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承认差异,教育才能实现平等和公正

2017-04-12华京生

辽宁教育·管理版 2017年7期

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其价值取向是不断实现实质平等。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公正即社会公平和正义,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前提,是国家、社会应然的根本价值理念。

一、平等公正的价值观是人们积极生活的需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反映了人们积极生活的需要。中华传统文化强调“民惟邦本”“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贫济困”“不患寡而患不均”,等等。这些主张和论断,都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不会因时空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是做人行事亘古不变的真理,体现了中国人追求公平公正的精神境界。这些思想和理念,既随着时间推移和时代变迁而不断与时俱进,又有其自身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平等、公正是非常重要的方面,体现了社会层面的正向价值诉求。人们在行为处事中会自然地追求平等、公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基于现代公民社会共同的相对稳定的行为诉求而提出的积极价值,从心理表现生成机制上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们追求积极生活状态的内在需求,它是一种无形而巨大的正向社会激励力量。平等、公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根本价值理念的重要方面,他们之间相互依存、互相影响,是辩证的统一。

二、平等公正的价值观要求教育平等公正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认为,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特有的活动。教育作为一种上层建筑,一定与特定社会、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主流价值相一致。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当今教育公平已是人们最为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学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除了进行宣讲、组织有关德育活动等外,重要的是教育本身应体现公平、公正。

由于历史、经济、教育基础等原因,尽管我国政府大力推进教育公平,普及义务教育,但当今我国不同学校、不同地区的教育资源配置还不够均衡,特别是资源中的关键因素——教师,水平差距还比较大,客观上优秀教师的资源比较多地集中在城市的重点学校。特别是一些学校和地区仍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学校争夺好生源,客观上对一些学生形成了歧视;学校将学生按分数排队,给学生贴标签,伤害了部分学生;对升学有望的学生关注较多,而对其他学生低期望,关注较少,特别没有很好地关注学习困难、情绪行为有问题的学生。教学“一刀切”,没有考虑不同处境、文化背景、学习基础、智能水平、学习方式等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等等,凡此种种,都有背教育平等公正。

对于教育领域而言,平等,就是指每个学生都享有同样的受教育的权利,它不只强调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入学机会的公平,更重要的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得到适合其特点的教育。公正,即是社会公平和正义,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前提,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前些年我国推进教育公平,更多关注的是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和入学机会的公平,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当前推进教育公平越来越关注教育过程的公平,人人都有权享受符合自己能力的优质教育。

从某种意义上说,普及了教育并没有达到真正的教育公平,整齐划一的教育过程也不是教育公平,正像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所说,给同样的人不同的待遇,给不同的人同样的待遇都是不公平的。学生个体的能力是不一样的,真正的教育平等不是对人人同样要求,人人享有同样的学习条件和待遇,而应是尊重差异,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区别对待,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契合他不同教育需要的、适合他自主发展的教育。

三、差异教育才能实现教育实质的平等公正

教育承认的三种形式即教育的關爱、权利的尊重和社会的重视,构成了对儿童作为完整的人精神成长的独特价值。在一定意义上说,教育不只是简单地传授知识和道德的内容,而是以平等的心态促进完整的人的精神成长。公正就是尊重差异,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公正就是尊重学生的差异。

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化,特别在义务教育阶段,是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不管教育有无力量减少它自己领域内个人之间和团体之间这种不平等的现象,但是,如果要在这方面取得进步,它就必须事先采取一种坚定的社会政策,纠正教育资源和力量上分配不公平的状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1999)

教育应追求卓越与公平的辩证统一。我们承认,受教育者之间以及同一个受教育者的不同发展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他们学习与发展的需求不完全相同,即使教育资源配置完全相同,学生也不可能取得同样的成就。真正的公平不是儿童享有同样资源,而是儿童不同的学习与发展的需要都能得到很好满足。

好的教育是适合学生不同需要的差异教育,这种教育也是公平的、有效率的,追求卓越的教育。《萨拉曼卡宣言》提到:“我们相信并声明:每一个儿童都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力,必须给予他实现和保持可接受水平的学习之机会;每个儿童都有独一无二的个人特点、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教育机制的设计和教育方案的实施应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与需要的广泛差异。”

我国教育改革越来越要求我们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这与《萨拉曼卡宣言》强调“要加强学生的参与,减少学生的被排斥”是一致的,是在追求教育的平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价值。教育平等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每个人具有相等的机会,接受最基本的教育;二是每个人都具有相等的机会接受符合其能力发展的教育,而各人的能力是不一样的,这样的教育必然是差异教育。

针对学生的差异、学生的不同需要,为了给学生均等的教育机会,应提供多样化的教育。多样化的教育教学不是为了多样化而多样化,而是针对学生不同情况的多样化,没有差异的教学不能适应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很难保证每个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差异教育是指在教育中,立足学生个性差异,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以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发展的教育。差异教育关注教育的不公平现象,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以生为本,强调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促进每个学生在其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

差异教育关注个体间差异,这些差异可以表现在智能、兴趣、情感、学习方式、主体意识、学习准备等方面,这既给教师的教学带来挑战,也是课堂生动的源泉,教学中要将共性与个性辩证地统一起来;差异教育关注个体内差异,注重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体现个体内差异的合理性,扬优补缺,开发潜能,帮助每个学生实现自我超越,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和学生本人最大限度地匹配。

差异教育承认学生的差异,尊重差异,理解差异,但不是消极地适应差异,而是对差异具体分析,挖掘学生差异的教育资源,通过差异教学策略的运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相互作用,更好地实现学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因此,差异教育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是非常契合的。

四、以有差异的教学策略体现教育的平等公正

差异教学是从共性课程标准出发,结合个性特征实施差异教育,由于参照了共性课程标准,减少了教学目标的随意性,又运用差异教学策略,使集体教学更好地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同时也使每个学生更好地适应集体学习,最终促进每个学生既达到共性的要求,个性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差异教学强调大教育观,从课堂内外等不同的教学要素方面,整体考虑教学中如何兼顾个性与共性,促进全体学生发展。

对于教育而言,每个学生应是独特的,正如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每个学生都拥有不同的学业发展水平、不同的个性特征、不同的认知风格和学习兴趣,如果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始终为他们提供相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统一的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唯一的评价方式和评价维度,那么势必会出现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撑不下”的局面,对学生而言无疑是不公平的。

差异教育强调通过学生的合作更好地照顾学生差异,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差异教育的同质组和异质组交替运用的策略通过异质合作,取长补短、集思广益,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时也满足了学生对同伴的尊重、肯定与交流合作的需求,通过同质合作满足部分学生的发展需求,两种形式交替运用,并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更好地照顾了学生的差异。

差異教育创设民主和谐教育环境的建设策略,强调平等的师生关系,民主的班级氛围,公正的班级奖惩制度,自由宽松的班级生活,是建立和谐的教育环境所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差异教育强调对学生的多元评价,认为单一的评价是造成差生的根源,是不公正的评价,因为学生生来就有差异。差异教育认为,真正公平、公正的评价是共性评价和针对性多元评价相结合,是对学生进行发展性的评价。

综上可见,差异教育的过程是真正实现教育公平公正的过程,值得大力提倡。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