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课中“体验”的建构
2017-04-12刘淑红
中小学心理健康课是以中小学生学习与现代社会生活需要为基础、以中小学生主体游戏、活动与体验为手段、以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发展提高为目的的综合活动课程。“活动”和“体验”是心理健康活动课的两个核心要素。对于个体心理来说,再精彩生动的讲授都无法替代个人的亲身感悟和直接“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讲,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以“体验式学习”为主的教育。结合笔者执教的小学心理健康课《在竞争中合作》,谈谈心理健康课中“体验”的建构。
一、巧设“体验”情境,在活动中建构“体验”
心理健康课可运用的活动形式丰富多样,如游戏、心理短剧、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团体训练活动、行为训练等。通過活动,让学生在现场情境中“体验”。
在《在竞争中合作》一课,首先通过猜拳对决的热身游戏来“体验”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学生两人一组,双方都出左手,各减3分;都出右手,各加3分;左手对右手,左手加3分,右手减3分。对决4次后高分者获胜。活动结束后变换比赛规则,还是两人一组,但是比谁的分数在全班最高。不同的比赛规则,让学生“体验”到两个人之间既可以是竞争对手,也可以是合作伙伴,竞争与合作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共同课题。
其次,通过角色互换来“体验”合作的意义。笔者为学生生动讲述渔民黄红辉与工友龚治美相互合作,在海难发生45小时后最终获救的故事。在讲到故事的几个节点时,笔者都会引导学生将自己想像成情境中的角色,进行移情“体验”。如,船翻后,没穿救生衣的龚治美抓住黄红辉向他求助。我让学生思考“体验”:“假如你碰到这种事情会怎样想、怎样做?”通过运用角色“体验”策略,让他们充分“体验”角色所处的环境及背景,用角色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角色的心灵揣摩情境,使学生“体验”到共享是合作的基础,而只有合作才能双赢。
最后,我组织学生开展“食指抬人”的比赛活动,让学生“体验”相互配合与支持时的心理感受等。学生分两组,每组一名同学平躺在桌面上,另外十名同学,每人用一根食指将其抬起,离开桌面5厘米即为成功,用时最少的组获胜。通过让学生参与活动过程,“体验”到合作的乐趣,习得合作的方法。
这些“体验”活动,可以让学生形成情绪反应,促进认知改变,形成相应行为。
二、巧设问题情境,在分享中深化“体验”
课堂“体验”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放飞心情、提升心理素质、感悟现实人生。在活动过程中和结束后,引导学生内省,将活动过程中的真实体悟与现实中的自我进行对照,促进学生认知上的自我建构。每个活动之后,都需要教师通过层层设问,引导学生梳理感悟,深化认知。
以“食指抬人”活动为例,笔者首先提出问题:“你们是怎么安全快速地抬起同学的?”
在引导学生总结出“目标一致、密切配合、合理分工、听从指挥、相互信任、承担好自己的责任、有效沟通、自信等”认知后,再次提问:“在配合过程中都出现了什么问题?”当学生说出“失误、溜号等”问题后,追问:“你们是怎么对待这些同学的?如果是你被批评指责,你的心情会怎么样?我们可以怎样做的更好?”
学生回答“理解、谅解、换位思考”后,再追问:“有哪些人为活动做出了贡献?被提到名字的同学心情如何?你对表扬你的同学印象如何?”通过提问与追问,让学生认识到,无论是竞争还是合作,只有学会欣赏他人,学会接纳他人,才能找到合作的伙伴。
最后引导学生分享:“你们小组在合作中体现了哪些团队精神?其核心是什么?”
通过这种不断的交流、对照和生成,学生将活动的成果进行内化,建构成了新的经验。
三、巧设生活情境,在实践中内化“体验”
心理健康课最终要解决的是学生的“知行合一”问题,是要学生亲历“做到—悟到—知道—做到”这一螺旋上升式的心理成长过程。因此,在延伸拓展环节,要引导学生向更广、更深的范围拓展和链接,从而使学生将活动的意义联系到自身的学习与生活,并能够在课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加以运用。
本节课设计了实践活动要求:在我们班级与其他班级的竞赛中,有哪些事情大家可以合做完成?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你会怎样与同学合作?
“体验”建构与实施中要注意的问题:有活动的选取一定要切合主题,适合全体学生的参与;活动要有层次性;活动过程中要确保安全性;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适时引导,适当追问,及时总结归纳和提升,避免体验活动“热闹有余而深刻性不足”的问题。
(作者单位:朝阳市教师进修学院)
(责任编辑:史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