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策划活动 让仪式教育启迪学生心灵
2017-04-12田莹
仪式教育就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通过活动触动学生的灵魂,引起生命的共鸣。仪式是德育的心脏,彰显教育的活力。我校精心策划开展的仪式活动就是通过一次体验,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萌发对理想的憧憬,播撒理想的种子,给学生的思想注入正能量,带给学生精神的洗礼。让仪式穿越学生生命的旅程,成为生命中刻骨铭心的记忆,让普通的事情成为不普通的经历,启迪学生的心灵。
一、爱的仪式——“一分钱”行动,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关爱他人,关爱社会,也是关爱自己。几年来,作为德育主任,我能从小处入手,根据我校贫困学生的家长多是外地务工人员,学生每到开学都面临辍学危机的实际情况,我于2009年3月开展了“千万个雷锋”为主题的升旗仪式,并向全体学生发出倡议:让每人每天节约一分钱,来帮助身边上不起学的同学,即“手拉手一分钱行动”。随后,学校又开展了“情暖校园,爱心助学”“让我们续写雷锋日记”“红领巾,献爱心,小跳蚤,大市场”“救救李栋同学”等爱心助学活动,所有的收入都纳入“校园爱心基金”中。 几年来,“一分钱”猶如星星点灯,使“流动的花朵”有了安全感、归属感,成了集体中不可缺少的一员。
此外,我校 “爱心志愿者”还走进社区,走进贫困户、孤老户、残疾人的家中,强烈的生活对比,让学生们一下就体会到“爱心”的含义,接下来学生们自主、自愿地送去生活日用品,如:大米、鸡蛋、手巾、香皂、牙刷等,看得见,摸得着,做得到的生活体验,启蒙了学生们的爱心意识,也浸润着每一名学生的心灵,几年来,学校收到锦旗、表扬信、表扬电话等百余次。
二、认亲仪式——有爱的世界才最美
如何让今天的孩子从单纯的爱的接受者,成为爱的奉献者?作为德育主任的我,从引发队员心灵共振的事件为切入口,开展了“撒一缕阳光,献无限爱心”活动。几年来,学校开展了“让孤寡老人重享幸福——一对一认亲活动”,全校21个班36名学生认养社区6位孤老户,孩子们利用双休日和课余时间去看望爷爷奶奶,为他们带去精心准备的礼物,给他们收拾房间、梳头、剪指甲,还自编小节目为爷爷奶奶演出。老人过生日,他们送去蛋糕;老人生病了,他们守候在病床前。小年的时候,他们陪孤寡老人包饺子,吃团圆饭。孩子们的行动感动了家长、社区领导,双休日,家长和孩子们以及社区领导一起来到孤老户的家,看望老人,有的给老人送衣服,有的送去可口的饭菜,有的给老人留下零花钱……认亲仪式使通惠社区的孤寡老人充满欢乐,也让他们的家充满温馨,充满生活的希望。学生们在“认亲”仪式中找回了尘封在心底的爱的记忆,唤醒了人们心中爱的种子,学生们用自己一颗颗稚嫩的童心向社会展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们在关爱别人的同时,感悟着人生的真谛——有爱的世界才最美。
三、争星仪式——做最好的自己,小目标大作用
每个学生都有自我完善、争取进步的内在需要及潜力。几年来,我根据学校实际,开展了“幸福存折——做最好的自己”争星活动,将争星机制引入日常教学和班级管理中,在操作过程中每月设一枚金星,每周根据月奖章设立周星内容,做到周周有星摘,月月有星争。这样的操作方式将队员们的心理需要转化成一枚枚看得见、摸得着的形象星目,这种一周一星,一月一章的活动密度,没有硬性规定达标的时间,打破了“千人一面”的统一标准,促进队员们个性的可持续发展。
一枚枚金星,就是学生的一个个奋斗目标,除了自己的努力,还需同伴的帮助,同伴不时提个醒,鼓鼓劲,学生便一步步向目标靠近。“做最好的自己”就像是孩子的行为目标,“最好”就是“更好”,虽然这个“最好”永远达不到,但一个一个的“更好”,便汇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最好”。活动中出现了很多小冠军,“口算王”“纠错员”“小问号”“小讲师”“剪纸小达人”等。孩子们在争夺称号时都付出了很多的努力,活动培养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又开发了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充分发展。在“争星”活动中,传递给学生的正能量贯穿于学校、班级管理的每个环节中。正能量使同学之间传递着理解和包容,收获的是喜悦和幸福。正能量能驱散内心的黑暗,使人生不断走向精彩。争星活动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四、义卖仪式——节约与爱同行
每个学生家里都有弃了可惜、放着又占地方的“过时用品”,又有好多同学由于父母下岗、家庭生活贫困等种种原因,缺少课外书、玩具、衣服……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校开展了以“红领巾,献爱心;小跳蚤,大市场”为主题的义卖活动。2009年10月,红领巾跳蚤市场的一个模拟集市和18个模拟商场开张,4000多件商品上市,70%的商品重新找到了主人,成交额达1000多元,近千名家长参与了活动。这1000多元钱被投入“校园爱心基金”,同学们为“手拉手”贫困同学赠送了一批学习用品及生活用品。
2010年10月,应广大学生及家长的强烈要求,“红领巾跳蚤市场”举办了校服专卖活动,一方面通过调剂交换、低价转让、赠送等多种形式,减轻了在校学生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也使队员们在担任管理员、售货员、部门经理等角色的同时,各方面能力得到了提高。
2011年10月,应广大学生及家长的强烈要求,我们又开办了红领巾书市——淘书乐活动,主要针对我校学生书目不全,买书家中地方有限的问题,帮助学生实现读书的愿望,使他们花少许的钱就买到喜欢的书,实现校内资源共享,让学生学会了买书、卖书、读书、爱书、用书,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异常红火的跳蚤市场给我们带来了启示:爱心是校园永恒的主题,关键在于表达爱心的途径要有创造性,有新意,要能贴近学生生活。红领巾跳蚤市场用孩子们看得见,摸得着,做得到的事实启蒙学生的市场意识,锻炼学生的自理能力,倡导助人为乐、勤俭节约的作风,使他们在献爱心的同时受到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感,这样的义卖仪式,孩子们都说“我能行”。
五、采访仪式——关注家乡发展
在“寻访红色足迹——营口老街历史”活动中,作为德育主任的我及时抓住这一可以增强学生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视角,组建了“小记者采访团”。从2015年四月中旬到现在,十多名小记者采访了老街工作人员、面塑馆的技术人员、学校的老师、学生家长及身边的同学,耳闻目睹了老街的新建给老师、同学带来的惊喜与期待,十多名小记者在采访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他们深刻感受到老街的改造给家乡营口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建的老街更成为西部改造的亮点,他们搜寻老街古建筑的解说词,亲身体验当小记者的感受,在讲述老街历史的过程中,不仅明确了责任,更增强了为家乡营口的改造和振兴努力学习,练好本领的信心与决心,在“寻访红色足迹——营口老街历史”活动中与家乡共同进步、成长。
仪式教育是与时俱进的,在平时的德育工作中,我尽力让每一次仪式都能够与学生的需求和学校实际紧密结合,设计最适合的仪式活动,让仪式教育焕发活力。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早在19世纪就提出“实践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的教育思想。仪式教育就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亲身体验、理解记忆,在润物无声的活动中启迪孩子的心灵。
(作者单位:营口市西市区韶山小学)
(责任编辑: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