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民族团结思想初探
2017-04-12喻金伦
喻金伦
(西南石油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500)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是一个由多民族组成的统一大家庭,各民族在中华大地上生生不息。然而,由于地理环境、历史发展等因素,各民族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程度上的差距。此外,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国内外敌对分子、反华势力利用民族、宗教等问题对我国政权进行颠覆、破坏的行径也时有发生。因此,处理好民族问题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重要工程,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也就显得不言而喻。2017年3月10日,习近平在参加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新疆代表团的审议时指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是新疆发展进步的根本基石,也是13亿多中国人民的共同意志。”[1]这句话言简意赅地表明了民族团结不仅是新疆等少数民族自治区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催化剂,而且对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和民族认知意义非凡。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及民族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刻理解其思想内涵,从而在实际工作中做好维系民族团结这一重要工作,对于社会的稳定发展、国家的长治久安以及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习近平民族团结思想的根本依据
(一)我国民族的基本状况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这首国人从小耳熟能详的歌曲不仅表明了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也让人深刻体会到了各民族团结互助的美好生活场景。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我国的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各民族相互交错居住的显著特点。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下,现阶段我国少数民族的基本状况有如下五个方面:
1、多。首先是民族种类多。我国经调查和确定的少数民族一共有55个,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例如穿青人、夏尔巴人等尚未识别和确定的民族。因此,我国是全世界范围内民族种类较多的国家之一;其次是少数民族人口多。我国现有总人口数约14亿,“汉族人口为1225932641人,占91.5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13792211人,占8.49%。”[2]少数民族的人口数量十分巨大。
2、长。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是各种不同民族和文明之间相互碰撞、交流和融合的历史,以至于形成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格局。我国现阶段的55个少数民族中绝大多数是在中国的区域内形成和发展的,55个少数民族的历史都很长,就像中华文化历史长河里璀璨的55颗明珠。
3、大。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面积大。我国现有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五个自治区,以及各自治州、县(旗),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64%。民族区域自治的面积广阔,其中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就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六分之一,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区。
4、边。我国除汉族外的其他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和西北地区,这些区域很大一部分是我国与外国陆地领土接壤较多的边疆地区。我国有俄罗斯族、蒙古族、朝鲜族、哈萨克族等跨国界民族,由于历史、地理等诸多因素,这些民族多分布在国境线附近,因此我国的边疆地区大部分属于少数民族聚居的民族地区。
5、穷。由于自然条件、历史、文化等原因,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总体上说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文化发展水平较低,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也有待提高。虽然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相对于东部地区而言,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就显得相形见绌,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还相对滞后。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政策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大贡献,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社会主义时期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其中,民族团结是维护祖国统一、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根本保证,是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也是我国民族政策的核心内容。
由于我国各民族之间文化、经济、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皆存在差异,要想实现民族团结,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党和政府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来保障民族团结,使之有法可依。我国的民族工作一直以来都在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党的民族政策和国家民族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在各族群众心中牢牢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的“三个离不开”思想,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坚决反对大民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理论政策,是习近平民族团结思想形成的重要基石。
二、习近平民族团结思想的主要内涵
习近平的民族团结思想内容丰富,内涵深刻,意义深远,具有很强的理论性、针对性、指导性。“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联系中和睦、友好和协调、联合的状态。”[3]当年习近平在闽东宁德地区任职时,就十分关注民族工作,还曾发表《巩固民族大团结的基础》等关于民族团结的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对民族团结工作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深入的思考,形成了系统的民族团结思想。
(一)民族团结的总体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就是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的提出,既高度融合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集体智慧结晶,也深刻体现了当代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理想信念的最大公约数。“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中国梦”是中华民族每个民族共同的梦,是每个民族人民共同的梦,是中华儿女共同的梦。因此,我国民族团结的总体目标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实现“中国梦”需要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4]“中国梦”的提出,为新时期我国的民族团结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是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习近平将民族团结与“中国梦”的实现完美结合在一起,二者是互相依存、密不可分的。若没有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的团结努力,“中国梦”的实现只能是天方夜谭,而“中国梦”也是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梦;同时二者又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民族团结是“中国梦”实现的前提和途径,而“中国梦”的实现,势必会将中华民族的民族团结水平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习近平“中国梦”的提出,为我国的民族团结工作赋予了鲜明的时代目标和内涵,民族团结也为“中国梦”的实现汇聚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磅礴力量。
(二)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五个认同”
团结的本质是认同,没有认同的团结,只能是貌合神离。因此,“五个认同”是民族团结的内在要求。2016年8月25日,习近平在青海省考察时强调:“要教育引导各族群众在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中做到和睦相处、团结共进,共同推动民族地区加快发展。”[5]这表明只有各族群众在思想意识上真心拥护和支持“五个认同”,民族团结乃至国家长治久安的实现才能拥有最厚实的土壤。
“五个认同”是民族团结的前提和根基。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是各族人民民族血脉里永恒的文化基因;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一体的命运共同体,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民族自信心源泉;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是由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共同组成的,中华文化可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民族团结的灵魂;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具有杰出的执政能力,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是民族团结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符合历史规律和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是民族团结工作的根本遵循。牢固树立“五个认同”的思想基础,建设各民族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是习近平民族团结思想的重要法宝。
(三)民族团结的重要途径: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解决我国实际民族问题的一项创举,是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具有其显著的优越性。它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的特点与尊重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的权力紧密结合起来,对于我国的民族团结工作意义重大。
习近平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高度认可,并对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行了相应的工作部署。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权利,充分调动了各少数民族参与国家政权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各少数民族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民族区域自治,是党的民族政策的源头和根本,许多民族政策都是由此而来、依此而存。”[6]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时期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少数民族群众民生改善的内在要求,为新形势下的民族团结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行动纲领,是党不断开创社会主义新事业的重要保证。
(四)民族团结的根本保证: 坚持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也是我国民族工作的掌舵手。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即也代表着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是党民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坚持党的坚强领导,我国民族团结工作相关政策和方案的实施才有根本保障,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真正享受改革开放大背景下民族团结所带来的发展红利才有根本保证。
谈及党的领导对于民族工作的重要性,习近平强调:“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7]民族工作的关键是民族团结,党要做好民族工作,以领导民族工作来促进民族团结。一方面,党制定了民族工作的顶层设计方案;另一方面,党根据各民族地区的具体实际制定相应规划,以求促进民族团结最优化。同时,党领导培养了一支对党忠诚、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重点培养了一批民族地区干部骨干,使党的民族团结工作具有永葆生机与活力的人才资源。这些年来,在党英明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取得了飞速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各民族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因此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民族团结的根本保证。
三、习近平民族团结思想的启示意义
习近平的民族团结思想不仅在理论上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理论,而且为我国新时期的民族团结工作提供了实践指南,对于推进国家民族工作的战略实施意义深远,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
民族团结事关国家统一的最高利益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习近平对此高度重视,并用“生命线”的新提法加以阐释。习近平立足于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角度,着眼于当今时代发展的新形势和民族地区发展的新特点,高瞻远瞩地指明了民族团结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
历史和现实表明,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荡是祸。在多民族的国家里,只有民族团结才能真正实现民族解放,国家才能兴旺发达,人民才会有幸福生活。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前提,而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就是维护国家的统一,故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因此,必须将民族团结贯穿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伟大实践的全过程,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坚决反对大民族主义及狭隘的地方民族主义,坚决同破坏民族团结、分裂祖国和民族的行径作斗争,为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富强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氛围。
(二)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习近平曾在中央民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8]因此,加强全国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往交流交融,既是深化民族团结的历史经验总结,又是各民族地区繁荣发展的现实需要。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促进民族团结、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9]各民族只有通过交往交流交融,才能在经济上互帮互助,文化上兼容并包,情感上相互亲近,思想上相互趋同,从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和凝聚了非凡的智慧和力量。各民族地区可通过建设民族互嵌式社区、双语教育、走访、趣味活动、“送文化下乡”、完善对口支援机制与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等丰富多彩的形式促进各民族人民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营造良好的互动氛围,从而让各族人民加深彼此的感情,增强其中华民族的命运共同体意识,让各族人民成为民族团结的坚定维护者和忠实捍卫者。
(三)注重民族团结教育,弘扬民族团结精神
习近平十分关心民族团结及其教育工作,他多次强调要在教育中培育和弘扬民族团结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民族团结教育是维护民族团结的有效途径,通过民族团结教育来引导各族群众在实际生活中弘扬民族团结精神,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共同繁荣发展提供力量源泉。
民族团结教育不能只依靠学校课堂上的宣传教育,同时还应加强民族团结精神的教育实践活动,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在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的情境下,民族团结教育才有其依生的基础。”[10]基于此,通过民族团结教育才能引导各族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祖国观、民族观,切实把民族团结教育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确保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此外,党和政府在工作中要积极主动推进培育和践行民族团结精神这一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让各族群众切身感受到弘扬民族精神带来的获得感和成就感,使人民群众做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建设者和促进者。
(四)建立健全民族团结的法律保障制度
法律是治国的利器,是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民族地区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情况复杂、任务繁重,因此运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是我国民族工作的一大亮点。只有坚持法律制度对我国民族工作的规范和引导,才能公平公正地妥善处理相关民族问题,各族人民才能从内心对民族团结做到真正拥护和真诚信仰,民族团结也才会更加牢固。
根据习近平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首先,党和政府必须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加强民族法律法规建设,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增强各族群众的法律意识,保障各族人民的合法权益。其次,在依法治国的原则下坚持依法处理相关民族问题,对“三股势力”等非法组织和“两面人”等民族分裂分子采取坚决取缔、依法打击的态度和举措。再次,加强民族团结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让民族团结的思想根植在各族人民的心田。只有建立健全民族团结的法律保障制度,在全社会各族群众心中树立法律的权威,才能真正做到为我国的民族团结工作保驾护航。
四、结语
习近平的民族团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关键和根本立场。同时,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更加重视我国的民族工作,习近平对民族团结做出了许多新的重要部署,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只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民族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刻理解其民族团结思想的内涵,并在处理民族问题的工作实践中加以实际运用,才能在各族群众心中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促进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在一起,民族团结之花才能常开长盛。
[1]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分别参加全国人大会议一些代表团审议[N]. 人民日报,2017-03-11(01).
[2]国家统计局.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EB/OL]. (2011-04-28) . http://www.stats.gov.cn/tjsj/tjgb/rkpcgb/qgrkpcgb/201104/t20110428_30327.html.
[3]杨昌儒. 民族理论论纲[M].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241.
[4]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0.
[5]习近平在青海考察时强调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坚决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N].人民日报,2016-08-25(01).
[6]董强,盖守丽. 新常态下民族工作的制度保障: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习近平民族工作思想研究系列论文之六[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6(04):12-20.
[7]本报评论员. 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N]. 人民日报,2014-10-12(01).
[8]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N]. 光明日报,2014-09-30(01).
[9]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中华民族复兴(大家手笔)[N]. 人民日报,2017-07-28(07).
[10]孔翠芳. 从教育人类学的视角解析民族团结教育[J]. 文化学刊,2010(01):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