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意涵与价值取向转变研究

2017-04-12刘冬冬

辽宁教育·管理版 2017年7期

摘要: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意涵具体表现在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内涵与外延两个方面。从内涵上来看,学校标准化建设是一项由“人、财、物、事、气”五项基本要素构成的系统工程;从外延上来看,学校标准化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这种动态过程主要体現在正确处理学校建设的标准化与个性化、动态化、同一化之间的关系上。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体现了国家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因此有必要对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价值取向及其转变给予探讨,价值转向具体包括:从强调以效率为主向注重公平转变、从注重受教育者的教育机会均等向强调教育教学质量转变、从注重单项性的标准制定向综合性标准制定转变、从注重管理学校向强调学校建设转变、从学校被动式发展向学校内涵式发展转变、从注重教育均衡化发展向教育优质化与教育现代化转变。

关键词: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价值取向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国务院出台《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2014-2020年)》提出,推动各地制定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解决农村义务教育中寄宿条件不足、上下学交通困难、基本教学仪器和图书不达标等突出问题;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了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由此可以看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是党和国家的重要任务与关键工作之一,是新时期教育发展的必要之路,同时也是国家和地方政府政策制定的必然选择。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显得刻不容缓。

一、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意涵

要想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实现,前提就是要科学地、正确地把握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意涵,对意涵的理解实际上就是要把握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内涵与外延。

(一)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内涵:学校标准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对于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内涵的探讨,不同的学者给予不同的解释,目前经过文献梳理可以发现,有的学者基于办学的维度,把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内涵界定为硬件标准和软件标准,具体表现为:硬件标准是指建设一所学校必须具备的物质基础,如校舍建设、基础设备建设等;软件标准指的是各种思想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精神”标准。有的学者从学校的“构成要素”来对学校标准化建设内涵进行界定,认为学校标准化建设应该从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基本要素着手,具体包括: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师资条件、课程标准以及管理制度的规范性。有的学者从“标准化学校”本身的内涵角度,对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内涵给予回应,杨兆山教授对标准化学校本身的内涵作了界定,认为标准化学校是指在义务教育领域内根据法律规定,确保全国基础教育大体拥有均衡的物资条件和师资队伍条件的规范化学校。基于此,他进一步认为,从学校的规模方面、基础设施方面、师资方面、课程开设方面来认识标准化学校的标准问题。还有的学者从“因素论”的角度对学校标准化建设内涵进行讨论,认为学校标准化建设涉及到学校财政、教师收入、教育督导机制、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氛围等因素。

从现有的文献来看,不同的学者分别从多种维度、构成要素、多种因素的视角来对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内涵给予定义,总体上呈现出这样一种观点,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不单是学校建筑、设备设施的建设,而是学校发展的多个方面的建设,如教师、财政、评价等。

基于此,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更倾向于从“构成要素”的视角来对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内涵进行定义,认为学校标准化建设应该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这种系统的工程由构成该系统的基本要素组合而成。就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建设来看,学校标准化建设应该更多关注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国家标准,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国家标准主要是由“人、财、物、事、气”五个彼此关联的要素构成,因此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也应该关注这五个要素,从而把这五个要素作为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基本要素,即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应该是一个具备有“人、财、物、事、气”五个基本要素的系统工程。

(二)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外延:学校标准化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

从外延上来看,学校标准化建设不是一种静态的、单一的学校发展规范,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这种动态过程主要表现在学校建设的标准化与个性化、动态化、同一化之间的关系上。

标准化与个性化之间的关系。学校建设的标准化并不意味着要求全国所有的学校建设标准都一样,而是要求在各区域内,每个学校根据自身的办学传统、办学优势和办学基础,充分发挥每个学校的优势和长处,使得每个学校具有不同的风格与特色,彰显每个学校的个性化特征。这种个性化特征具体包括教学、办学和学校发展理念等方面的个性化。实际上,可以说个性化是通过标准化来显示出来的,而标准化是达成个性化的基础,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标准化与动态化之间的关系。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教育也随着发展变化,而教育的实施主要是在学校场域中完成,因此,学校建设的标准化也随着教育和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使得学校标准化建设处于一种动态的变化之中。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处理好标准化与动态化之间的关系,使得学校标准化建设与社会发展、教育发展的动态化相适应,进一步说就是要求学校标准化建设中的各种基本要素的设置标准必须不断更新,如学校规模、基础设施、师资队伍及课程设置等要素。

标准化与同一化之间的关系。在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差比较大,从而形成各自区域独有的社会生产与生活方式,形成了具有以各区域独特的民族文化。因此,在标准化学校建设的过程中,不能要求所有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都按照同一标准去建设,而是要尊重个各地区的差异性和本地区或者本民族文化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的多样性,去确定学校建设的标准,从而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建设的标准化与差异性的辩证统一。

二、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价值取向转变

价值取向是指导人类实践活动的动因,新的教育理念产生及发展的过程,也是价值转向的过程。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新时期义务教育发展的战略任务,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措施与根本途径,体现了国家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由于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这一政策与过去的政策、举措不同,因此,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内在价值取向也发生改变。

(一)从强调以效率为主向注重公平转变

20世纪50年代,国家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提高办学的效率和基础教育质量,能够满足国家和社会优质人才的需要,国家提出建设“重点学校制度”即等级化学校制度,鼓励一批学校建设成重点学校,在当时这一教育政策起到了一定的功效。随着20世纪90年代,人们对优质教育和个性化教育的需求,等级化学校制度的弊端越来越显露出来,具体表现在城乡学校间教育发展差距、东西部学校教育发展差距和同一区域内学校间教育发展差距。尤其在城市建立重点学校,拥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政府大量的教育投入,导致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导致教育公平未能真正实现。

学校标准化建设是对过去实行等级化学校制度的弊端进行批判和反思而提出来的,从等级化向标准化建设转变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发展的新趋势,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体现了教育公平的价值诉求。标准化学校的建设,指的是国家通过学校建设标准的法律规定来约束政府,为人民群众提供相对均衡的办学条件(物资条件和师资队伍条件),使每一所学校都能按照法定标准,建设成为标准化学校,从而在义务教育领域形成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与教育公平。由此,从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内涵上来看,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凸显了教育公平的价值精神,从等级化向标准化过渡,内在价值体现了从关注效率到关注公平的转变。

(二)从注重受教育者的教育机会均等向强调教育教学质量转变

教育公平是教育起点、教育过程、教育结果的公平,享受教育机会平等是现代公民的一项最基本的权利。义务教育本质的特征具有普及性和基础性,其特征本身就要求义务教育要保障适龄儿童享受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机会,保证教育起点的公平。就学校标准化建设而言,教育起点公平就是学校标准化建设在办学条件、经费投入、师资队伍等方面达到基本标准,从而保障所有受教育者都能接受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而学校标准化建设更多的倾向于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公平,教育过程公平指受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被平等对待,学校标准化建设应该保障所有学习者的学习起点相同;教育结果公平指的是教育为所有受教育者提供满足他们个性化需要和优质的教育服务。学校标准化建设更多关注教育质量,把创建优质的教育作为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奋斗目标,更进一步说,学校标准化建设应该在公平、平等的基础上,加大教育质量建设,促使学校向优质型转变。由此可以看出,学校标准化建设体现了从之前关注教育机会均等到现在关注教育质量均衡。

(三)从注重单项性的标准制定向综合性标准制定转变

以江苏省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为例,在2006年教育行政部门和政府机关颁布了《江苏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初级中学分册(试行)》及《江苏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小学分册(试行)》,2007年相继颁布了《江苏省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与《江苏省初中基本办学条件标准》《江苏省农村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合格学校建设教育技术装备标准》等。从这些法规可以看出,学校标准化建设的标准大多数依据当时教育实际情况而制定,从不同的侧面强调对某一项标准进行规定,标准制定具有单项性,很难涵盖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全部内容。

而2013年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教育厅江苏省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办学标准》的通知,2016年江苏省政府办公厅颁布《江苏省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监测指准》等文件,强调了学校标准化建设的标准应该从学校设置、校园建设、教育装备、教师队伍、教育教学、学校管理、质量评价、经费费用等方面进行建立和实施。从标准制定的内容上来看,凸显了標准制定的全面性和综合性,涵盖了之前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条件,使得学校标准化建设的标准成为一个系统的范畴。

(四)从注重管理学校向强调学校建设转变

长期以来,政府在学校建设与发展评估实施过程中承担着“领头羊”的角色,政府在对学校建设与发展的管理过分集中,行政规划机制僵硬,导致学校自主建设的权利受到政府各方面的制约,学校决定学校建设方面的权利十分有限。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实际上是从一定的程度上强化政府的职能,强调政府在义务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由“政府管学校”的角色向“政府办学校”的角色转变。因此,在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过程中应该建立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分权制度,政府应该给学校更多的话语权和学校自主建设的权利,使得学校办学具有灵活性,促进学校个性化发展。另外,学校标准化建设要考虑不同相关利益者的利益,真正让社会参与到学校建设中来,通过建立社会中介监督和评估机构来充分发挥标准化学校建设的导向和监督作用。

(五)从学校被动式发展向学校内涵式发展转变

20世纪60年代,有效学校运动始于美国,随后,20世纪70年代在全球掀起了一场“有效学校”研究热。美国的有效学校理论渗入我国教育领域并结合当时国内实行应试教育,我国学者认为,有效学校应该是在学生学业成就上起着明显促进的学校,把学生在标准化考试中取得优良成绩作为评价有效学校的衡量尺度。学校的发展好坏通过学生的学业成绩高低来显示,学校发展完全处于被动式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各级各类学校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和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出台,学校的良好发展有了各项条件保障与能力基础,这就为学校的自主化、个性化、优质化发展提供了可能,逐渐改变学校发展应试化愈演愈烈的局面,健全学校制度建设和加强品质管理,促进学校的内涵式发展。

(六)从注重教育均衡化发展向教育优质化与教育现代化转变

实现教育均衡化发展是义务教育的一项战略任务,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升教育质量的根本路径,可以说学校标准化建设是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应然选择。以江苏省为例,江苏省义务教育发展经历了普及、提高、均衡三个阶段,江苏已经实现了从初步均衡向优质均衡转向。教育优质化是义务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和奋斗目标,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应该更多关注教育结果,在满足教育公平和教育平等的基础上,提高教育质量,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同时促进学校向优质型转变。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标准是根据时代发展和当时教育实际情况而制定的,体现了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在江苏省教育厅颁布《江苏省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办学标准》中,可以发现,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具体标准内容如校园建设、学校管理,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特点,体现了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张新平.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标准的若干思考[J]. 教育研究,2010(06):37-43.

[2]葛红林.从农村标准化学校建设看政府公共服务供给[J].中国行政管理,2010(11):121-122.

[3]孙向阳.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办学标准的价值转向——兼论省级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办学标准的研制[J].教育发展研究,2011(24):42-46.

[4]王瑞.城乡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的价值诉求与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13(13):6-8.

[5]杨兆山,张海波. 标准化学校:教育均衡发展视角下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路径[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1):24-29.

[6]于發友.公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价值旨归[J].当代教育科学,2005(07):23-25.

[7]褚宏启.关于教育公平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2006(12):1-4.

[8]田贤鹏,陈恩伦.后标准化时代义务教育学校发展方式的转变[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08):19-22.

[9]谌启标,柳国辉.国外“学校有效性”研究发展述评[J].教学与管理,2001(03):77-79.

[10]王凤玲.落实责任 应对挑战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J].教育研究,2010(09):12-16.

(责任编辑: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