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中德育渗透:专业魅力
2017-04-12湛江市第十中学林文明
文/湛江市第十中学 林文明
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朱玉丝
语文教育中德育渗透:专业魅力
文/湛江市第十中学 林文明
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朱玉丝
德育渗透,又称德育渗透,是指教育者根据教育目标和培养要求借助教育载体、建构氛围熏陶、引导教育对象,使之接受有关思想、观点、作风、行为,实现教育意图的教育形式。 “文道合一”是语文学科教育的主要特点之一,编写进入教材的篇目都是 “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这一特点决定了语文教育必须把学科知识教学和思想德育有机地结合进行,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进行德育渗透。语文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在学科教学中也承担着德育渗透的重任,以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
一、语文教师在德育渗透中的专业魅力展现
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渗透不像阅读、写作、口语交际那样可以单独设置课程来开展专题学习。道德知识与语文学科知识的有机结合和道德意识的培养,穿梭在课程实施的各个方面,纵横交叉于教学实践的各个部分,而这项重大的任务主要落在教师肩上。在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语文教师背负着 “德育”的重任,不但要进行语文学科知识的授予,还要注重课程教学与德育的有机结合,从而展示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多层专业魅力。
(一)教材中德育影响的设计
不管是语文知识的教学还是德育渗透,都是语文教师以教材为依托进行的。尽管现在语文教材在各地方出现的版本较多,但是其都蕴含着深刻的内涵,涵盖着丰富的德育知识和思想道德内容,涉及到为人处世、人际交往以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蕴含的内涵具有一定的隐匿性与灵活性。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策划和实施者,必须认真研读和挖掘教材内容,既要在正确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寻找最适合的德育切入点,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以实现语文教育的育人作用。教师要对语文教材中隐藏着的道德要素进行深刻挖掘,根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在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同时,对学生进行道德、思想、意志等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之形成健全的人格[1];同时要善于对教材中已有的思想道德内涵加以深究和拓展延伸。教师知晓这些思想道德内涵与教材内容中的切合度,并根据教学目标有机结合在一起,能够促进学生在知识和道德两个层面上的吸收,提升德育渗透的效度。
例如,从 《鸿门宴》的教学设计中,可把探讨人性的弱点设计在内,使学生在认识到人性弱点的同时,懂得为人处世的态度的重要性。 《鸿门宴》刻画了栩栩如生、性格各异的人物,既展示了项羽的悲剧性格,又表现了刘邦的圆滑性格。语文教师在讲授完内容后,可以留一节课让学生对人物进行评析,指出他们性格上的优劣。学生站在讲台上对各人物进行评论,最后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成功人士必备的性格特点,以及悲剧人物不讨人喜欢的性格特点。在总结完历史人物的性格优劣之后,让学生自评或者互评性格,通过这个过程,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便于在以后改掉不足,快速成长。[2]道德内涵在教材中隐匿存在着,科学的设计与深刻的揭示,可以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与德育影响,在了解教材知识点的同时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
(二)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学习语文的过程,是领会教师把思想德育、道德情操教育融汇渗透在语文教育的过程。在学生眼中,语文教师拥有着充当道德模范的魅力,他们不仅教给学生各种语文知识,还要注意情感教育和德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健全的人格。在教学中,语文教师既要教授语文知识文化,又要重视对学生的德育渗透。教学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实践活动,语文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策划者,在德育渗透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情感打动学生,以激起学生最基本的德育认知。[3]教师可以把思想道德方面的知识科学准确地贯穿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讲解文章主题思想、分析文章主要内容、领会人物思想感情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接受德育。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最能涵盖道德的内涵与涉及道德的偏差,教师可以通过练习,增强语文教育与思想德育渗透的结合。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可以策划一些特别活动,比如角色扮演、正反辩论、社区调查等来贯彻道德知识的渗透,指导学生认识到课文所反映的社会理想、思想感情、价值信念、人生哲理、行为规范,甚至日常生活方式都存在着一定的思想性。这些形式多样、目的性强的方式可以避免语文课单一地传授知识的单调无趣,能够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与表达自己观点的积极性,从而使其更好地受到潜移默化的德育。
(三)德育教育内化的指导
学生德育的内化是语文教育中德育渗透的最终目的。教师要明确任何德育的实施都必须要有学生的自我建构,道德和思想必须要通过“内化”才能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道德准则和追求。在德育渗透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心理特点,关注他们内在的世界,并进行正确的指导。[4]比如,低年级可偏重日常的行为规范和礼貌用语;高年级可在学生涉及大量德育的基础上,增强其对价值观、社会心态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正确认识。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含有语文内涵与德育相结合的课外读物。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相关的网站或者电视节目,促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吸收道德知识。此外,教师可以策划相关的道德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德育活动中感受道德文化的深刻内涵并深入领会,增强道德意识。
二、促使语文教师多层专业魅力展现的策略建构
(一)增强道德意识
教师具有良好的道德意识是有效实施德育渗透的前提。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改进自身思想意识,要深刻了解道德意识培养的重要意义,重视学生道德意识的培养。教师不能盲目跟风地进行德育渗透,而忽视语文教育内容与道德文化知识的最佳切合度,应该拥有德育合理科学渗透的思想,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既能体会和学习到学科知识和思想德育的有机结合,又能领会到语文教师的独特专业魅力。教师要有道德自觉意识,从提升道德的角度讲授语言,有意识地将传统道德文化知识和现代道德文化进行融合,促进学生对道德进行自我觉解,并形成自主道德行为的过程,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达到的主体自律、自由自觉的道德境界。[5]教师还要重视激发学生对语文中德育渗透的知识的兴趣,让学生对良好的道德行为有初步的认知;在较高年级,应注重陶冶学生的道德情趣,增强学生道德认知的能力。此外,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的良好心理态度、正确价值观等的塑造和培养,拓展他们对道德知识和语文本质的内涵知识的接受程度,进而在道德认知中受益。
(二)提升道德修养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德育是缺乏稳定系统的教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道德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主要来源于教材渗透、课堂学习、社会经历及教师指导,对此,语文教师的道德修养就显得十分的重要。教师不但要遵从传授知识这一根本目的,还要为学生创造道德学习情境和 “社会道德”氛围。为了确保德育渗透的有效顺利实行,教师自身也要扎实语文知识、留心社会情况、提升自身修养等,进而能够在学生面前树立良好的道德模范形象,展现语文教师的专业魅力。除此之外,教师扎实的语文教育技能、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也不可或缺,这样有助于传授语文知识和进行德育渗透。
(三)遵从渗透原理
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渗透,似乎散乱地贯穿在教学的各个部分,但是有着自身的特点和内在关联,这要求教师遵循相关原则,即科学性和连续性两个原则。科学性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学中所渗透的德育内容及方法应该是科学的、符合实际的。一方面要符合课程实际,另一方面要符合学生自身的实际。连续性原则的实施,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中渗透德育,要按照设定的目标,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这就需要教师树立教书育人的观念,增强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意识,把学生的德育工作作为自己份内事,以保持渗透德育的连续性。教师渗透的道德知识要坚持以贴近生活为主,使德育与语文知识和社会实践紧密相连,避免道德知识过多过难而使学生难以准确领会与正确运用。所渗透的道德知识和语文内容的融合性也不能忽视,教师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选择,选择实用性和生活性的道德知识进行渗透,不可把道德知识简单地看作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在课堂上无的放矢地大量渗透,使教学内容显得过于零碎与不切实际。
[1]颜筠.“化知为德”:论中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渗透[D].湖北大学,2012.
[2]梁桂平.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德育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15,07:75.
[3]刘燕.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德育渗透[D].陕西师范大学,2015.
[4]任晓萌.初中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渗透策略 [D].河北师范大学,2014
[5]白臣.道德自觉论[D].河北师范大学,2014.
注: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三五”重点课题《教育现代化背景下欠发达地区教师专业成长特征与影响因素——以湛江为例》(编号2017ZQJK026)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