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反思国产青春电影的主流价值及传播价值

2017-04-12王艳

视听 2017年7期
关键词:传播价值女性主义青春

□王艳

反思国产青春电影的主流价值及传播价值

□王艳

电影作为当下一种受众极广的大众传播媒介,其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不可低估。它作为视听综合艺术,声画和蒙太奇组合在思想情感和价值观上起到了传播作用,是社会文化交流、思想碰撞的桥梁和窗口。本文就国产青春电影的主流价值和传播价值进行反思探讨。

青春电影;女性主义;成人化

2013年赵薇的处女作《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掀起了国内青春电影的一股热潮。随后几年国内青春电影层出不穷,《匆匆那年》豆瓣评分5.4,《毕业那年:分手季》豆瓣评分3.5,校园爱情、叛逆、堕胎等情节设置成为国产青春片的标配型元素,同质化严重是青春电影的问题所在,然而2016年9月一部《七月与安生》让青春电影再次被推到了讨论的热点上,精巧的故事结构让观众拍手叫好,引发观众对影片的热议和深思。

一、女性主义的倒戈

男尊女卑的时代已经过去,对男女平等的呼唤催生了女性主义。女性在社会地位上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对女性自由平等的主流价值的呼声愈来愈高涨,男女平等,女性独立自由成了社会主流价值观。然而在国产青春题材电影中,依然可以看到男性主义过分膨胀。

影片以七月与安生的成长为主线,从女性的全知视角出发,对两人进行细腻的刻画,爱与背叛、解放与救赎、抉择与彷徨……这个影片对女性的成长进行了深入的感知和挖掘,女性主义意味在影片《七月与安生》中被凸显得淋漓尽致,从影片中看到的或许是当下每个女性自己的影子。所谓女性主义是打破男性话语权,从女性的视角来看待形形色色的世界。《七月与安生》的宣传海报是两个女孩儿重影,充满了女性主义的意味,影片中苏家明是被物化成了爱情的符号,游走于两个女孩儿的情感当中,以配角出现,更多的戏份是两个女主角,她们述说着悲欢与困惑,这似乎是影片女性主义的最大化表现。但是,影片中两个女主角的命运走向是由苏家明这样一个似乎被物化了的角色导致的。安生的离开,是因为她喜欢上了七月所喜欢的人,她的选择是一种逃避,逃避最真实的自己,一路追寻属于自己的家,可是“运气不好”被种种现实打败,最终遇上老赵,走进安稳生活。而七月的流浪,与其说是自己成长后的选择,不如说是受情感所迫,主动去追求了一个不爱自己的人,执着而坚定,最终在婚礼当日选择了离开,选择了漂泊和流浪。两个女孩被苏家明这个不重要的角色推动前进,走向背离自己初衷的道路,这完全是女性主义的成功倒戈,始终没有逃离男性主义的魔爪。

在赵薇的处女作《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郑微为了爱情,考入与林静同在的一个大学,由于父辈的原因,林静的逃避让他们的爱情之花停留在萌芽期。而对于郑微的另一段爱情,男主人公陈孝正由于个人利益,放弃了与郑微的爱情远赴美国成为了那个事业上成功的人,他们的爱情也没有走进幸福的婚姻殿堂。郑微曾经以为没有了爱情会死,最终的感悟是爱情死不了人。面对两段爱情郑微所表现出来的是敢爱敢恨的性格,让观众对这样一个活泼可爱富有朝气的女孩感到怜悯。影片中阮莞与赵世永的爱情更是一个悲剧,怯于担当的赵世永把别人的肚子搞大了过来请求阮莞的原谅,而阮莞怀孕却惊慌失措,赵世永缺乏男性应有的责任与担当;但是阮莞因婚礼之前赶去见赵世永的最后一面死在意外的车祸当中,表现出来对赵世永从未消减的爱,让人惋惜。

男性的形象在影片中被消减,被弱化,但却主宰着影片中女主角的命运,这也是在男权体制下的一首哀歌。①男性主义或男权体制的强大能力始终压制了女性的地位和自由,这一意识现象并不符合如今我们所追求的男女平等的主流意识。

二、青春的吞噬

电影作为视听综合艺术,声画组合和蒙太奇运用在思想情感和价值观上起到了传播作用,是交流碰撞的媒介。电影的呈现方式五花八门,所表现的主题多种多样,从外部的图像到头脑中的图景,连接它们的并不是声音和文字,而是电影语言。语言的传递带给观众直接的感受,或悲伤、或激励、或欢笑……在青春电影中,电影对于不论是已经度过了学生时代的观众群体,还是正漫步于校园的年轻人,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传播价值。国产青春电影有着共同的特点就是成人化现象严重,过多的成人化内容既不符合青春的主题,又不利于主流价值文化的传播。

在小说改编而成的青春电影《小时代》中,一群住在花园洋房里打扮时髦又光鲜亮丽的小青年们追求着名贵高昂的奢侈品,爱慕虚荣成为了整部影片的关键点,脱离了青春本应该有的阳光和纯净,不利于正确的青春电影文化传播导向。在电影《栀子花开》中,影片中的大学毕业生,没有像一般正常大学生那样急着找工作解决生计问题,没有丝毫生存的压力,即使在影片开头稍微提及,也被后面的哗众取宠淹没,男生跳“四小天鹅”打破了生活本应有的严肃,放大了一些非主流价值,不能激发多数观众深层次的情感共鸣,没有诠释青春的真正内涵,不能带给观众有益的人生体悟②。《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同桌的你》《匆匆那年》都有着相似的堕胎情节,国产青春电影的这些情节不符合大部分观众的青春经历,成人化过于浓烈,更多的是感受别人的青春,堕胎背后隐藏的肉欲不符合青少年的主流价值观。

三、国产青春电影价值反思

电影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在诞生之初就带有商业价值,同时对于风俗、人文、意识等方面的表达使得电影成为一种具有影响力的存在,所以电影不仅仅是一种作为消遣娱乐用途的产品,更是与观众有表达、有交流的一种特殊存在。电影所要传达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是每个导演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因为一部电影的问世不仅仅被赋予了艺术和商业价值,同时也被赋予了社会传播价值。

国内青春电影给人以校园爱情、叛逆、堕胎等形象深入人心,不论是友情还是爱情,在青春的记忆里充满疼痛和遗憾,或者是痛爱之后的幡然醒悟和成长之后的无限感慨。爱情与友情的迷惑彷徨、现实与理想的距离也是青春电影所要表达的主题。《十七岁的单车》中农村少年阿贵在北京找到一份快递工作,当他赚到六百块的时候便可以拥有公司借给他用的越野车,他每日工作认真踏实,可是就在即将赚到这辆车的时候,自行车被偷了,阿贵陷入窘境。后来发现北京少年小坚骑了自己的车,而小坚的父亲三番五次将许下他一辆单车的承诺食言后,小坚为在小伙伴面前挣面子和泡马子,从家里偷来钱买了这辆二手车。阿贵发现他的车被小坚“偷”去后,拼命讨回。两个少年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发生了激烈的斗争。在两个青少年的争斗中,我们看到了对生命中焦虑和痛苦的诠释。

青春电影给观众的疼痛感深深地敲打着观众的内心,纵然它有不错的票房但是却被吐槽为陈词滥调,是观众的期待太高?还是创作者本身缺乏创作能力?青春带给我们的美好记忆就只是校园爱情带来的创伤和悲痛吗?中国国产青春电影的受众不仅仅是已经经历过校园生活的70后、80后、90后,还有诞生在新世纪正在校园漫步的00后。影视作品所传递的除了伤痛以外还有更多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这种思考是必须的,因为只有更深层次的思考以后才能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不论是弥补曾经没有经历的青春,还是去感受不一样的青春,甚至是更好地去追忆青春、纪念青春……诚然,青春有遗憾的部分,但是那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有很多梦想和愿望,像一张白纸一样纯净无暇,更多的应该是积极的、向上的。青春应该更多的是用来歌颂和礼赞的,这样更契合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四、结语

电影与生俱来的商业价值奠定了其考虑市场的思维,市场优先法则是商业电影制作的必然规律,而公映的电影既以艺术的形式存在,它又是信息传递的媒介。麦克卢汉曾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提到,媒介即讯息,固然社会需要有价值的讯息③。在众多国产青春电影中我们难以找到看完之后感觉受到了鼓舞的影片,正能量的传递成为国产青春电影的盲区。薛晋文说:“票房固然重要,但是票房并非中国电影的唯一。健康的中国电影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商业性的票房利润指标,一方面是艺术性的文化精神指标。”电影,不仅仅是艺术品,更应该具有社会价值,更应该承担社会责任。

注释:

①范文静.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被女性主义反噬的悲剧[J].电影文学,2013(23):79-80.

②郑宗荣,张新玲.论电影《栀子花开》的商业性与艺术性[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5(06):93-96.

③[加]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作者系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传播价值女性主义青春
冬奥会背景下“中国冰雪”APP内容设计与传播价值
中盐集团获评“最具传播价值中国民族品牌”
埋线:1厘米提升的青春
青春献礼
青春不打烊
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及其传播价值
《人·鬼·情》中的女性主义
微信的大学校园文化传播价值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
《花月痕》的女性主义解读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