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保持我国经济中高速平稳增长利好因素探析
2017-04-12张诗悦
文/张诗悦
新常态下保持我国经济中高速平稳增长利好因素探析
文/张诗悦
随着我国步入新常态时期,经济增长速度也随之迎来缓和期。面对我国经济增速由高速增长换挡为中高速增长,我们应该保持一颗平常心,积极探析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态势的利好因素,明确当下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持续汇聚这些利好因素。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有条件在新常态下,保持经济平稳中高速增长。
影响我国经济中高速增长的利好因素
1.政治和生态文明新常态环境共同反作用于经济增长
当社会文明、法律制度和设施等适应经济基础时,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进步,加快生产力的发展。伴随着我国经济进入稳定、清晰的新形态,政治领域和生态文明也出现了新格局和新气象,共同反作用于经济增长。稳定的政治局势和持续进步的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动我国经济平稳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轨道。
2.人力资本与科技创新共同驱动经济增长
由劳动力密集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向人力资本拉动的效率型驱动模式转变,是我国新常态下劳动力结构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由主要依靠资源、资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支撑经济增长和规模扩张的方式向依靠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驱动模式,是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不竭动力。不断投入“活资本”要素和科技创新力量,有助于调整和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我国经济平稳中高速增长。
3.重要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助力经济增长
经济结构问题既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也是我国长期的经济发展战略问题。近年来,在一系列经济结构调整政策措施的作用下,我国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区域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对外贸易结构等重要经济结构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笔者着重探析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城镇化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的当前利好形势和未来变化趋势,认为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可助跑经济增长,保持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稳定持续发展。
全面深化改革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中高速增长的根本途径
1.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有机结合“看得见的手”的政府宏观调控和“看不见的手”的市场规律,有助于保持我国经济平稳换速。在供给、需求和竞争因素相互作用的市场环境下,市场竞争机制、市场价格和市场规则可推动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进步。我们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清晰认识政府不应再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而是扮演“适度调控者”的角色。在基于国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运行中,政府要简政放权,适度调控,合理放权给市场、企业和社会,激发企业等微观市场主体投资活力、创新精神和创业情怀;应进一步增强市场监管和维护市场秩序、加强公共设施的建设和服务管理;抵制腐败蔓延滋生和权钱交易现象。经济发展不是静态上的资源配置,也不是按照计划规矩发展,而是符合市场规律和实际情况有活力的发展。继续保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地位,有助于激发经济增长活跃度和灵活性。同时,政府是解决市场失灵的导向航标,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杜绝政府职能“缺位”和“越位”现象,将引导和推动我国经济在换挡期间的持续健康发展。
2.全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走绿色发展道路
绿色发展理念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及维系经济绿色增长的引领观念。要想实现经济绿色增长和平稳发展,我们应该秉持绿色经济发展理念,不断深化生态体制改革,加快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化发展进程,走绿色发展道路。
坚持全面深化生产方式绿色改革,走向生产美化格局。我们应该摒弃“边治理边发展”和“先污染后治理”的生产理念,加快发展生态型产业体系,构建绿色化、低碳化、循环化的清洁高效和节能减排的发展方式。能源层面上,加大风能、生物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优化和调整能源利用结构,不断提高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从源头减少废物排放,通过技术提升新能源开发使用率,促进能源结构绿色化、低碳化、高效能化发展。技术层面上,在原有的传统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上进行高新生态技术创新与改造,大力推行健康环保技术、清洁能源技术、新材料和新生态技术、低碳节能技术等,加大生态科技创新,推动生产力绿色健康发展。产业结构层面上,在工业领域要全面推行“源头减量、过程控制、纵向延伸、横向耦合、末端再生”的绿色生产方式,坚持全面深化生活方式绿色改革,走向生活美好蓝图。
3.全面深化创新体制改革,推行创新驱动战略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创新主体。企业应具备创新意识,做到理念创新,建立企业创新文化和核心价值观,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中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把握时代创新的主动权,融入大数据和智能发展潮流,积极引进创新人才,增强自主创新和自主研发能力,构建自身创新体系和结构,不断提升创新潜能和创新活力;坚持管理体制创新,结合企业内外部存在的风险与实际情况,运用新的管理方法、新的管理手段及新的管理模式防范风险和解决问题。但是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单纯依靠企业担当创新主体,可能导致市场供给不足,还需要政府搭建和支撑创新平台,可采取以下措施来保证创新驱动发展。
政府应加大对产学研一条龙的投入力度,科研、教育、生产环节实现更好对接和耦合,鼓励科技成果的转化;采取政策激励机制,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和激发企业创新潜力,对自主创新企业加大科技支持和财政投入支撑,采取补贴、降低贷款利率、减税免税、提供科研基础设施等保障举措;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制,加快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等有关规定,强化行政执法,加大对技术源头制假、重复和恶意侵权等行为的查处力度;积极融合先进的人才队伍,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的学术人才和大型企业富有经验的潜力股人才加强合作,共同研发制造新兴产品和技术;落实和完善“双创”政策,不断激发社会发展主体的能动性,积极扶持大学生创业。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离不开政府的支撑和鼓励,政府的创新驱动发展推动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两者的有机结合将极大推动我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战略的发展。
4.全面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
深化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结构走向合理化、高端化和科学化,是实现质量型和集约型经济中高速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结构性改革具体表现为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城乡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等多领域结构转型升级。第一,调整产业结构,要协同发展第一、二、三产业,促进产业格局更趋于合理化和高级化。第二,调整消费结构,释放内需潜力。优化消费环境,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加强消费市场监督机制和法律法规体系;完善收入分配政策,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尤其要提升贫困地区的整体收入水平,增强消费能力;不断培育和增加新的消费增长点,打造消费产品个性化、多样化、新颖化、高质化的供给格局,加大新兴产业的投入力度。第三,调整城乡结构,推进新型城镇化改革。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鼓励各地区放宽落户条件;完善土地利用机制,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利用信息技术监管城乡土地变更情况,采取激励机制再开发低效用地;进一步创新城乡投融资机制,开辟多元融资渠道,政府应积极强化金融支撑和加大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配套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等。第四,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更加兼顾效率和公平。健全初次分配体制,合理调整向劳动者倾斜工资机制,实现政府收入、企业收入、劳动者收入的合理均衡增长,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国民收入再分配机制,深化税收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通过调整税收杠杆,扩大税基,将国民生产总值向居民倾斜,加大转移性支付,增加社会福利,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等。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