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作业随堂化初探
2017-04-12中山市小榄镇升平小学
文/中山市小榄镇升平小学 李 威
小学语文作业随堂化初探
文/中山市小榄镇升平小学 李 威
我所主持的市级规划课题 《小学语文课堂作业随堂化的探索与实践》研究的重点是基于教学目标,将作业巧妙、科学地与课堂教学相融合,随着每一课时的不同学习任务,以达到作业的 “随堂完成”,实现师生的减负增效。这一课题的研究核心与我所追求的 “训练扎实到位,作业随堂解决”的理想语文课堂是不谋而合的。于是,这一课题的研究之于我,不是虚无缥缈的高深理论,不是毫无意义的堆砌资料,而是立足平时,在每天的课堂教学中落地生根。新学期,我接手五年级一个班,和学生经过两周的熟悉磨合后,我开始尝试在阅读教学课堂进行作业随堂化的探索与研究。
一、充分做好 “随”的准备
有备而来,才能 “随”得精彩。作为教师,我们要 “备”什么呢?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确实是老生常谈,又是毋庸置疑。而这时的 “备”的重点是要根据 《新课标》中的年段要求,着眼于整组教材的单元目标、聚焦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提炼出每课时的语言训练点,思考如何将这些训练点转化为不同形式的课堂作业,随堂进行落实。以 《慈母情深》为例,在确定本课的随堂作业之前,我先明确 《新课标》中对于第三学段的学生在阅读方面提出了如下要求: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慈母情深》所在的第六单元以 “父母之爱”为主题,要引导学生重点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基于此,我将本课的训练重点确定为:通过对母亲的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善良和 “我”对母亲的感激与热爱。结合以上训练点,我将本科的随堂作业在导学案中设计为:a.用 “ ”勾画出描写 “我”家境贫寒,母亲劳动环境的语句,做批注。b.用 “~”勾画出描写母亲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做批注。再想想从这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以上作业设计围绕重点语句体会情感、聚焦文章表达方法,确保了在课堂上进行扎实的语言训练。
二、精心构思 “随”的设计
同样的作业设计,在课堂上以什么样的形式 “随”,在什么时候“随”,存在着很大的思考空间。
(一) “随”的形式千变万化,力求生动活泼
1.《慈母情深》作业的呈现形式为:争做导演
如果要把课文拍成一部电影,让课文中的文字变成一幅幅画面,请你来当导演兼摄影师,结合作业题进行镜头选取 (如:买书的期盼、家庭状况、劳动环境、母亲与儿子的对话、母亲的动作、神态、外貌……)来说说自己体会到的情感。
2.《“精彩极了”和 “糟糕透了”》作业呈现形式为:人物访谈录
作者巴德·舒尔伯格来到我班,请我班的小记者对他做一次专访。建议:针对如今的作家,设计一些有意义的问题,如:请您对现场的同学谈一谈,您为什么觉得自己是那么的 “幸运”?长大后,您如何看待父母的爱?您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3.《珍珠鸟》作业的呈现形式为:说心里话——我是一只小小鸟
以珍珠鸟 (鸟爸爸、鸟妈妈或小珍珠鸟)的身份,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向大家介绍自己在作者家的生活状况。建议:立足文本,抓住相关的句子,进行绘声绘色的介绍。
这种活泼的作业,令学生在课堂上兴趣盎然,乐在其中……
(二) “随”的时机无时不在,力求恰到好处
1.“随”在课前: 《新课程辅导》中的 “读拼音,写词语”一类的练习作业,可以作为第二课时课前的复习巩固,这是检测学生对词语掌握的最好的复习题。略读课《新课程辅导》中的 “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一类的题目则恰恰可以用来检测学生课前预习情况。
2.“随”在课中:在设计导学案时,我欣喜地发现,精读课文的书后练习题目, 《新课程辅导》中的思考题,大多直指本课语言训练点。将这类作业题适当融合在精读感悟的环节之中,把问题的解决巧妙融在课文的学习中,不着痕迹,有效避免了课后把作业集中在某堂课或让学生在课外去完成,杜绝了作业 “课外化”和作业 “整堂化”。
3.“随”在课终:一学期的尝试,我发现有两种作业适合安排在课终:一类是书本练习中的 “小练笔”、仿写、抄写课文令你感动的语句等书面作业;一类是延伸拓展类的人物访谈、交流想法、课本剧表演等口语表达。
三、科学检测 “随”的效果
作业随堂化这一做法的出发点是实现语文学习的轻松高效,如果真正达成这一目标,师生必定皆大欢喜。一个学期的尝试,我在思考:课题中对于 “作业随堂化”这一举措的分析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那么,自己的实践操作是否是正确的,有效的?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如何检测?单凭学生在课堂上的跃跃欲试、积极展示,不足以判断平日做法的合理性;但从学生单元检测的优秀分数也不足以证明探索实践的科学性。科研需要严谨的态度和大量数据的比对分析才能够得出确切的结论。经过对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随堂作业的时间、内容、形式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观察、分析和阐述,更清晰地传递出了“作业随堂化”带来的课堂结构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更坚定了我在 “作业随堂化”的探索之路上继续前行的勇气和信心。
一个学期的探索与实践,我也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让作业随堂化的语文课堂避免因为过多的训练而缺少浓浓的语文味?基于语文学科的特点,我想,是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要有朗朗书声。 “读”是语文课的灵魂,所以课堂上要有琅琅的读书声。读正确,读流利。有感情读,个性化的读,不可或缺。
2.要品词赏句。对于揭示文主旨或在写法上特别值得学习借鉴的精彩段落、语句,要在教师引导下,在对比中品析,在上下文联系中品析,在想象中品析,在拓展中品析。
3.要有写的训练。可以进行模仿写,可以进行想象写,可以进行升华写,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
4.要有激荡的情感。教师在课前先要走进课文,在课文中尽情地领悟语文味,然后,有巧妙引导学生将 “读” “品” “写”溶于一体,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领悟人物独特的个性和美好、作者深邃的思想,这样语文味就更浓了。
行走在 “探索作业随堂化”的日子里,作为教师,我深感随堂化的意识已根植心中,这样的课堂是充实有序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是凸显以 “学习任务”为中心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是减负增效的课堂;这样的课堂学生是喜欢的课堂。
我坚信在 “作业随堂化”的探索实践之路上,会 “随”出更多的精彩与惊喜!
责任编辑 徐国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