不仅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还为故事增加了奇幻色彩,使人读来亦真亦幻。

此外,刘义庆还在书中描写了很多自然风光和民间风俗。如描写衡山的秀美壮丽:“三峰最为竦桀,自非清霁素朝,不可望见。峰下有泉,飞流如舒一匹绢,分映青林,直注山下。虽纤罗不动,其上翛翛,恒凄清风也。”11再如他对始兴温泉的介绍:“始兴灵水,源有汤泉。每至霜雪,见其上蒸气高十丈,生物投之,须臾便熟泉中常有细赤鱼出游,莫有获者。”12这些介绍采取“某地有某物”固定化的叙述模式,无任何多余的铺陈与介绍,而又贴切自然,描述详略得当,给人无尽的遐思。一些作品反映了民间风俗,如《殃杀》也是反映古代的一种迷信习俗的典型代表,殃杀,也称眚神,古时候认为人死后若干日,殃杀就会降临,将不利于活着的人,所以死者的家人都会出去躲避几天。这些故事都是旧时风俗的反映。

二、离奇的故事情节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思想

《幽明录》的作品以讲述鬼神之事为主,故事情节十分荒诞,人鬼相恋、死而复生等情节在小说中屡见不鲜。但这些故事并不完全是凭空捏造而成,大部分的故事都以当时社会上的思想潮流为主导,通过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反映出来,最终达到规劝世人、警戒世人的目的。如人神相恋的作品跳出了“礼教”的束缚,反映人们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和憧憬;一些作品融入了佛教观念,取材自佛经故事,如离魂,因果报应、三世轮回等内容,反映了佛教思想在当时的盛行。

(一)人神相恋的爱情故事反映了对自由爱情的向往

《幽明录》小说中颇多婚姻情爱的故事,这些爱情故事大致可分为人神恋、人鬼恋,人妖恋三类。汉以后,封建礼教对婚恋多有束缚,魏晋宋时期的人们既渴望自由婚恋又不能完全摆脱礼教束缚。只得将这一情感需求辗转再现于非现实的人与神鬼精怪的爱情中。在人神恋这类故事中,作者刻画的仙女大都容貌美丽,性情温婉,能歌善诗,诚挚痴情,部分还较有资财,俨然一封建社会具有良好教养的大家闺秀。这样有才有貌且拥有无数财富的女性,在现实生活中该是多么不可思议,可以说代表了魏晋时期每个男人的内心企盼。

《刘晨阮肇》是这类故事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篇,故事写刘、阮二人共入天台山,迷不得返,饥馁殆死,后在深山幽穴中意外得到食物,俩人商议着不远处应该有人家,便前行寻找,误入仙境。他们所遇见的仙女既“资质妙绝”,又“言声轻婉”,不仅用美酒美食招待了他们,其中两名仙女还与他们结成了夫妻。虽然描写仙女的笔墨不多,但使仙女的形象栩栩如生、几近凡人。这类故事大多写得很美,同时仙境也给人华美之感:舒适的居室、美酒、美食、美人都让人忘忧,反映了处在乱世中的广大人民对和平自由、幸福安宁、美好姻缘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故事的最后,刘晨、阮肇二人却不愿滞留仙境,最终回到了属于自己的人间世界。这说明人仙相恋的结果往往是凡人与仙女结为美满婚姻,最终却又无奈分开,可见,美好的姻缘仍是可遇不可求。在那个时代,门第制度森严,婚姻最重门第,人们始终无法逾越封建礼教这条鸿沟。

(二)因果报应的故事情节反映了佛教思想的盛行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小说的形成期,这一时期也是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的重要时期。外来佛教的流传和发展对志怪小说的创作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在《幽明录》中,有些故事是作者直接从佛经故事中取材而成的,也有不少故事是为了宣传佛教的某种观点,如大量的写因果报应、前世今生的故事。佛教讲求因果报应是为了劝诫人们行善,才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种报应不局限在活着的人之中,也会发生在鬼魂身上,更有甚者三世轮回也摆脱不了因果报应。刘义庆作为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在其作品中大量地宣传因果报应说,主要是为了鼓励人们对行善,宣扬行善积德,作恶终有报应的思想。如《白龟》这则故事就非常典型:

晋咸康中,豫州刺史毛宝戍邾城。有一军人于武昌市买得一白龟,长四五寸,置瓮中养之。渐大,放江中。后邾城遭石氏败,赴江者莫不沉溺。所养人被甲入水中,觉如堕一石上。须臾,视之,乃是先放白龟。既得至岸,回顾而去。13

故事讲述了一戍城军人,买了一只白龟养大后放生江中,后来被白龟所救的故事。情节虽简单,但描写十分生动、形象,正是善有善报思想的體现。除了此类精怪报恩之外,还有一些讲述鬼向人报恩的故事,同样宣传了这一道理。如《姚翁》中姚翁被乡人所杀,成为了鬼。其子姚牛为替父报仇,手刃凶手,县令“深矜孝节,为推迁其事”,饶姚牛一命。姚牛之父的魂魄后来在此官狩猎遇险时出手相救,并且此官了解到被救的原因后,大为感叹,做官期间做了许多有益于人民的好事。类似情节还有如《毛宝》、《桓邈》、《庞企》等,作者通过对这种知恩图报行的赞美,表达了对人们做好事、做善事行为的鼓励。

三、结语

综上所述,《幽明录》所记的神鬼怪异之事大部分采自东晋时期僧俗民众的奇闻奇事,尽管采取的是志怪方式,却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感,可谓是用志怪的形式来表现现实生活。这些鬼故事是作者在民间传闻的基础上,按现实社会的模样,根据社会流行的思想观念加以构建的。从这些鬼故事中反映出的是人心,折射出的是人间的欢乐与痛苦及真情。正如李剑国先生所评价的那样:“在六朝志怪作者的名单上,刘义庆的名字应当同干宝并列一起。他作有两部志怪,其中《幽明录》内容之丰富多彩、文笔之雅洁优美,足以和《搜神记》相媲美。”14 15的确,《幽明录》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独树一帜,对其中的作品进行研究,挖掘其中富有现实意义的内容,对我们全面了解魏晋时期的社会状况具有很好的参考意义。

注释:

①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39.

②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26.

③④⑤⑥⑦⑨⑩刘义庆撰.郑晚晴辑注.幽明录[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191,163,149,144,144,183,188,65.

⑧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394.

⑨刘义庆撰.郑晚晴辑注.幽明录[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183.

11 12 13鲁迅校录.古小说钩沉[M].济南:齐鲁书社,1997:143.

14刘义庆撰.郑晚晴辑注.幽明录[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65.

15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356.

参考文献:

[1]刘义庆撰.郑晚晴辑注.幽明录[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

[2]鲁迅校录.古小说钩沉[M].济南:齐鲁书社,1997.

[3]鲁迅著.中国小说史略[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4]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

[5]刘叶秋.魏晋南北朝小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6]侯忠义.汉魏六朝小说简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

[7]吴礼权.中国笔记小说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8]田汉云.<聊斋志异>与六朝志怪小说[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6(04).

[9]荣小措,张晓倩. <幽明录>中的现实境像[J].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12).

[10]王恒展.已始“有意为小说”——<幽明录>散论[J].蒲松龄研究2002(12).

猜你喜欢

现实性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强化学术性和现实性并举
温州城市“拥江发展”的战略性和现实性思考
谈新闻标题的现实性
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实性研究
当现实性遇到语文味: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评析
检察机关终结性法律文书公开的现实性分析
后现代视角下微教育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及其与继续教育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