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暴力产生的心理机制
2017-04-12栗兴维
□ 栗兴维
网络暴力产生的心理机制
□ 栗兴维
人类本就有沟通交流的欲望,当受到内部或外部刺激时,这种欲望表现得尤为强烈。主流渠道表达不畅,会使人们产生渠道缺失的恐惧。网络平台的开放性,使网民长期被隐藏或压制的欲望找到了宣泄的端口。网络社交是网民现实社交关系的拓展,在陌生的虚拟交往中,网民迫切地寻找群际认同和个人认同。从原始社会开始,人们便遗留有道德审判和人道亲亲的固有观念,这使得网络社会中,网络暴力现象极易产生。因此,在规范网络行为的过程中,也要注重这些因素的把控。应加强对网民的外部约束,提高网民的素养,他律和自律结合,共同维护网络和谐环境。
网络暴力;沟通基因;环境刺激;固有思维;人道亲亲;网民素养
一、表达欲望:沟通基因的复制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欲望分为五个层次,语言沟通是贯穿每一个层次的需求,不仅是生理需求,也是自我需求实现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在原始社会中,先民们为了基本的生存需求,开始了咿咿呀呀的沟通形式,最终形成了丰富的语言形式。语言沟通欲望的最初形式,是人的自然欲之一,如同食欲、生存欲等。随着人类社会的变迁,人类的一些基本欲望却以显性或隐性的形式,复制到了人们的基因里,人们的某些基本欲求并没有随着历史的变迁而消失。先民们为了基本的生存需求,尝试着去交流沟通。交流表达逐渐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即使是聋哑这类失去语音能力的人,也不能让沟通从生命中消失。交流沟通的需求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深深地印在了人们的基因里。
数字技术时代,在环境的塑造下,人们的表达需要与互联网技术结合,形成了空间与时间中的新型沟通欲望展现。因为对自己生存环境的感知产生了表达的需要,人们表达的需要与具体的社会媒介和个人特性结合便形成了表达欲望。当这种欲望可以通过一定的渠道得到满足时,便使人们对社会感知的表达成为人们生存过程中的一种表达需求。这种需求随着人们的生存而产生,并与现在网络技术结合形成了网络舆论。以人们表达需求为基础产生的网络舆论,不能通过强制的手段进行遏制。以网络技术来限制相关舆论的存在,只能使网络失范更加严重。
二、环境刺激:社会内部张力释放
人的社会化,是指由自然人转向社会人的过程,人们需经过与社会环境的磨合,逐渐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法律、文化准则。当社会环境与网民利益直接相关或给予网民强烈的情绪冲击时,网民便会产生情绪表达需求。网民的表达需求,在互联网技术的作用下,形成了网络舆论。在社会现实中,部分话题极易成为网络舆论热议的话题。比如涉官涉富的话题,涉及公平正义的话题,涉及民族、宗教信仰、国际关系的话题,涉及道德伦理的话题,涉及民众切身利益的话题,涉及人们生存环境和谐度的话题,涉及较高知名度的人或组织的话题。①
社会生存环境使公众产生共鸣,是网络舆论产生的最本质的心理基础。网络舆论议题是网民对生存环境的感知,与网民的利益直接或间接相关。不管出于何种心理,网络舆论无一不是网民对客观环境的主观感知。因此,网络舆论不仅是网民情绪的表达,更反映了网民对现实社会的感知,反映了他们的实际需要与渴望。网络舆论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社情民意,是政府抓取民间现实信息的重要来源。但对于某些议题,网民却总是以道德高度来评论相关问题,网络舆论表现了网民对环境的感知,但也成为了其主观宣泄的形式。
三、传统习俗:固有思维难以突破
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仑在《有闲阶级论》一书中指出,人类的行为是非理性的,主要是遵循习俗与习惯。②人们所处社会的人文环境和传统习俗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而且这种影响会代代相传,形成人们社会行为的内在驱动力。这种传统习俗多体现为固有观念,具有极度的稳定性,且不易察觉。
(一)道德审判:主观评价的固有偏见
道德审判的依据是社会中人们长期互动形成的约定俗成,对社会成员有行为约束力的道德标准。道德审判便是从原始部落传承至今的习俗道德审判,是固有观念延伸出来的,它针对的是社会热点话题,尤其是关于负面信息的社会热点。以道德为标准去评判某些现象和任务,没有绝对的对错、善恶之分。这种道德审判甚至超越了法律审判,成为制裁社会中与道德标准相悖的行为的利器。
若能把握好道德审判的度,就可以起到良好的网络舆论监督作用,为社会筑起坚固的堡垒。但这种以道德标准为出发点的舆论监督,会成为高举道德大旗行其不义之事的道德绑架,产生“网络舆论暴力”。公众站在道德的高度,对事件及其当事人进行审判,却没有把握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而是以主观价值为标准。最为典型的案例是“铜须事件”和“后妈事件”③,网民站在道德的高度对当事人进行评判,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做着不道德的事情。在网络舆论形成过程中,畸形的道德批判将舆论引向了偏激的一端,成为网络舆论暴力产生的主要推动力。
(二)人道亲亲:人际交往的人情庇佑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国有其独特的人文社情。费孝通的《乡土中国》诉说了人道亲亲。中国是一个讲究人情的社会,人情道义充斥着人们的思维。网络空间依旧像现实社会一样存在着人际关系网络,即便这种关系网络是弱关系链,但并不代表可以忽视它的存在。现今这种存在于网络之中的弱联系更多地陪伴着人们。由于现实社会的生活节奏和竞争压力,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疏远了。加之,现实人际关系网络维持的成本相对较高,它伴随着更多的责任和束缚。网络社会中形成的弱关系网络,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现实社会人际交往关系的接触性压力。在网络舆论构建的过程中,网民交互性行为,使网民产生一种虚拟环境下的人际交往关系模式。虽然与社会实际交往模式有所不同,但它是人道亲亲思维在网络空间的呈现。人道亲亲的习俗,不仅影响着网民的认知,还影响着网民的情感,成为网民在网络舆论形成过程中的各种行为的潜在推手。
在网络舆论形成的过程中,无论是网民和事件当事人之间,还是网民之间,都在寻求一种类血缘关系的庇护。这种心理是人们本能的情感,极大地调动了网民参与社会热点讨论的积极性。网民参与网络热点话题的讨论,凭借人际关系中的人情因素,已达到诸多不同的目的。但网民参与网络舆论的互动行为多是从主观出发的,人情社会也多是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衡量标尺。网民在网络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极易产生过激的情绪化行为。网络舆论游离于网络舆论监督和网络舆论暴力、群极化之间,关键在于如何把握这个度,稍有不慎网络舆论便会显现出其消极效应的一面。
四、缺失恐惧:主流渠道表达不畅
网民强烈的网络舆论表达欲望,除了网络技术给予的支撑之外,现实社会中表达渠道的欠缺也是网络舆论形成的关键因素。人们的表达欲望无法通过现实中的各种渠道得到排遣,便会产生对渠道缺失的恐惧感,自然会将表达需求寄托于虚拟社群之中。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十分便捷的表达渠道。随之而来,网络舆论代替传统的表达渠道和手段,成为新环境下公众意见表达的“公共领域”。
人的欲求可以划分为需要、欲望和需求。需要是一种感觉到被剥夺的状态。欲望是人类的需要经过文化和个体塑造后的呈现。在网络舆论方面,表达沟通是人们固有的需要,像人类基因一样被复制。人类的表达需要,随着历史的变迁,与人类并存。现实社会的具体内容和人们的个人生存发展结合,形成了人们表达沟通的具体欲望。当有现实条件支持的时候,欲望就变成了需求。
社会现实舆论议题出现,公众就会产生表达和讨论的欲望。现实社会表达渠道不畅会给公众带来强烈的心理恐惧,人们对沟通的欲望就更加强烈。当人们的欲望可以通过某种手段支撑其实现的时候,欲望就变成了实实在在的需求。在网络技术的支撑下,只要表达欲望及其基础存在,网络舆论就会长期存在于人类社会。网络承载了网民两种欲望形式,即语言表达和语言暴力。网络成为网民表达的新渠道,也撕开了欲望的束缚。网络暴力也极大地影响了网络空间的构建。
五、感性思维:虚拟群体认同偏颇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④与管理学家梅奥提出的“社会人”的概念相似。生活在社会文明环境下的人们,不仅有生存和发展的理性需求,还有爱与归属的社会需求。格兰诺维特提出了“关系力量”的概念⑤。通过网络中的交流互动,获得网络社会弱关系中的人际交往,其维护不需要太高的成本。网民在网络中进行交流互动,只要网民在网络舆论中有足够的表现力,便可以在网络人际关系中塑造理想状态下的虚拟身份,寻求新的虚拟社会结构的个人定位,以获得心理寄托和归属感。
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不全是受理性支配的。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诸多压力,要到网络空间中去寻求情绪宣泄。共同的情绪化话题,可以使陌生的网民迅速建立虚拟关系。但网民群体中的焦虑、压力等心理情绪,必须在一定的范围内。否则,网民群体内部张力越来越大,就需要将内部的焦躁不安宣泄出来。社会中出现的某些热点话题,只是给了网民一个可以借以宣泄情绪的契机。
在“黑羊效应”⑥中,黑羊是团体焦虑的牺牲者。备受网络暴力侵害的当事人,正如这只黑羊一样,成为网民群体负面情绪的承受者。在网络暴力形成过程中,整个网民团体产生一种彼此的认同感,也称之为“共犯结构”。在此时任何网络暴力行为都会成为一种值得称许的事情。⑦这往往也是导致网络暴力不可控的原因之一。
六、结语
截止到2016年12月,我国网民数量达7.31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4299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53.2%。⑧虚拟空间已逐渐与现实社会融为一体,网络社会的建设已成为社会建设的重要项目之一。网络暴力的产生由诸多因素促成,具有不可控性,甚至会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从网络暴力产生的心理机制分析网民行为语言的背后成因,有利于更好地引导网络舆论。网络暴力的产生,既有其表层心理因素,也有其微妙的不可知的心理因素。网络暴力产生时,网民可能并不能意识到自己的不恰当行为,甚至认为这是一种伸张正义、维护社会群体和谐的做法。这是很可怕的事情。因此在网络舆论引导的过程中,分析网民行为背后的心理促成因素,找到问题所在,从而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地净化网络空间。
注释:
①胡维娜.关于增强我国网络舆论引导有效性问题的思考[D].西北大学,2008.
②[美]托斯丹·邦德·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249.
③万磊.“网络舆论暴力”与网络自律[J].中州大学学报,2008(04):108-109.
④[美]亚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28-29.
⑤Granovetter M.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J].American Journalof Society,1973,78(6):1360-1380.
⑥陈俊钦.黑羊效应[M].北京:团结出版社,2016:21-27.
⑦陈俊钦.黑羊效应[M].北京:团结出版社,2016:91-99.
⑧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EB/OL].[2017-01-22].https://sanwen8.cn/p/641YWsz.html
(作者系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5级新闻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