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性公众事件中微博谣言的传播特点和生成动因
——以“芦山地震”微博谣言为例
2017-04-12秦琦琅
秦琦琅
(重庆邮电大学 移通学院,重庆 401520 )
突发性公众事件中微博谣言的传播特点和生成动因
——以“芦山地震”微博谣言为例
秦琦琅
(重庆邮电大学 移通学院,重庆 401520 )
在突发性公众事件“四川芦山地震”的背景之下,以该事件所引发的微博谣言为研究对象,详细探讨在微博作为新媒体信息传播交流的主要平台中,谣言传播的特点及传播的生成动因,并提出相应的防范与解决措施。望受众可以正视谣言的传播途径和传播机制,净化互联网信息环境,使社会良性发展。
公共事件;微博谣言;传播机制;芦山地震
如今,以数字多媒体、移动互联网技术为主的新媒体时代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微博作为新媒体信息传播的重要平台,成为受众参与新闻时政话题讨论和互动的主要渠道之一。然而,由于微博平台的低门槛准入、传播速度迅速、易于转发和信息内容模糊等特点,也成为了容易滋生网络谣言的温床。尤其是在突发性公众事件中,由于事态紧急和事件影响力之大,更容易产生微博谣言甚至引发群体事件。所以,研究突发公共事件中微博谣言的传播机制,一方面可以净化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信息传播环境,另一方面对政府和相关部门处理应对此类谣言事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此类突发公共事件极易在短时间内滋生谣言并得到迅速传播,此时政府及传统媒体、相关辟谣组织容易处于被动地位。本文借由此事件中所散播的谣言信息进行细致地分析,探讨微博谣言传播机制。
1 微博谣言的概念和事件背景
谣言与流言不同,流言是未经证实的消息,而谣言是凭空捏造的虚假信息。谣言往往以“传播真相”的形式出现,当出现突发危机事件,且该事件具备话题敏感重要性和官方传播渠道闭塞时而产生。在新媒体时代,微博谣言便是以微博为主要信息传播平台被受众广而转发、评论和捏造虚假消息的不良现象。一些学者对谣言传播机制的研究中发现,突发性公众事件中谣言滋生的几率最大且最难防范与根治。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间发生的,可能造成或者已经造成重大的人员或者财产损失、环境破坏和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1]。由此可知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突发”说明事件发生的不定时不定点等不确定性;“公共”说明事件涉及着广大市民的集体利益和人身安全,以及事件范围广、影响大且随时随地突然爆发。因此,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往往难以预料,发生后需要及时进行应急处理。突发公共事件根据其性质不同大致可以分为四种,分别为社会安全、公共卫生、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四种类型;根据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进行划分的话也主要包括四种,分别为一般、较大、重大和特别重大。
本文所研究的芦山地震事件属于重大自然灾害事件。在2013年上半年,在我国四川省芦山县发生了7.0级的大地震,这次大地震给当地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其中,受灾人口150多万,有12.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损坏。在这次地震中共有196人遇难,受伤和失踪的人数加起来也超过了数万余。
地震发生之后,第一条关于地震的消息在新浪微博上被网民进行了转载,点击量直线蹿升,迅速的得到了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关注。而面对此突发性自然灾害中,也随之产生许多相关的网络谣言。人民网此后对此类谣言进行了特别整理并澄清,发布了“十大假消息”。这些谣言为:1条关于救助(寻找徐敬回家)的谣言,2条关于地震急救技巧常识性(磁铁预报地震、“地震解密之祖”预测地震)的谣言;3条关于有损政府(企业)形象(红会“不捐500万不能进灾区、地震局内部成都9.2级地震、航空公司坐地起价”)的谣言;4条为震区现场(村民地震期间大吃大喝、伪雅安地震现场图、雅安灾军车坠崖、搜救犬反复牺牲)的谣言。芦山地震一方面是典型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另外一方面也反映了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谣言四起恐慌不断的社会现状。
2 突发公共事件中微博谣言的传播特点
2.1 微博成为谣言的主要传播平台
微博作为新媒体平台已经成为谣言发布的主要传播营地。芦山地震后,有关地震的首条信息便是由震区微博用户自己发出,比起最早报道当时地震情况的媒体——新华社还要早两分钟[2]。同时也由于传播主体是普通网友,所以很多消息的真相没无法尽快被落实。芦山地震“十大谣言”开始散布均是从微博开始,并在此平台上扩大传播的范围,同时向移动智能手机、网络论坛、网络贴吧等新媒体平台扩散。
2.2 微博谣言内容的表现形式
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通过对上述自然灾害事件的微博谣言整理,笔者总结出此类微博谣言内容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多向互动,散播速度快。不论是转发功能还是点赞评论功能,微博用户可以直接和其他人进行交流,微博谣言的传播更为简单便捷;第二,图文并茂,形式多样。多场地震的相关现场图营造极大地真实感。微博发布方式可以文字加图片乃至相关链接进行传播,140的字符限制更像是一个新闻的消息头,点开内容可以看见更为丰富的信息,微博用户查阅更为生动形象;第三,内容表述详实,以假乱真。此类微博谣言在写作上,具备新闻消息的写作技巧。对事件地点和时间描述精确,混淆视听。如“不捐500万不能进灾区”微博谣言中,时间精确到分钟数,用户通过看似饱满的数据相信其内容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误导。
2.3 微博谣言传播的回流现象
微博谣言还具有回流现象,即便被辟谣后,还会反复多次进入受众的视野。微博谣言即使被发现拆穿,也会因为微博裂变式的传播速度和公开化的交流方式一时之间难以得到更多人的知晓。因此微博谣言的传播范围是难以预见且反复无常的。地震事件中,“一条搜救犬牺牲” 起初因为造谣者为吸引关注而发布的谣言,虽然很快就被当地公安局辟谣,但是还是多次出现在微博平台中。
3 突发公共事件中微博谣言的生成动因
3.1 草根平台的随意性
BBC著名新闻人理查德·塞姆布鲁克对于新媒体在传播领域的意义进行了精辟的概括:“观众上场了”[3]。不同地区不同身份的人都可以轻松注册账号立即接收发表言论,低门槛使得微博成为人们日常的发泄通道草根平台。微博作为自媒体平台,心情和意见可以随意发布,往往欠缺严谨的逻辑和理性的思考。网友只需微博动动手指就可以传播讯息,且在信息发布的过程中不受过多限制;在微博大厅中,每一个人都自己随意观看,随意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这些想法又全部会反馈给发布者。在危机事件中,伴随着谣言的话题敏感性,此类即便是寥寥数语的信息内容便可在短时间内转发和评论得到广泛关注,造成不良影响。
芦山地震在微博上获得人们的广泛关注后,网络用户可以趁着突发公共事件的热度在微博中发表相关流言,这些未经证实的言论都有可引起大量转发评论。微博发布时间迅速,无人及时把关,个人所见或者意见都可能成为谣言,以讹传讹在微博中时有发生。比如在芦山地震微博上反复被牺牲的搜救犬,人们往往不关注信息的真实性,更容易被它的内容所打动并立马转发。芦山地震发生之时,人们只需要输入“#芦山地震#”发布信息,它便可以置顶到微博大厅的热点话题中,打开微博最先看到的也是此类话题。
3.2 把关人的缺失
社会学者卢因认为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存在着对信息进行筛选和加工的把关人,只有符合把关人标准的信息内容才会进入传播渠道。在新闻信息的传播过程中,专业化的媒体、政府相关部门和互联网信息监管部门都属于信息的把关人。此类把关人需肩负各自的自责对不利于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信息进行限制,并承担环境守望的义务,为受众的公共利益服务。然而,新媒体平台信息传播门槛低、速度快、内容海量等特点,并不利于相关部门及时审核、把关。目前,新浪微博已经针对谣言成立了专门的辟谣部门,加大对于谣言的监管和打击,从这些迹象可以看出,快速的辟谣流程已经逐渐形成。
3.3 受众的盲从心理
伴随着突发事件所产生的集合行为中,受众易受到群体暗示和感染,产生盲从心理。面对谣言,不仅无法意识到其虚假性,反而会被谣言的传播群众所利用,进行模仿、跟随的信息散播行为。以微博为主的新媒体平台又为谣言的发布者和盲从者提供了匿名性,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像地震这种自然灾害事件,与群众自身利益密切关联,如果此时消息传播渠道又闭塞,就会导致人们短期内丧失安全感。在缺乏安全感的情况下,微博谣言就会滋生并引发社会恐慌。人们在恐慌中,更容易以盲从心理去相信谣言。在这次芦山地震中,网络谣言“航空公司坐地起价”借助极端化的表达方式被广为散播,在此期间,公众本对其可信度存在疑虑,但面对芦山地震这种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人们更愿意选择“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肆意宣扬。
3.4 不法分子谋求不正当利益
很多不法分子利用新媒体平台散布谣言,利用公众突发事件中的一些热点话题为自己谋求不正当的利益。谣言是凭空捏造与事实不符的消息,而一些不法分子在自然灾害的事件中,利用群众的同情心理,打着献爱心、筹捐款的幌子,散布虚假的信息为自己牟利。比如,微博谣言“寻找徐敬回家”,看似是一条群众爱心接力的公益信息,实则为高额吸费电话赚取经济利益的不法行为。为了获取利益,散布者便不惜以歪曲事实的方式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对于这样的违法行为,散谣者和传谣者当以受到法律的制裁。
4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微博谣言的防范
4.1 政府主导,加强舆论监督
突发性公众事件涉及到广泛市民群众的人生安全和集体利益,所以必须要求政府部门对微博谣言进行及时监督、应对与防范,必要时付诸于法律行动。微博谣言作为一种虚假的信息,在突发事件中利用群众的盲从心理,滋生事端,这容易使政府陷入信任危机。微博的存在本来是为受众和政府提供了一个更好的交流平台,政府部门也可以利用微博进行谣言防范措施。如,设置自己的官方微博,并实时与众进行交流,树立良好的形象和信任感。在突发危机事件到来时,政府官方微博发布的第一手信息就更具备权威性,如此,网络谣言也很容易被破灭。芦山地震事件中,“灾区重建房开裂”被网友直接断定为建筑指标不合格,并在微博上肆意批评相关部门的不作为。而真实情况却是地震裂度超过房屋设防裂度,属于正常开裂范围内,但此类网络谣言却容易影响政府公信力。所以,政府应该在人民群众中的树立公信力,可以利用自身的官方微博进行信息发布,及时稳定公众情绪,改变虚假流言的走向。
4.2 媒体助力,强化传播责任
传统媒体具备百余年的实战经验和专业的业务水平,也拥有着更加可靠的信源和新闻采编资源,这些都可以更好地以自身的权威度和公信力对网络谣言进行反击和监管。在报道突发公共事件时,传统媒体必须掌握信息发布主动权,要对新闻线索的真实性进行核实之后,再进行深度挖掘;专业的媒体人也可以利用微博第一时间发声,防止谣言产生和扩散。需要注意的是,对信息模糊、尚未被核实真假的网络消息,专业媒体须提高警惕,切不可随意转发或者进行采编。媒体助力解决突发公众事件的危机,应该在保证自身信息传播的专业性基础上,实现与新媒体的融合,强化传播责任。
4.3 重视意见领袖
美国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在1944年《人民的选择》一文中,提出了大众传媒的信息传播并不是直接流向受众,而是经过了“意见领袖”这样的环节再传达给受众。那些在传播中具有影响力、甚至可以引导舆论导向的意见领袖在如今的互联网平台中,也显得格外重要。在微博中,意见领袖的话语权举足轻重,不管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名人,亦或是政府官员,都可以称为意见领袖,他们往往能引导网络舆论,为网民建构起话题的价值观疏导。在突发公共事件中,意见领袖作为网络舆论的“风向标”,树立好正确的议题评论观无疑可以帮助相关部门缓解危机事件的应对压力,这也是防范网络谣言破坏性的一剂良药。
5 结 论
从传统社会进入到信息社会,自媒体时代悄然来临。人人都可以当记者、主播,正如微博所言:随时随地记录新鲜事。现在谣言传播的的渠道越来越多,社交网站、社交博客、短信等都成了谣言传播的媒介。微博是谣言传播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广,也丰富了谣言的种类,使得谣言更容易产生。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的转型和过渡时期,突发公共时间的概率也在逐渐升高。突发公共事件中,树立正确的微博舆论环境对危机事件的处理具有正面的作用,促进社会发展。而微博谣言则威胁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同时也给政府的相关部门的工作带来了监管困难。提高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论的应对能力和水平是摆在党、政府相关部门、媒体从业者和广大学者面前一个十分重要的时代课题。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总则第三条》自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
[2] 杜黎.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微博谣言传播及辟谣方式,以芦山地震微博谣言传播为例.青年记者,2013.9.
[3] 顾卓俐.微博的草根性功能研究——以2011年的微博“打拐”为例传媒观察,2011(7).
Public Emergencies Spread by Weibo Rumors—Taking “Lushan Earthquake” as an Example
QIN Qilang
(School of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Chongqing, 401520, China)
Taking the public emergency “Lushan Earthquak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studies how rumors spread through new media communication platforms like Weibo. The causes and corresponding measures are proposed. Media users are expected to cut the dissemination of rumors and guarantee a purified internet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public incidents; Weibo rumors; dissemination mechanism; Lushan earthquake
G206.3
A
1672-0318(2017)04-0052-04
10.13899/j.cnki.szptxb.2017.04.010
2017-05-15
秦琦琅(1985-),四川达州人,硕士,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广播电视编导与媒体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