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使命与担当
2017-04-12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副教授
文 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副教授
思想是时代精神的反映,又是推动时代变革的强大动力。思想来源于实践,时代是思想之母,是对感性世界的理性认识,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大变革的新时代,也是哲学社会科学大有可为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我们正处于一个“需要思想且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巨大作用进行了科学论述。他指出:“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任何一次社会变革,都是以思想、观念的变革为前奏和先导的,而哲学社会科学在思想变革中起着关键作用,它推动了人类精神的塑造和升华,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方法论指导,为国家治理提供理论指导和解决方案。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期、社会转型期、体制的转轨期和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矛盾凸显期和问题多发期,社会发展、社会建设、社会治理面临多重挑战,呈现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显著特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
总结中国经验“需要而且能够产生思想”。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胜利,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全面迈向现代化,使具有500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成功开辟出具有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正确道路,使具有60多年历史的新中国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近40年里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伟大胜利”,得益于中国道路、制度、文化,以及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整套理论体系,由此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鲜活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科学分析、提炼、升华,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同时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提供中国思想、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回答中国问题“需要而且能够产生思想”。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价值理念等都已经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所引发的社会问题越来越突出。回答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需要深刻的学理性思考和总结,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直面问题中“思考中国”,在“思考中国”中形成思想,作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的科学判断。
谋划中国未来“需要而且能够产生思想”。面对未来,中国共产党人要继续回答“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的重大问题。具体来说,我们要从理论和实践层面继续搞清楚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如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如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时聚焦于在深化改革中“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这三大“攻坚战”,坚定不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是高度重视理论建设和理论指导的党,强调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党的十九大定位中国发展方向,谋划中国未来,在政治上、理论上、实践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大政方针,就推进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制定了战略部署,是我们党在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哲学社会科学肩负“以思想引领时代”的使命与担当
哲学社会科学要肩负起“以思想引领时代”的使命,最根本地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觉,深入研究和回答国家和民族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
方法论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觉。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在全面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做宣传思想工作,一项重要任务是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的阐述包含着深刻的文化自觉思想。基于对文化自觉概念的理解,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觉,即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觉是指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及理论工作者要明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渊源、发展过程、内涵特征、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具体来说,就是要深刻认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过程,正确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内涵和本质特征,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特色和发展趋势;进一步明确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先进性,发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不断创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科学理论成果,并以此推动新时代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事业,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认同、理论践行、理论创新的统一。党的十九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等重大政治判断,深刻阐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确定了开辟新征程的伟大目标,对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作出全面部署,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开创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时代特征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作出深度总结和科学阐发。
核心要义:研究和回答国家和民族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面对我国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重大矛盾,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回答问题,找出问题规律、发现问题本质、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努力揭示我国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对于哲学社会科学而言,就是要树立问题意识,直面现实问题,紧紧围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执行,深入研究影响和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深入研究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研究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入研究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点问题,深入研究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等领域的重大问题,把握规律,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提升学术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学术研究的生命力。党的十九大创立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八个明确”的理论体系和“十四个坚持”的治国理政基本方略,就是在科学分析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面临的问题、挑战、风险、阻力和矛盾的基础上,回应人民的新期待作出的理论实践的科学概括和总结部署。
根本落脚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要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带领人民加快发展步伐,创造美好生活,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首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就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其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深刻回答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为什么人”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第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就是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聚焦人民的实践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