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视野下新闻报道的嬗变
2017-04-12吴煌
□吴煌
市场经济视野下新闻报道的嬗变
□吴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越来越系统化、科学化,呈现出了良好的态势。在这样的背景下,新闻报道发生了嬗变。本文以1978年以来新闻报道的变化为主体,探究当下的新闻报道呈现于大众的状态。时代的发展让新闻报道得以畅言,而这样的“畅快”之下必然需要新闻伦理价值取向正确的言论,只有如此才能让新闻报道“畅而不滥”。
市场经济;新闻报道;传播
我国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中确定了改革开放政策,实行由计划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逐步转变的策略。到1992年的十四大召开,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在中国加入WTO之后,开放型经济与技术革新迅猛发展,新闻媒体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跨越、新发展,我们务必要了解新闻媒体的新闻报道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嬗变历程,从中寻找未来发展的新规律,从而让新闻报道更好地作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经济领域的一切真正改革都应以市场为取向”,这个理念支撑了市场经济30多年的发展,在世界各个国家都掀起了市场化的浪潮。经济变革引领甚至为媒介发展提供了强大助力。从西方来看,媒体商业化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而中国的新闻报道则是所有媒体的灵魂,这要求我们应当对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闻报道以审视的眼光来解读。
一、初期的过渡
在1978年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总体布局之后,我国新闻产业随即响应政府的改革开放思想,进行了一系列重大举措的改变。以《新闻联播》为例,这个节目是我国最高权威的新闻发声阵线,从节目的宗旨“宣传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天下大事”中可见其重要的政治地位,而在当时的节目内容主要以个人英雄事迹、好人好事等一系列“宣传”为主。初期过程,我国新闻报道一直在探索新路线、新方式,但却因为改革开放的脚步还未迈开、政府管控依旧强力等措施有所禁锢。因此我们看到的许多“改革”不如可以被看作是方式的改变,其内核与本质并未发生什么重大的变化。可喜的是,我们看到了新闻行业开始有所行动,在这个起步阶段之后的新闻,才有了质的变化。
二、问题新闻的出现
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胜利召开让我国的改革开放再上新台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得以再次确认,中国的新闻改革得以再次确认,中国的新闻改革随之获得新的转折和突破。①在这一时期,新闻最明显的改革在于突破了新闻事业只属于上层建筑的传统观念,政府认识到新闻事业既属于带有强烈意识形态的精神产品,同时新闻事业还承担了为全社会提供经济活动和人民生活必不可少的信息、知识、娱乐的任务。新闻媒体自此进入了“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时代。
自此以后,许多报纸单位纷纷对自身管理进行改制,报业集团也如雨后春笋般纷纷而起。中国的新闻事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许多优秀的新闻作品、新闻工作者不断涌现,开创了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新局面。但不乏部分新闻单位着眼于营收,对新闻价值与新闻伦理规范的把握逐渐模糊,主要出现了以下几种“问题新闻”。
(一)定制新闻
这一类新闻是在“事业单位,企业管理”之后出现的,这样的新闻主要以宣传为主,不具备太多的新闻价值,且采写过程方便简易,一般由对方提供新闻素材,甚至部分报纸直接刊发活动的新闻通稿并不加以编辑。在这样的“定制新闻”大行其道的过程中,不仅挤占了其他新闻的位置,且使得新闻报道变为软化宣传,原本意味大大改变。
(二)广告新闻
广告新闻在后期成为所有媒体的新闻报道的重要收入来源,广告在市场经济下的媒体收入中一直占有最大的比例,一般媒体的广告收入占比为70%-90%,甚至有些媒体达到了100%。这样的广告新闻出现后,彻底打乱了新闻的价值观念,这样的新闻相比定制新闻则更加恶劣,毫无新闻性可言。
(三)有色新闻
19世纪末期,西方新闻世界的黄色新闻泛滥达到了高点,“建立在煽情主义基础上,也是注重犯罪、丑闻、流言蜚语、离婚、性的问题,使用大写字煽动性标题,经常对不甚重要的新闻加以渲染、夸张,整个版面给人以耸人听闻的虚假感……”②这样极度缺乏新闻伦理的“新闻”却为媒体带来了巨大的收益,这样的循环往复之后,一段时间内,利益的诱惑驱使着某些新闻从业者游走在专业道义与利益收入的灰色地带无法自拔。
三、技术主导的“吸睛”时代
进入21世纪之后,新闻报道呈现出更加异彩纷呈的局面。伴随着许多高新技术的出现,报纸逐渐式微,接着广播、电视也开始慢慢走向了低潮。受众将精力投向互联网,在网络世界中,新闻报道的内容开始变得碎片化。智能手机的出现,让“自媒体”逐渐掌握了社会话语权,“人人都拥有麦克风”,人人都可以随时随地畅所欲言,但这样的“自由”显然是相对的。
在新闻真假难以判定的基础之上,许多基于技术平台的“新新闻”又跃入了我们的视野。近两年由于直播平台的火热,许多媒体也开始试水“直播新闻”,大到公开案件的审理,小到居民用水维权,媒体纷纷开始通过直播来作为新闻报道的主体内容。这样的新闻报道先不论其新闻性如何,但其初衷是为了迎合受众的口味而创造出来的,并且在时效性上是最快捷的新闻报道方式,还是有值得肯定的地方。“VR新闻”在最近也引起业界学界的热议,它以一种虚拟实境技术还原新闻实景,让受众能够身临其境感受新闻发生全过程。这些高科技新闻报道的不断出现与革新,是新闻的又一大未来趋势,但不论技术如何创新,必须对新闻真实程度紧紧把握。只有报道真实的新闻,才是有效的新闻,才是对受众有益的新闻。
四、新闻报道应畅言,也应避免滥语
信息的最重要作用在于为决策提供依据,只有正确的决策才能使主体采取趋利避害的理性的最佳选择,而决策的正确与否取决于信息获取的迅速、真实和完备程度。在相对固定的条件下,决策主体行动的风险程度取决于其获取信息的速度和质量。③我们深知,现下新闻报道最需解决的两个问题:一是如何超越大众成为信息获取第一人;二是如何进行新闻加工的质量把控。
首先,建立信息获取与筛选机制,并且在获取过程中要关注信息的真实性,求真去伪。大众的信息来源是极为迅速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我们往往将大众看作是“衣食父母”,如果可以寻求与大众的良好合作模式,他们不失为新闻工作者的“战友”与强大助力。当下的新闻报道充斥着戏剧性、暴力与冲突,其实对于新闻内容的选取已经进入了不再“热血”的时期,近期大热的文化类节目让我们看到了大众思想的回归,寻求真理、探求事实、追求深度的新闻报道将会是未来的趋势,读者的思考显然已经“上线”。
其次,新闻制作过程必须把握新闻工作者的写作质量,这关乎新闻报道的命脉。新闻工作者之所以没有被新媒体的网站编辑取代,最大的原因就是新闻工作者的报道内容并不是任何一个人都能写得出来的。在经过专业的新闻技能培训与多年的新闻工作浸润后,新闻工作者在新闻报道中的敏锐感与报道深度,是新闻工作者最大的优势。在未来的新闻报道中必须将这一优势发扬光大,才能让更多读者了解新闻报道的真正魅力所在。在这样一个市场化的社会中,新闻报道有必要与利益分开来看,不能在重大事件的新闻报道中掺杂市场经济的因素。
五、结语
纵观我国新闻行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主导功不可没,不论在政治、经济、文化还是传播领域,新闻报道均受其强烈影响。如何在市场经济与新闻报道中找到一个平衡点,是这个时代急需探索的重要课题。时代的发展让新闻报道得以畅言,新闻工作者应该在这样的好环境中畅所欲言,但在这样的“畅快”之下必然需要新闻伦理价值取向正确的言论,对于网络上鱼目混珠的“滥语”,必须正本清源,只有如此才能让新闻报道“畅而不滥”。
注释:
①臧海群,张晨阳.受众学说:多维学术视野的观照与启迪[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91.
②张隆栋,傅显明.外国新闻事业史简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217-221.
③张军.比较经济模式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77-82.
1.林晖.市场经济与新闻娱乐化[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02):29-35.
2.喻国明,王斌,李彪,杨雅.传播学研究:大数据时代的新范式[J].新闻记者,2013(06):22-27.
3.邵培仁.互动共荣:市场经济与新闻传播[J].新闻知识,1995(03):9-12.
(作者系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2016级传播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