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康房”扮靓美丽乡村

2017-04-13李唯睿

当代贵州 2017年8期
关键词:小康房子村民

李唯睿

从杂乱无章的旧村庄,到错落有致的新社区;从尘土飞扬的泥石路,到宽阔平坦的康庄道,在“小康房”民生项目的推进中,开阳县双流镇刘育村实现了美丽嬗变。

今天的开阳,美丽乡村不断涌现,一处一景让人流连忘返。

2月16日,走进贵州省开阳县双流镇刘育村,沥青路穿过村庄,一排排白墙青瓦的安居房映入眼帘,家家户户院门前架着葡萄架,葡萄架下洋溢着欢声笑语。穿行在刘育村的各个角落,目之所及,是一幅幅多姿多彩的新农村画卷。

村民刘兴亮一家住在村口,立春刚过,院子里的梅花已是暗香浮动,花蕊满枝。大年一过,和往常一样,村里大部分的年轻人都又回到城里,刘兴亮的子女今年却计划在家里住到正月结束再去上班,余下的时间打算装点父母新入住的“小康房”,并在院子里种上绿色植物。

“土房”变“小康房”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

干净的水泥路替换了泥泞的乡间小道,漂亮的小康房代替了阴暗的土坯屋,房前花红柳绿,屋后干净整洁……这是现在刘育村的真实写照。

在刘兴亮的家中,大屏幕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电一应俱全。洗澡间接上了电热水器。刘兴亮介绍,自己共经历了两个住房时代:从第一代土房到第二代的砖混结构房。住房的变迁反映了村民生活的改善。提及过去的日子,刘兴亮唏嘘不已。他忘不了过去全家老少挤在一间土房的日子,一桩桩,一幕幕,曾经的辛酸,如今的感慨。

“前两年我们这里修铁路把路都修烂了,走路没路,吃水是涝坝,住的房子是土坯房子,现在呢,出行方便了,房子标准也高了,吃的都是自来水。”过去,刘兴亮一家因为家庭收入低,全家五口人挤在不到60平米房子里,刘育村地势高,冬天寒冷,取暖只能用煤,每到做饭的时候,房子里就烟雾弥漫,呛得人睁不开眼。到了夏天,整个房子里热得像蒸笼一样。这是刘兴亮家的第一代房,也记录了村民们过去的艰苦生活。

2016年,通过贵阳市、开阳县两级政府的扶持,刘育村的新农村建设正在有序开展,村民们的住房也朝着小康房的目标迈进。目前,刘育村167户人家,7800人已全部入住小康房。

现在行走在刘育村,过去农村常见的坎坷不平、尘土飞扬的乡间小道已了无踪迹,平整的沥青路边是村文化广场和一排排整齐划一的小康新宅,农户家中的自来水、有线电视、地板砖、淋浴花洒这些过去只有城里人才有的东西已在逐步普及。

“我们生活居住的环境正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草堆粪堆柴堆这些‘三堆现象将彻底消失,宅前道路全部要硬化,宅前的地坪硬化、绿化、美化将一次到位,垃圾通过地埋式的垃圾点统一清理。”刘育村村支书陈双红说。

“危房”变“暖心房”

“现在政策好,我弟每月领着低保钱,政府还给他补贴修房子,以前他住的那砖房透风漏雨,今年政府掏钱帮他盖了新房,改变了他的居住环境。”家住开阳县刘育村的董永全的姐姐对开阳县政府有着说不完的感谢话。

提起董永全,村民们直摇头。40多岁的他因为有酒精依赖症,生活上一直处于半梦半醒状态,经常喝醉了就把自己家的木房子拆了、烧了,没有生活来源的他经常受到乡亲们的接济,一袋米一桶油地送,“送给他,他还嫌重,半路上在米袋上挖个洞,回到家,米都漏没了。”因为生活没有保障,董永全的妻子离开了家,儿子长年在城里打工,董永全过着朝不保夕,风餐露宿的生活。

董永全的新房子旁边立着一个面积不超过5平方米高度只有1米5的小砖房,那是他过去睡觉的“小窝”,黑漆漆的砖面上还残留着被烧过的痕迹,一览无余的小屋里,全部家当就三个不锈钢碗、一张桌子用来吃饭和睡觉。

2016年,开阳县政府对全镇上下进行了贫困户情况摸底,董永全家并评为贫困户三级危房。本着救助“最贫困的农户、最危险的房屋”,人均年收入低于4500元的原则,董永全有申请农村危改房的条件。

据开阳县住建局整县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张群介绍,在危房改造的操作程序上,开阳县坚持扶助政策、申请流程、申请条件、补助标准、审批程序、审批结果、监督渠道“七个公开”,对危改对象、改造方式、改造标准严格按照程序进行监督审核,认真落实档案管理、资金筹集管理、申报程序、实施步骤等工作,在项目实施中把好质量安全关及资金发放关,认真扎实开展农村危房改造这一民生工程、民心工程,让困难群众切实享受到党的政策带来的实惠。

2016年11月,董永全住进了新家,三室一厅的房子里有厨房、卫生间,一张行军床摆在卧室。“儿子昨天才走,今年过年他回来陪我过的。”董永全说,他清醒的时候居多,今年春节有房子住,有儿子陪,特别暖心。

红色旅游圆农民小康梦

安居才能乐业。

刘育村地处翁井水库周边,属于饮用水源保护区,在污水排放方面非常严格,在产业发展的选择方面受到“先天”限制。作为张学良将军在大陆被囚禁时间最长的地点,刘育村的红色旅游产业便成为发展重点。

村寨变美了,环境变好了,带动了开阳县的乡村旅游发展。

“以前的刘育村脏、乱、差,修铁路把路都修烂了,马路上到处是牛粪。”陈双红说,每次费劲把投资商拉到刘育村考察项目,负责人一看到这里的环境脸色就变了,“搞红色旅游的條件是有,但前提是要改变刘育村的面貌”,投资商最终都以改造成本太高的理由放弃了。

2016年11月,“小康房”为刘育村吸引了第一批投资商。结合当地实际,投资商做了红色展馆的规划,目前设计方案进入专家评审阶段,预计今年5月份就能开工。运营展馆不仅能让村民致富,还能保护生态,这一项目也得到村委会一致同意。

“等项目一做起来,村民可就忙了。”陈双红激动地描绘着蓝图,开阳地势高,是全国避暑胜地,村民空着的房子可以做成客栈;红色旅游能带动农家乐发展;有文化的村民可以当旅游解说。“目前刘育村共有李子400多亩、樱桃150多亩,游客还可以摘果子。”作为小康房建设典型,刘育村农游一体富民增收的的美丽乡村新篇章正谱写。

近年来,开阳县围绕“富、学、乐、美”创建目标和要求,把实施小康房行动计划与农村危房改造、乡村旅游结合起来,投工投劳,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筑风格,集中治理,先后打造了禾丰云山茶海、南江乡、十里画廊布依村寨等富有特色的美丽村寨。(责任编辑/顾海凇)

猜你喜欢

小康房子村民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非暴力
地球村民们的笑容
孤独的房子
小康微博互动
贵州28个县(市、区)同步小康创建达标
当“房子”爱上卖萌耍宝以后
一百分等
豌豆小姐和树洞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