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掌名家韩德讲述 天坛大坑的八卦掌故事
2017-04-13文封面摄影司马飞燕
本刊记者彭立昭/文封面摄影/司马飞燕
八卦掌名家韩德讲述 天坛大坑的八卦掌故事
本刊记者彭立昭/文
封面摄影/司马飞燕
在天坛大坑,八卦掌门人走出了一个一个八卦圈。
韩武教授徒孙韩德抹眉掌的使法(新华社刘庆云摄)
春风吹起,万物复苏。2017年3月的一天上午,记者来到北京天坛公园西门“天坛大坑”八卦掌练功之地,见到了南城八卦掌名家韩德。今年57岁的老韩不是一般人,身怀“三绝”武艺,祖上韩武大师是南城程式八卦掌第五代传人,几十年前就在“天坛大坑”传授掌法。
那天和韩德一同练功的有徐胜利师爷、师叔、师兄及弟子们,他们演练了八卦掌基本掌势,又演练了八卦五行风火轮、八卦枪、八卦剑、八卦子午鸳鸯钺、八卦滚手刀、八卦棍等兵器。八卦掌第五代传人徐师爷今年80岁了,仍在传授套路和器械,步履矫健,招招式式,身手不凡。最小的两位小朋友,一个8岁,另一个6岁,也不甘落后。一番演练,刀光剑影,上下翻飞,八卦神掌,旋转腾挪,场面非常壮观,看得我眼花缭乱,更叹为观止。
“八卦掌是我国传统武术最为年轻的拳种。它创始于清末董海川,至今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唯其如此,它能够吸收各个拳种的优势,集中国武术之大成,其起点高、技艺精奇、文化厚重。其特点是以圆为根本,以走为上计,以变为灵魂……”韩德单刀直入地告诉了记者“八卦掌”素朴质实的主旨。他说,“‘天坛大坑’是南城八卦掌的发源地和练功的训练场。一进天坛公园,我每每被身边这些苍天大树所吸引。几十年了,不分寒暑,陪伴着我们这些武术痴迷者,不畏严寒酷暑,风雨寒雪,修身养性,性命双修,度过了无数美好时光,童年、青年、中年……”
韩德自幼爱好武术,从小得益于祖父的八卦掌真传,又得到八卦掌第四代传人王文奎、刘兴汉两位师祖的武艺传授,还得到八卦掌研究会名誉会长贺普仁师爷尹式八卦掌及中医针灸、按摩传统医学,身怀“三绝”武艺。寒来暑往,几多辛勤,勤奋练功。举手投足,风生水起,呵呼吐纳,气贯周身。他牢记祖父送的一句话:功夫=真传+苦练+恒心+揣磨。他明白了:艺在师传,功在自练。武术让他养成了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的意志品质,这种最根本的品质基础,铸就他成为人生赢家。
面前的他,敦厚平和,性情豪爽,眼神中有着东方习武人特有的刚毅。随手翻阅他给记者带来的一本《八卦掌传承世家》画册,很是震撼。一张张珍贵的照片,轶事文稿,回忆录,名人题字作画等,见证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八卦掌的前世今生。交谈中才知道,他为了编辑这本画册,跋涉京城南北,往复中原大地,拜谒门内外长老和武友们,耗费了将近十年的时间。
最是书香能致远。翻阅画册,昔日那些尘封在历史尘埃和记忆里的事和人,一下子鲜活起来。聆听韩德讲述自己学习八卦掌的历史和“天坛大坑”延续的八卦掌故事,似乎给了一架时光机,带我们来了一趟穿越之旅——中华武术,源自人类攻击自卫本能,但又远不只是拳脚打斗的蛮力比拼。千百年来,一脉传承而来的拳械套路、功法理论,浩若烟海,多得难以数清。每一个动作都需要调动周身每一根神经。每一个武术门派,都有一段传奇曲折的历史。
【人物名片】韩德
韩德,自幼随祖父——八卦掌第四代传人张国祥和刘世奎之入室弟子,著名武术家韩武先生习练程式八卦掌,至今己50年之久,一直注重武德修养和研习八卦掌,继承和发扬前辈所传八卦掌之武德以及拳理拳术。20世纪70年代,他又得到八卦掌第四代传人王文奎、刘兴汉两位师祖的武艺传授,同时又得到八卦掌研究会名誉会长贺普仁师爷尹式八卦掌及中医针灸、按摩传统医学,使其进一步提高了武德和修炼水平,并把八卦掌与祖国传统医学结合了起来,多方面发展,以继承祖国传统文化。1981年,参加北京市高校武术表演大赛获得八卦掌、八卦刀第一名。1986年被北京市武协八卦掌研究会推荐参加北京科教电影制片厂纪录片《八卦掌》的拍摄,完美地演练了“八卦连环剑”套路。2010年为刘兴汉主编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的《八卦掌秘传诀谱》编写组主要成员。现为中国武术协会会员,北京市武术运动协会会员,北京市武术运动协会八卦掌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北京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八卦掌五段段位,北京贺氏针灸三通法协会理事,国家一级书法篆刻师,东城区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榜书艺术研究会艺委会委员,中国艺术家协会书画研究会副会长、艺术总监。
韩武先生在董祖师墓前演练八卦五行风火轮开式
纪念画册
韩武先生演练八卦掌转圈
祖父情衷八卦掌“武术加跤,越练越高”
“我的祖父韩武大师是我真心敬仰的人,崇尚武学文化传统理念,倾其一生,执着探求,锲而不舍,矢志不渝。我无时无刻不在想念他。在我的记忆中,祖父的故事太多太多,只能一点点的道来……”
“祖父生于1912年10月,河北省定兴县固城镇人,12岁才来京。他和母亲住在乡下。‘真正高手在民间’。农闲时节,会耍金枪刺喉的江湖艺人就会来乡下卖艺糊口,靠的是真本事。他们表演的功夫,深深地吸引了祖父。一个大侠,需要经历怎样的历练,才能练就绝世武功?在祖父眼里,江湖艺人高超的武术是那么的神秘。因为神秘,所以敬畏。到了北京后,祖父和父母亲以及大哥辛勤地做着小买卖。老一辈的人都知道,过去练过八卦掌的许多人都练过跤,许多练过跤的人又都去练八卦掌了。祖父的大哥韩文大师很早就在京城撂跤,曾轰动京城。在大哥的引导下,祖父也爱上了摔跤武艺。哥俩在民国时期先后结识了京城各界朋友,并拜师于京城清善扑营头等扑户宛永顺人称‘宛八爷’门下,学练京跤善扑营功夫,弓、刀、石、大棒子、小棒子、中幡等器械。此外,还结交了瑞五爷、沈友三(人称沈三)和宝善林(人称宝三)、周焕墨、孟宪章、郑立山、满宝珍等跤友。大家在一起研习中国跤,个个身手不凡。
“有一次,祖父跟大哥到他的把兄弟——八卦掌第四代传人张国祥大师的练武场去观看,不服输的祖父非得和张大师比试,还较上劲了。祖父说:‘怎么着,咱哥俩摔两跤。’‘试一把就试一把’。张前辈说:‘你行吗?你还得多练练’。大哥也批评了弟弟没有礼貌。其实,张前辈是看上了祖父这个有义气的人,想让祖父学练八卦掌。比武开始。祖父想着自己壮实又有把力气,想必一定会打败比他大几岁的八卦掌大师的,但几次交手全输了,他不得不按照承诺,立刻跪拜八卦掌第四代传人张国祥大师为师,成入室弟子。祖父从此在天桥的四面钟、先农坛慈祭署的坛筒子、天坛大坑等地去找老师、长辈们习武。从此如鱼得水,大开眼界。武术加跤,越练越高。再后来,祖父又问师于第三代刘斌宗师之子第四代传人刘世魁大师,日夜接受恩师的教诲和技艺。”
韩德回忆说,祖父虽然是个胖老头,挺着大肚子,但他练起功夫来,并不累赘,是活肚子,还是打人的肚子,身体灵便,越步显得轻盈快捷,拧身是那样的神速,非常的完美,多少次让他看得目瞪口呆。“祖父的两位大师传授给他的武艺各有不同,发力神速、刚柔相济、内劲大增,技艺上乘,又特别注重‘意气神形’于一身的修炼和统一,善于用意、用气、用力,巧于用气、协调合力,使内力连绵不断,神形合一,随屈随伸,最后达到静如山岳、动如行云、视之如处女、触之如龙蛇,打出刚柔之变的阴阳变化。在走掌势时,祖父的步法稳重,显示出内功力,掌势是如此的娴熟和扎实,即使是懒龙翻身时卧式的滚翻动作,夜叉探海的仰身平衡蹬力,也做得让人叫绝。他的剑术演练得如此的飘逸,真是剑光四射,‘飞虹剑’中的飞虎三段,连贯向前的跳跃冲劈力,充满着激情和洞察力,足见功夫之深。祖父在传授教学中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举一反三,口传心授,启发诱导,并且不厌其烦,直到教会为止。祖父始终脚踏实地,为八卦掌发扬光大耗尽了毕生的心血。在那漫长的岁月里,他以继承、研究、发展、传授八卦掌为自己的使命,寒暑不辍,几十年从来就没有间断过在‘天坛大坑’习武,坚守着已近百年的南城八卦掌的发源地,传授八卦掌技艺。
“祖父不仅热爱八卦掌,更热爱八卦掌的事业和传承。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我就听祖父母讲给祖师爷迁坟之事。他号召所有的同仁坚决支持并积极参与其中。有王文奎老前辈、刘兴汉老前辈、张晋臣老前辈以及贺普仁师爷、刘仲琦师爷、徐振彪师爷等,他们常凑在一起筹划,同时也要求我们小字辈参与。当时条件有限,我和祖父都是骑车前往,我主要是陪护和照顾祖父,从没有听祖父喊累过。上世纪80年代初期,北京市武术协会成立了第二届委员会,祖父任委员。1981年祖父是呼吁成立北京八卦掌研究会发起人之一,1982年北京八卦掌研究会成立后祖父任首届委员、常委会技术教练组副组长等职。祖父在任委员期间,积极参加研究会的各种会议和活动,以身作则,团结各个门派的朋友,为协会发展献计献策。1983年北京市体育科研所成立八卦掌研究组,祖父任顾问,参与了刘兴汉主编《游身八卦连环掌》系列书籍的编写工作,同时委派我全权代表参加所有的编写工作,全套文献资料书名为《八卦掌秘传诀谱》,该书已由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祖父带我走上了八卦掌的正道”
成功自有成功处。回忆起自己学武经历,韩德说那是一个美妙的旅程。
“我和很多人一样,也曾深深沉迷于武侠小说和影视作品,甚至做过多年的‘大侠梦’。记得小时候,我特别喜欢一本小人书,叫《偷拳》,天天看,几乎都快把书翻烂了。如今新电影《太极》系列就涉及了里面的内容,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最后与一个八卦掌师傅比武,最终打成平手,而那个师傅就是八卦掌的创始人董海川祖师。
“我们家四兄弟,大哥叫韩生,二哥叫韩义,我叫韩德,我弟弟叫韩胜,生、义、德、胜这四个字很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涵意。我还有一个姐姐叫韩平。我们几个的小名更有意思,大哥叫大仓,二哥叫二库,我叫三成,我弟弟叫四果,没有叫起来,组成了‘仓库成果’。小时候,我好奇的眼光基本上是天天追着我二叔韩英亮‘走’功夫。二叔跟我祖父一样,喜爱武术。每天早上五六点,二叔就会在我们家的小院内习武练功。日练三次,寒暑不易,风雨无阻。二叔很喜爱我这个倾慕者,多次抚摸着我的头说,你若也能成八卦门弟子,就是你的造化。年少的我,一听‘八卦掌’就兴奋得不得了。6岁那年,二叔开始教我练武,跟着叔叔后面转圈。二叔说,祖父传下来的八卦掌拳术很有讲究。一练上之后我就上瘾了。二叔很疼爱我,看我练得起劲,是练武的苗子,就常给我零花钱用,我就更认真地刻苦习练了。我特别爱看祖父和二叔他们练功,祖父一搭手试劲儿,转瞬之间,不管你的劲儿从哪里来,祖父总能让它‘无家可归’,让我惊叹不已。祖父见我深爱武术,便亲自教我八卦掌,从此我就走上了八卦掌的正道。”
在韩德儿时的记忆中,祖父对他是很严格的。“老人家对我们管教严格,即使我们在外边和别人打架有理,但回家挨训的还是我们,还得去罚站。时间一长祖父还是非常心疼的,赶紧说,‘去洗洗手,准备吃饭,以后不许淘气打架了,怎么老改不了呀,都这么大了要学好,长能耐,在家帮家里干点活多好。’祖父拍一下我们的脑袋,让我们去洗脸洗手去了。即使是我们惹事了,生气的祖父从来就没有打过我们,只用手比画一下,吓唬吓唬,告诫我们不能再淘气了。自从祖父亲授我练功后,我听话多了,一心习武练拳,很少再让祖父担心生气,祖父就更疼爱我。当时生活不那么富裕,我正长身体,祖父就偷着给我一些好吃的补充体力。等我长大了,祖父就将八卦掌的拳术意理慢慢地灌输给我,使我大大提高了八卦掌的武术技艺。当然祖父对我约法三章,第一条就是要注重武德的修养和自律。上中学时,祖父上了年纪,所以不管他老人家去哪,奶奶总让我骑车陪着。到了去的地方,还没有进院祖父就让我回家,从来不让我进去。当时我小不明白也想不通,有时甚至偷偷进去看看,然后就赶紧跑了,怕祖父看到。后来想通了,一是祖父考验我,二是锻炼我外出的能力,三是不能给他的朋友添麻烦。”
“1978年,我中学毕业时,祖父主动建议我去当兵,保家卫国。那年正好国家恢复高考招生,祖父就鼓励我报考大学,最后我实现了祖父的意愿,考上了清华大学。大学四年,我一直在修炼八卦掌,从未间断,枯燥的基本功训练磨炼了我的意志与品质。祖父还鼓励我参加北京市高校的武术比赛,我多次拿了大奖,祖父总算是看到了成果。大学期间,我被市武协八卦掌研究会推荐,参加了北京科教电影制片厂纪录片《八卦掌》的拍摄,我演练了八卦连环剑套路。这一切都是祖父精心培育的结果,而我也算是为祖父增光了。”
爷孙俩练八卦抽刀
爷孙俩练八卦掌双钩对双轮
1981年韩德参加拍摄纪录片
韩德参加比赛
韩德参加比赛
韩德参加比赛
1981年韩武大师与师兄弟在天坛大坑合影(新华社刘庆云摄)
1981年韩武大师与同门在天坛大坑合影(新华社刘庆云摄)
韩武大师同众弟子徒孙一起操练合影
2017年演练中(司马飞燕摄)
30多年前,新华社记者在“天坛大坑”拍下爷孙俩习武照
“天坛大坑”,位于天坛内西门靠近二道门之处。韩德介绍,解放前天坛西门第一道门内是可以随便进出的,附近居民常在那里乘凉休息和练功。那里的环境优美清静,是个合适练武之处。不少人都来此取土盖房或垫地用,慢慢地这里就形成了一个大的坑洼地。但这个洼地中地面平整,铺满细沙,即便下雨,也从不积水。大坑两侧松柏茂盛,冬暖夏凉,于是众多练武之人把这里变成了“武林圣地”,“天坛大坑”由此闻名京城。从八卦掌第二代传人程廷华和其弟子第三代刘斌大师陆续来这里练武授徒,“天坛大坑”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八卦掌第四代传人刘世魁、李彦勤、徐明德、王文魁、刘兴汉等都曾在这里比武授徒。也就在“天坛大坑”,他们爷孙俩拍下了第一张习武照片。
“那是1981年初春,祖父的一个师弟姚俊辰前辈来京长跑比赛,还是头两天到祖父家住下。事先是刘兴汉前辈的弟子李建庆老师的夫人刘庆云老师通知我,约好周日去‘天坛大坑’拍照。祖父同意了,又让我赶紧连夜通知了其他的门人们。祖父对姚老说,这回我们得照张‘全家福’。姚老说,好。这事还得说缘分和巧合,当时我们正在和刘兴汉前辈编书,我去李建庆老师家取资料,我到他家后,李老师就将我介绍给刘老师,李老师是中国戏曲学院编剧,也常到‘天坛大坑’练八卦掌,其夫人刘庆云是新华社记者。刘老师听了我们习武的故事很感兴趣,说新华社正下基层‘采风’,正好要拍摄武术类的资料。李老师比较了解我们爷孙俩,在他的推荐下,很快我们就得到通知周日去‘天坛大坑’拍习武照片。这样祖父就号召门人们一起在‘天坛大坑’合影留念。
“当时我们头一次照彩照,那时黑白的照片很多,彩色就很少了。很幸运,姚师爷就和我们一起合影留念了,算是头一张,也是绝版了。”这组照片很有价值,后来还分别上了《中华武术》(1984年第三期)和《武魂》(2006年第一期)杂志。
“南城八卦掌的真功夫会永远传承下去的”
“1985年,祖父突然病故,师叔们,我的小伙伴们都沉痛在悲痛中,师爷们也不愿去‘天坛大坑’练功了,因为一到那里,心里就难受,根本练不下去,几乎处于瘫痪状态。这时张士相师大爷多次找奶奶说,‘我五叔的八卦掌不能断呀,大家不练哪行呀,若散了就对不起我五叔传授这么好的武功技艺了呀,您看行不行,就给五叔的长子韩英明开门收徒吧,我来张罗。’张师大爷,他讲义气,为人大方,总是把别人的难事当做自己的事情来做,大家都很尊敬他。他四处奔波,分别找师叔讲清原因和理由,此举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并委托他操办收徒事宜。祖父故去一个月后,张先生亲力亲为、忙前忙后,圆满地举办了拜师仪式。贺普仁师爷、铁恩芳师爷、朱占华师爷、刘中琦师爷、刘仲仁师爷、杨永利师爷、徐胜利师爷、马文龙师爷等师爷们,召集40余人,集体为韩英明师父开门收徒,共收了我们8名弟子,以传统拜师的仪式,施大礼跪拜。我被师爷们推举为本门主要传承掌门人,并保存韩武师爷留下的八卦剑,徐胜利师爷家传的八卦五行风火轮,大枪缨子等,使得祖父精湛的八卦掌技艺和高尚的武德得以传承,发扬光大!
“为什么大家要给大叔韩英明师父开门?这是八卦掌门人的规矩。当年祖父的老师张国祥师祖去西康找儿子一直未归,直到上世纪50年代末才给弟子们写信说自己不能回京了,让弟子们继续和刘世奎师大爷习练八卦掌。当时因为老师没有给开门,就不能收徒弟,又赶上‘文革’,即使教授了学生,又达不到要求,就不收徒弟了。所以韩武师爷秉承着八卦掌门人的规矩,只传授,不收徒。而韩武师爷的长子韩英明师父也是未被父亲开门,这样只有在广大门人集体商量都同意的情况下,才举行这样盛大的收徒活动。”
此次采访时,多次任北京市八卦掌研究会顾问的徐胜利先生还给记者带来了极其珍贵的老照片。徐老热情地告诉记者,2007年,时任八卦掌研究会会长贾树森先生率八卦掌全体同仁三四百人,在春节前夕一起聚集在“天坛大坑”举行了一次团拜会。这次团拜会上,徐老将自己家珍藏近百年的南城八卦掌同仁刘斌老前辈收徒的老照片洗印放大,作为礼物送给了北京市八卦掌研究会永久珍藏。为了更好地见证和教育下一代和传承下去,2009年南城八卦掌门人们在“天坛大坑”为八卦掌第六代传人滕浩林先生过80大寿,非常温馨;该年的8月又在“天坛大坑”为八卦掌第四代传人王文魁先生举行110周年诞辰纪念会;2010年在“天坛大坑”又为八卦掌第四代传人刘兴汉先生举行100周年诞辰纪念会。
韩德师傅说,“1985年祖父走后,我算是传承人,但是与祖父不可比。这么多年来,祖父的身影历历在目。正因为我祖父的伟大,我戴着祖父的光环得到了门人们的尊敬和信赖。我很感谢祖父对我的培养与呵护。当年祖父告诫我一定要把基本功练得扎扎实实,我们是南城八卦掌,老祖宗是要脸面的,我们不是打把式卖艺的,老祖宗传给我们的真东西,真功夫,谁练谁得益,即使你忙没练,等你再练时丢功不丢艺呀!南城八卦掌的真功夫会永远传承下去的。”正是应了祖父的这句话,韩德秉承祖父的教诲,几十年来,他一丝不苟地传授着南城八卦掌传统功夫的武术技艺,才有了今天的训练场犹如麦圈一样的天然景观。
韩德与徐胜利合影
韩德与贺普仁的合影
2017年演练中(司马飞燕摄)
韩德在天坛习练八卦五行风火轮
韩德作品:纪念八卦掌第五代传人韩武大师
掌史里传递出来的大爱
谈到祖父他们那代人对武术的追求和修炼,韩德说,祖父坚强的毅力体现在其人生的天性“勤、俭、孝、善”上。
“我的祖父一生非常不易,生活非常俭朴。每天穿的就是工作服,工作帽,衣服破了缝了又缝。因为每天都要练功,祖父就是鞋费,鞋子破了就让家人补一补。我大哥韩生(长孙)就常为祖父补鞋,祖父经常夸我大哥鞋补得最好,穿的时间最长。祖父一生的爱好其一是八卦掌,一辈子痴迷,始终不渝,就连走路都是带着吸臀溜胯的‘趟泥步’,两手都是掩踏劲。祖父不仅是自己练,还特别喜欢教授武术,不管是谁,自己会放下一切,也要和你交流完,才算罢休。其二是喝茶。其三是交友。”
韩德说,祖父在“天坛大坑”不仅传授徒弟们八卦掌技艺,对待徒弟们像自己的家人。“我祖父有个徒弟叫马福,最早在冰厂工作,由于常年工作受大寒和劳累,患上了严重的寒腿关节炎,几乎走不了路,朋友们就建议他去练八卦掌。他找到了祖父。祖父很心疼他,为了让他康复就答应了。马福先生坚持了半年,奇迹真的出现了,臃肿的双膝开始消肿,步子也大了些,疼痛也减轻了,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寒腿病终于不治而愈,可祖父却付出了很多。”
谈到交友,韩德说,“祖父一生喜欢交友,特别是对门内的师兄弟们更是疼爱有加,经常邀请他们到家设宴,每周祖父休息日,家里门客满堂,个个都会喝透(喝茶),再美美地享受祖父做的大肉饼和灯笼饼。晚饭后大家继续喝茶,然后又开始比画,继续进行武术的交流。在那个年代这种生活是极端的享受和奢侈。祖父就是这么一个人,自己再苦,也不能让朋友苦。”
韩武大师解放前是专做橡胶皮带买卖的,解放后公私合营被安排到天坛西门附近的北京橡胶八厂工作。祖父去世后,韩德去祖父的单位,同事告诉了祖父舍身救同事的事。“那是上世纪六十年初的一个傍晚,运输橡胶坨的车来了,大家开始卸货。那车货码得太高了,货物晃晃悠悠的,好似蓄势待发的弹簧,一松绳子,200多斤的黑原胶坨就会轱辘出去,太危险了。当然,工人们有着多年的运输装卸经验,就看一个工人在车槽帮前松解系着挂钩的绳子,另一个工人拽着绳子的一端,慢慢地靠着挂钩的拨力使绳子缓慢地松开,胶坨子就会泄力了,然后上边的工人再挪动胶坨子慢慢地卸货。这时一个工人将肩上扛的胶坨子扔到地上,说了声:嗨,不行了。没劲了,休息会。他就坐在胶坨子上面休息。谁会想到,车上的一块200多斤重的胶坨子忽然滑落下来,眼看就要落到这名工人的身上,可就是这么巧,祖父飞速地冲向前去,闪电般的用右手掌猛地横击那块掉落的胶坨子,胶坨子被一掌击出滚向旁边,一场重大伤亡事故被祖父化解了。祖父舍身救同事的事迹传遍了全厂,成了一段佳话。”学武术,不仅能够修身养性,修身养性不只为自己,而且使别人也能够得到安乐。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韩德的爱好非常广泛,传递出来的依然是掌史里的大爱。由于他得到过八卦掌研究会名誉会长贺普仁师爷尹式八卦掌及中医针灸、按摩传统医学,修炼多年后,他已经能独立地给朋友治病和做保健,并治疗了许多疑难杂症;他学习书画,特别是篆刻,很有成果,他给很多名人治印,并在青砖上治印,创出自己的汉瓦当的古朴远古的印迹,打出印泥的印谱,具有自己独特的绝技,可见其文化底蕴的深厚;他收藏广泛,大到秦砖汉瓦、笔墨纸砚,小到邮票钱币、名人字画、名酒名茶,这些都是大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在他身上的延续。他收藏沉香,是为了开发和验证沉香更多的药理,不仅是治病,更开发预防和调养及养生的特有的功能,进一步普及沉香文化。
韩德说:“这些爱好,我一直认为是得益于习练八卦掌之故,因为在修炼八卦掌时,能悟出其真谛,磨炼了意志、坚定的信心,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从而心态淡定,知足常乐。同时,长期的修炼也大大地提高人的精神气质,实质是体质强壮、精神爽气、机智精灵、思维敏捷、修身养性、内心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