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网站: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信息空间
2017-04-12蒋航宇肖燕怜
□蒋航宇 肖燕怜
政府网站: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信息空间
□蒋航宇 肖燕怜
网络和新媒体技术迅速发展,信息技术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影响因素,政治生活领域也受到了信息技术的冲击。为迎合这一趋势,电子政务发展起来,其中作为电子政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网站的建设得到高度重视,政府网站各项功能的实现对构建国家认同具有深远影响。
政治传播;政府网站;认同影响
一、政治传播语境下的政府网站功能:培养积极的政治人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指出,“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政治人生活在政治社会中,与他人产生一种政治上或多或少的联系,个人的政治态度、情感、信仰和评价都是各种社会政治资源共同作用的结果。民主国家为个人参与、介入政治活动提供平台,个人通过接受、使用与反馈政治信息,参与各类政治活动,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政治人。民主政治国家中的政治人就是指国家中的公民——政治公民。政治公民不仅要服务和维护政治共同体,还要履行自己的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
1999年“政府上网”工程的启动是中国政府大规模推行电子政务的起点,至今已历时十余年。①随着电子政务的发展,政府网站作为公众参与各种政治事务平台的作用愈发显著,网站因政治与传播的有效结合而成为政治传播体系中的新兴媒介。整体看,各级各类政府网站都具有信息传播、政务公开、网上办事、政治参与功能。政务公开功能有助于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为个人的政治评价提供参考依据。公众通过网站的网上办事链接可以实现相关事务的办理,形成对政治评价的切身感受。个人在使用政治信息后形成了政治态度与政治情感,信任与支持的政治评价有利于公众转变为积极的政治人,从而广泛、深入地主动参与政治生活。
人在社会行动中培养理性,以自觉地、有目的地行动,人们的各种感知觉、记忆、概念等都与信息的接受与使用息息相关,自觉地接受并对信息做出基本的判断和推理是培养理性的途径。公众使用政府网站时,首先是一种自觉接受信息的行为过程。公众频繁接触与使用政府网站的各种信息后,形成一种习惯性的媒介使用方式。相比较其他网站而言,受众使用政府网站的工具性目的更明显。2015年的课题调查数据显示,28%的被调查者近一年内访问过政府网站,其中17.5%的人访问政府网站是为了了解政策信息。当这种信息接触习惯逐渐稳定,所获得的信息就可能转换成一种社会文化的无意识状态,从而根据政策性信息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出行为上的调整与改变。
理性积极的政治公民倒逼商业媒体调整信息生产策略。政府网站要充分考虑到商业网站为争夺受众注意力可能或惯用的信息传播策略,从而选定自己的策略。在社会常态时,通过传播与交换政治信息密切政府和公众之间的联系;在发生重大变化时,及时发布第一信源的权威信息以方便民众、其他政治组织、非政府组织及时了解和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变化,理性调整行动策略。事实上,当政府网站的各类政治信息充分而及时的时候,其作为新闻线索也能在广播、报纸、电视中得到充分的解释与说明,由国家所控制的政治传播体系就可以在信息对抗中占有较大的空间,这个空间中承纳的人数越多,个体使用政治信息的时间越长,则后天无意识越强,保持政策一致性的节奏越趋同。在博弈的过程中,商业媒体要想争夺受众资源,就需要生产适应与满足受众需要的信息,受众的理性程度增高后将直接逼迫商业媒体改变过去的传播策略。
客观公正的政治评价是积极政治公民的职责所在。充分的政治信息传播功能的实现有利于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影响民众对政府权威性和信誉度的评价。现实物理空间中的政府形象往往以单一具体的形象呈现,对于一个从来没有离开过自己居住的乡村的普通村民,政府形象可能具体指向他所在的乡政府形象。例如,对于生活在乌鲁木齐市的市民而言,乌鲁木齐市政府的形象就更加清晰,易于识别。政府形象除了有纵向上的中央、地方、市县、乡镇等多种相对宏观的形象外,还有横向上的同一级政府的不同部门形象,现实生活中以某一具体政府领导、政府公务员行为指代整个政府形象的行为并不少见,公民对政府“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评价结果并不少见。无论是具体的纵向机构、横向部门,还是某一个、一类政府工作人员,现实中的政府形象总是碎片化、个人化的。政府网站作为政府政治意识和政治能力的表征,在一个空间中同时整合了上述所有要素,因而政府网站中的政府形象是一种总体性形象。这种总体性形象可以通过各类信息复原、评价,政府的价值取向以及政治人物的道德水平、工作精神等在网站的信息空间中相对定型,在公众具有基本共识的前提下,政府形象评价中的个人因素被大大降低,有利于形成客观公正的评价。
二、政府网站影响公民政治参与的路径
公民对民主政治国家的国家认同往往与政治认同一体两面,密不可分。政治认同成为测量公民国家认同的一个间接指标。政治认同是指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所产生的情感和态度上的归属感,是意识上“我认同政治价值观、政治体制和政治政策”的反映。政治参与是公民政治认同的实践行动,通过政治参与,政府了解民情,沟通民意,及时调整或制定正确的政策;政治参与实现了公民监督与约束政府权力,增强了政府的科学施政能力;政治参与还可以提高公民的政治理解力,更包容社会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实践对话而非对抗的参与行为。
第一,政府网站抢占政治信息第一提供者位置,助力公民形成正向的、完整的政治参与态度。
政治参与包含二个要素:参与主体、参与领域和参与渠道。公民是政治参与中的重要主体,政府网站则构成了参与领域,阅读、讨论、咨询建议等具体的信息传播行为是政治参与的渠道。但是在新媒体时代,除了政府网站要成为政治参与的领域,其他的商业网站及社交媒体也可能以公共领域的形态吸引公民进入其间,通过信息传播形成“民意、共识”从而影响政府的政策实施。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近年来发生在微博、QQ空间中的“环境安全”议题讨论,网络中的个人在讨论中形成了社团,直接逼迫政府行为。社交媒体中的政治参与并不全然有害,但也不能否认特殊利益集团绑架民意,影响关涉国家战略安全的项目建设。
政治信息是指以中介形式对各种政治关系相互作用以及运动过程的表征,它反映了人类社会生活中政治活动的内容、形式、特点和规律,以及人们对以国家政权为核心的政治制度、政治实践的要求和态度。②公民获取政治信息是政治参与的第一步,政府网站作为公民政治参与的第一信息提供者就显得极为重要。首先获得的信息有利于形成接受的第一印象,政府的权威性有利于形成“信息真实”的刻板印象,这两者共同作用于公民的参政行为时,有助于公民在社交媒体中就“热点问题”进行政治讨论时不偏听偏信、盲目跟随。
第二,政府网站所提供的各类政治信息是提升公民“热点议题”分析与评价的保证。
社交媒体中能够引起广泛参与的议题多是与民众日常生活体验密切相关的显性议题,如环境污染、生态保护、食品卫生、社会保障、官员腐败等,这些议题由于涉及到民众的生存与安全需要,具有较强的参与吸引力。且社交媒体中的信息发布者与信息讨论中的“意见领袖”与参与者处于同一社会位置,是一种有别于传统传播时代由上至下的传播,民众较容易地接受信息,某种程度上讲,上述议题一旦与民众某一时刻的现实经验相吻合,社交媒体的传播效果就是“魔弹”一击即中的效果。
政府是国家的代言人,国家是统治阶级的工具,国家通过政府行使权力,保证其权威性。政府具有行为的强势性,为实现其传播效果可以采用各种合法手段来干预传播的过程和渠道,对于传播什么内容、通过什么渠道有很强的控制力。③政府具有最全面、最完整与最丰富的各类政治信息,可按照政治传播的实际需要将各种政治信息进行资源整合、分类整理。传统媒体无论是广播、报纸、电视都被空间的有限性制约,无法传播充分的信息,过往的信息再次被检索也具有一定的难度。政府网站的出现弥补了传统媒体由于介质所带来的政治传播不足:仅以政治新闻来说,中央、地方各级各类信息海量出现,如果需要查找相关历史信息,一个关键词搜索即可解决问题。个人通过政府网站获得政治、法律、道德等内容,在最初学习时是一种有意识的自觉的状态,经过长期的信息加强与潜移默化转换成一种社会文化的无意识状态,不自觉地影响和支配人们的行为和日常生活。因此,传播政治信息不能必然改变社交媒体用户的参政行为,却可以通过提供充分的政治信息影响公众对社交媒体中议题信息的判断与评价能力。
第二,政府网站提供简洁、易用、高效的公共服务,是提升公民政治参与平等感的保证。
政府是公共服务的主要供给者。政府为公民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政府职责所在。当下政府网站为公民提供的公共服务涉及到生存、生活的各个领域,个人生命周期的每一个阶段都可以在政府网站提供的服务中找到对应的位置。现实生活中公众所处的阶层不一样,其所接收到的信息和享受的服务也有可能因资源的限制而不均等。政府网站提供公共服务的更大意义在于呈现了公民在生、老、病、死等民生领域公共服务内容的均等化,个人享受办事服务的均等、均质化。这会帮助公民提升在信息使用过程中的平等感,从而降低社交媒体中基于个人感受而扩散的阶层不平等感。
总体看,政府网站拓宽了公民政治参与的领域。在了解政府信息并对政府产生信任感之后,公众会更主动地在政府网站平台从事各类政治参与活动,切实地实现了政府与公众的直接对话,政府与公众之间不再是信息传播受到严格控制下的“传”与“受”的僵化模式,而是政府体察民意、接受公众意见和建议的“零距离”模式。从历年对政府网站的评估结果中可以看到,公众对政府网站各项功能的评分都在不断提高。
三、结语
政府网站的快速发展,为社会各阶层的公众提供了一个政治参与的重要信息空间。对于公众而言,通过政府网站积极参与政治生活,从而成为积极的“政治人”,缩短自身和政府之间的距离,增强互动性,自觉地形成认同意识。对于政府和国家而言,通过政府网站各项功能的实现,加强和公众之间的联系,提高政府自身的工作效率,便于自身管理,促进电子政务的有力推行,最终在公众心目中树立良好的政府和国家形象,构建国家认同。目前我国政府网站的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政府要不断学习和借鉴其他优秀的电子政务网站来完善自身网站的各项功能,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努力打造服务型政府。
注释:
①黄璜.理解电子政务——从理论到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②景跃进,张小劲.政治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③郎劲松,侯月娟.政府传播[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蒋航宇:新疆财经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2016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肖燕怜:新疆财经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副教授)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新媒体传播对新疆主体民族国家认同影响的研究”(项目编号:13BXW 024)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