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创建新型班级文化
2017-04-12广州市天河区先烈东小学陈昆婷
文/广州市天河区先烈东小学 陈昆婷
浅议创建新型班级文化
文/广州市天河区先烈东小学 陈昆婷
班级文化蕴涵着班级教师、学生对班级的认识和态度。班级是教师和学生交往的主要阵地,是学生学习和交往的基本单元。良好的班级文化,有利于学生自信心、团体荣誉感的培养和发展,也有利于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作为学校生活和学习的重要环境,班级左右和影响着个体的成长。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就要做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基础,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班级文化的重要性
班级文化的核心是班级里每一位师生共同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它产生于班级内部,得到全体成员的认同和维护并随着班级凝聚力的增强而日益强大,最终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在班级文化建设、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班级文化建设是学校全体成员共同积极营造和努力的结果。它不仅仅是班主任的理念,更不是班主任强加给学生的,而是所有学生及任教教师精神追求的根基和目标:它最终体现在老师对学生在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上的理解和认同。班级文化是班集体中所有人的一种文化的缩影和凝练。
其次,班级文化是班主任及学生对班级物质环境、制度规则以及精神风貌的认识和态度。良好的物质环境如果造成了与人的隔膜甚至对立,这样的物质环境就无法激发师生对物质文化的渴望和认同:完善的规则制度如果缺乏对师生日常行为以及交往的制约和规范,这样的制度仅仅是束之高阁的 “规章制度”而已,它没有体现在师生的行为习惯中,谈不上所谓的制度文化;同样,精神也未必是学校的精神文化,班级墙壁上充斥了各种各样装裱精美的 “名言警句”,然而如果格言和警言仅仅是一种意识的强加或管理层的 “一厢情愿”,那么警句就仅仅成为一种装饰品。精神文化不是名言警句的累加,而是这些名言警句的产生过程,是其在学校中的合理法性,是师生对待警句的态度。
最后,班级文化是班级内涵和底蕴的综合体现,是一个班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说到内涵和沉淀,一开始的时候并不是班级的内涵和沉淀,而是将校园文化沉淀在班级里,因为一接班时班级文化是不能马上形成的,但是不能采取放任的态度。在先烈东小学这样的老校,校园文化已经成型,当学生成为先小的一份子时,就先接受先小的文化熏陶,然后才开始积累学生在班级里发生的点点滴滴小事。当班主任重视了小事并善于从细微中塑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行为及价值取向时,属于自己班级的班级文化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
二、新型班级的特质
要创建新型的班级文化,必须深入探讨新型班级的特质。只有全面把握新型班级的特质,才能产生新型的班级文化。著名教育学家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研究中有关于小学班级建设新模式的研究报告,报告中对班级的性质和功能有了新的定义,对班级文化建设也有了新的特质:
第一,重心下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在教育对象与目标方面的重心下移,班级文化建设不仅仅是为少数 “尖子”学生而营造的,而是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发展,这不仅是教育由精英向大众的转换,而且体现了教育观念和行动中 “具体人”的诞生,对每一个人的幸福人生与价值的关爱。另一方面,重心下移还包括管理重心的下移。学校教育唯有在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动性和潜力都被开发,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产生交互作用时,才能办出个性和生气,才会成为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每个具体人的生存发展的有机构成,正如有的专家说,班级文化是班级制度、管理和特色的综合组成。
第二,结构开放。这是现代型班级文化的又一特质,一个是向外的,对网络、媒体的开放,对社区、社会的开放,以及学校间的相互开放。另一个是向内的,在管理上向师生的开放和教育、教学活动中向学生发展的可能世界开放。
第三,动力内化。发展动力的转换是最深层次的转换。动力内化意味着班级形成自己内在的发展需求、动力和动力机制。提出班级文化建设的意图在于:每一间教室都应拥有自己学生的文化,教室墙壁文化的内容应该充满着学校生活的激情。教室布置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力求色彩协调,格调活泼,寓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充分尊重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班级文化建设是一门科学,一种艺术,更是学生生命的外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仅能给学生以知识,还创设了一个适合学生身心发展、净化心灵、陶冶精神的环境。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