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时代纸媒制胜之“策”
——以《西江都市报》重大报道策划为例

2017-04-12刘远菁

视听 2017年7期
关键词:特刊系列报道都市报

□ 刘远菁

融媒时代纸媒制胜之“策”
——以《西江都市报》重大报道策划为例

□ 刘远菁

本文以《西江都市报》重大报道策划为例,从“奇”“深”“新”三个方面谈谈融媒体时代,纸媒如何通过不断创新,强化策划,做优内容,出奇制胜。

纸媒;策划;《西江都市报》

2005年,互联网迎来发展“春天”之时,业界就已发出纸媒进入“寒冬”的论调;2017年,随着移动互联网全面普及,纸媒“消亡论”更是甚嚣尘上。不管业界如何激辩,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自媒体、新媒体异军突起的当下,纸媒面临巨大的冲击和前所未见的挑战。

在新特点、新形势下,党中央从战略高度谋篇布局,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当前,媒体融合已进入向纵深推进的关键阶段,不管融合趋势如何、融合方式如何,毋庸置疑的一点是,媒体融合发展必须坚持内容为王,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

一、人无我有收奇效

2016年8月22日至9月27日,《西江都市报》推出《“茶船古道”寻迹》系列报道,共刊发了16期、45个版面。

“引用的文献权威翔实,采访的对象丰富全面,总结的观点客观严谨。”《“茶船古道”寻迹》系列报道一经刊出,便引发好评如潮。在自治区商务厅和梧州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六堡茶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专家学者们反响热烈,认为该系列报道既为六堡茶文化研究和广西茶产业发展,以及广西融入“一带一路”提供了文化支撑,也为今后广西茶业历史研究者提供了基础性参考资料。该系列报道更被国内多个知名网站转载。

《“茶船古道”寻迹》系列报道缘何得到社会各界盛赞?答案在于:宏大叙事里有独家视野,细致采访里有巧妙布局。该系列报道无论是选题设置、角度切入,还是采写模式、版面设计,无不经过精心策划,从而形成独家风格。

(一)独家视野 相较于人们耳熟能详的普洱茶“茶马古道”,六堡茶“茶船古道”未经媒体公开报道之前,一直鲜为人知,更没有形成系统的资料文献。为此,立足梧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的交汇节点城市,西江都市报专门组织编辑、记者对“茶船古道”的成因发展、线路走向、历史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和系统的梳理,令“茶船古道”得以真实清晰地再现于读者眼前。为了深入挖掘与传承六堡茶历史文化,西江都市报组织骨干力量,认真收集并甄别散落于各处文献中的史实,在此基础上,组织记者沿“茶船古道”所涉及的线路进行见证式采访。在《“茶船古道”寻迹》系列报道中,记者首次采用田野调查方式进行采访,对亲历亲闻者进行抢救式挖掘,采访对象涵盖“茶船古道”所涉及的各方面人士,包括茶商、茶农、船工、历史研究学者等,从而获得了大量珍贵的史料和照片。西江都市报率先以新闻报道形式系统地呈现“茶船古道”的兴衰历程,体现了媒体记录历史、助力地方发展的使命感。

(二)巧妙布局《“茶船古道”寻迹》系列报道分“概貌篇”“轨迹篇”“余音篇”三个篇章,通过亲历者、知情者忆述,勾勒“茶船古道”的轨迹,全景式展示这条古道的魅力所在。该系列报道每篇稿件都至少用一个连版展现,编辑精心设计版面,突出古朴韵味,大量运用一手珍贵史料及图片,充分展示了“茶船古道”厚重的文化积淀,让读者对这条古道有了更直观全面的了解。既有茶类学术作品的严谨和深度,又能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便于传播的方式加以呈现,西江都市报用独家视野、独家形式,将《“茶船古道”寻迹》系列报道做得权威专业而不失文化厚重,收到了奇效。在融媒体时代,纸媒制胜之道正在于“策”出高度,“策”出水平,“策”出内涵,“策”出风格。

二、人有我优显深度

当新媒体以“唯快不破”自居的时候,纸媒则更要讲求“唯深不败”。当前,内容同质化极度严重,要寻求独家题材、独家报道几乎不可能,而谁能将内容做“准”,做“快”,做“深”,做“精”,谁就能立于不败之地。要做到这一点,离不开“策划”。

针对媒体融合的趋势和特点,无论是重大活动,还是重点节日,西江都市报都沿袭了策划传统,推出了一批“立意高”“角度好”“内容实”“接地气”的深度报道。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西江都市报策划的重大报道30个,其中,围绕重点栏目的系列报道12个,围绕重点节日的专题报道14个,围绕重点事件的深度报道14个。

(一)巧选角度 相较事件类专题被动策划的特点,挖掘类专题是含金量较高的新闻专题。之所以称其“含金量高”,是因为这类专题需要从编辑思想、报道体裁、文章架构等诸多因素考量,是策划者根据整体内容深入挖掘新闻资源所形成的。例如“清明节”的报道,有别于媒体报道殡葬行业的一般视觉,2016年“清明节”期间,西江都市报策划了“走近器官捐赠者”组合报道,一共刊发了2个人物专版(4组稿件)《清明·故事》、1个深度专题《清明·话题》、1个言论专版《清明·声音》,形成了层层递进深入的报道声势。根据策划,专题报道从人物故事切入,记者分别采访了4名器官捐献者的家人,讲述4名器官捐献者的不同经历以及他们背后不为人知的感人故事。此外,编辑部还组织记者对器官捐赠链条进行观察,梳理器官捐赠道路上的“冰点”现象,为梧州市器官捐赠事业的发展探寻方向。一个好的策划,不仅应该提供新闻事实,更应该透过事实直击本质。于是,编辑部组织了整版言论稿件,通过《清明勿忘那些无名英雄》等,肯定器官捐赠者无私之举的同时,营造弘扬大爱精神的舆论氛围。巧选角度,深入挖掘,可以使新闻更立体丰富、更具有深度、更体现情怀。

(二)整体包装 每逢“劳动节”“教师节”等重点节日,相关领域的人物几乎成为各大媒体关注焦点。要做好这类报道,达到“人有我优”的效果,法门在于统一策划,紧扣主题,选准人物,整体包装。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6年全国“两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西江都市报把准了“工匠精神”这一主题,于2016年国际“五一”劳动节前夕推出了“梧州工匠”特别策划,讲述奋战在基层一线的劳动者的故事。不仅如此,编辑部更深化主题,深入挖掘“工匠精神”的内涵与实质,探讨“工匠精神”的发扬与传承。该组报道跳出了单纯写人物的窠臼,实现题材深度开挖,使得新闻素材极大丰富的同时,达到启发深思的好效果。编辑部不仅在内容上注重点面结合,在形式上也重视整体包装。为了让稿件体现差异化,编辑对每篇稿件从标题到导语再到正文都进行了精心雕琢,避免了同一叙事方式带给读者的审美疲劳,让读者在阅读相近题材的稿件时依然有新鲜感。

三、人弃我取出新意

今年4月15日,广西新闻出版广电局编发的《报刊管理与审读动态》(2017年第2期,总第134期)中,审读员盛赞:“《西江都市报》《难忘2016》年终特刊是个好策划”,“新媒体环境下,传统纸媒仍有出彩之作”。

面对新媒体“短”“平”“快”优势的冲击,《西江都市报》抓住读者心理和需求,以年终回顾的报道方式,在2016年最后一天推出特刊《难忘2016》,图文并茂地向读者盘点一年来梧州市的重要新闻。

特刊这种全面、深度、权威和大容量的报道,需要周密部署,精心策划,精准实施,既考验前方记者新闻题材“再挖掘”的能力,也考验后方编辑稿件编排“再提炼”的能力。

(一)旧闻新作 西江都市报把2016年的一些重要新闻筛选出来,旧闻新作,重新解读。《难忘2016》年终特刊共9个版,分为“引人关注的社会事件”“温暖人心的平凡人物”“震撼全城的爱心活动”“润泽心灵的文化记忆”4个部分,包含8类重要新闻事件。其中,《守望相助抗寒潮》记载了梧州人民抗击历史罕见大范围降雪灾害的英雄行为,《梧州商圈重洗牌》反映梧州近年来经济崛起的新貌,这些报道都给人以强力正向能量。同时特刊选题不回避批评报道,《垃圾“偷渡”引深思》提出的环保问题,既反映了梧州市民对环境保护的呼声,也反映出新闻舆论监督的正能量。年终特刊的形式,过去新闻媒体用得较多,近年来逐渐减少。而西江都市报一直坚持这一策划传统,不断创新年终报道的内容和形式,做到了人弃我取,颇有显效。

(二)内容延展 与许多旧式年终盘点报道不同,特刊《难忘2016》最大的亮点是内容拓展、“新”“旧”结合。这组特刊不是简单抓取若干条重大新闻,枯燥罗列,而是分开策划,每个版面每个主题的新闻都分成“事件回顾”“采访故事”“社会反响”“最新进展”4个部分组织内容。这样的策划模式和表现手法,弥补了“读者容易健忘”的弱点和“盘点新闻老旧”的弱点,把“旧闻”和“新闻”很好地结合起来。这种拓展链接式的报道,把零散新闻重新组合,整体包装,“策”出新意,使年终报道显得更有新意、更有深度、更有味道。实践证明,年终盘点式报道仍然是颇受读者欢迎的报道形式,关键在于如何操作。在新的宣传舆论环境下,纸媒必须发挥优势,不断创新,用“新策划”“好内容”“靓形式”争取读者。

(作者单位:梧州日报社)

猜你喜欢

特刊系列报道都市报
《今年两会不一般》系列报道之四 不简单:从议案到提案都成“金点子”
《今年两会不一般》系列报道之三 不容易:从路上到云上都有“黑科技”
第三届“三晋新农人”风采展示系列报道 蜂为媒:追蜂逐蜜 向健康出发
以15秒播出一个温暖的片断——温州都市报的抖音号运营实践
试论《都市报道》与“民生民情”
新形势下都市报文化新闻创新探析
央视“说吧”系列报道实操分析
两会特刊
奥运特刊
奥运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