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罗尔事件”反思媒体现状

2017-04-12李倩

视听 2017年7期
关键词:罗尔受众微信

□李倩

从“罗尔事件”反思媒体现状

□李倩

本文反思了“罗尔事件”中自媒体和主流媒体的表现,分析发现国内新闻媒体现存的尴尬:评论过剩、预测过剩、事实的传输能力严重不足以及媒体社会责任意识淡化等问题,并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罗尔事件;自媒体;主流媒体

2016年11月底至12月初,一篇《罗一笑,你给我站住》的文章刷爆朋友圈,网友们纷纷解囊相助,很快,这篇开通打赏功能的微信推文突破了单日5万元微信打赏金额的上限。然而到了11月30日上午,事件开始发生反转,各种质疑声逐渐发酵,事件被指系营销炒作。12月1日下班前,人们再次等到“罗尔募捐事件”的新转折,继罗尔与小铜人致歉并表示要用善款建立基金后,他们又表示,将260余万元原路退回给网友。

凭借微信的巨大能量,此事件迎来社交媒体可遇不可求的“指数级增长”——刚开始缓慢裂变,一旦突破临界点,如同核爆,一发不可收拾,超出了当事人和当事公司的控制范围。在这个过程中,自媒体和主流媒体表现各异,但是都暴露了一些问题。笔者将通过“罗尔事件”中媒体的表现,分析当下自媒体和主流媒体存在的问题,并提供一些建议。

一、以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的表现和问题

“罗尔事件”起于微信,爆发于微信,也失控于微信,因此选取微信作为此事件的自媒体代表进行分析。在“清博指数”上以“罗尔”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发现微信文章共6101项,总阅读量1776万+。排除重复性文章、与此事无关的文章以及罗尔自己本人发表的文章,阅读数10万+以上的关于“罗尔事件”的微信文章共有31篇。以这31篇文章为样本进行分析,笔者发现这31篇文章集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内容上——多观点而少事实

这31篇微信文章中,有24篇是表达观点或者宣泄情绪,6篇是陈述新闻事实或报道事情最新发展动态。也就是说,在样本中绝大多数的热门文章都是在发表观点或宣泄情绪;而陈述事实或者报道最新进展的文章较少,热门文章中仅有19.35%的文章是在客观陈述事实。这也就意味着在罗尔事件中,人们阅读到更多的是这些经过加工后的有个人色彩的评论,而纯粹的客观事实相对比较少。这也是国内自新闻媒体的尴尬:评论过剩,预测过剩,事实的传输能力严重不足,当真相变得稀缺,舆情势必争先恐后、喧宾夺主。

(二)表达上——过于情绪化,言论偏激甚至极端

在“罗尔事件”24篇热门微信文章中,有17篇都是针对罗尔的直接指责或者间接嘲讽,言论激烈,情绪化非常明显。除了类似《罗尔事件后,你还会再捐钱吗?》相对中立的讨论外,剩下70.8%的文章都充斥着“罗尔你给我闭嘴吧”“罗尔,一个衣着光鲜毫无尊严的乞丐”“失了尊严”“带血营销”“衷心祝愿罗尔发财”“狠狠扇了罗尔一巴掌”等言语,满是口诛笔伐。

(三)论证过程——碎片、浅薄,缺乏理性和逻辑

以在“罗尔事件”中阅读数最高的《罗尔:房子不能卖,因为要留给儿子》为例进行文本分析,发现这篇自媒体文章的观点过于主观,论证过程碎片化,缺乏逻辑推理,许多言论主观性太强,发表的意见并不是在严肃说理,而是表达浅薄,经不起推敲。

(四)总结与反思

近几年,在自媒体领域,似乎正在悄无声息地发生一个变化,从“内容为王”正转向为“流量为王”。“100000+”似乎成了所有自媒体人梦寐以求的追求,为了博取关注度,他们对热点如饥似渴,极力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以及需要发泄情绪的欲望,成了新闻事件的“远距离救火员”,以更快、更煽情、更刺激、更负面、更主观、更狭隘、更意见化而迅速传播。在舆论导向上,这些自媒体文章一方面会激化受众的情绪,并不利于事情解决,另一方面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受众的理性思考能力,新媒体不断地推动着人们对事件的介入,价值判断犹如条件反射。不等真相,不挖掘事件背后的因素就做出价值判断,会形成受众面对一些新闻事件的惯性反应;更加严重的是,这些相似的表达,在抢占流量的同时,更分散了受众的注意力,使受众可能会错过一些价值更大的公共议题的讨论,或者是引起受众对公共议题的疲劳或抗拒情绪。

二、主流媒体的表现和问题

传统主流媒体的媒介资源和从业人员素养相对都比较高,所以在重大新闻事件面前被寄予厚望,无论是事实的调查、报道角度的选择、立场和倾向等都具备一定的权威性和影响力,然而,在此次“罗尔事件”中,一些主流媒体的表现似乎有些令人失望。

(一)缺乏对重要信息的及时调查和拷问

“罗尔事件”是典型的反转新闻,反转新闻的背后,是真相的尴尬缺席和难以触及。坦率说,轰动全国的“罗尔事件”当中,最大的问题并不是罗尔及其团队隐瞒并歪曲了多少信息,而是在巨大的公共信息饥渴和焦虑面前,出现了严重的供给短缺。主流媒体相对自媒体更容易获得大量信息,但是“罗尔事件”中并没有体现他们坐拥优良媒体资源的优势,那些重要的信息几乎都不是从主流媒体处获知的。

(二)时效压力下迎合社会观点,急于发声

在“罗尔事件”刚刚发生反转,11月30日新华社北京就刊文《“猎取善良”透支社会信用必须被叫停》,12月1日《法制日报》就发表《罗某笑事件,多少套路假“打赏”之名》不可谓不快。但是,客观来说,“罗尔事件”与一些恶劣的网络欺诈事件仍有区别。新华社北京分社和《法制日报》的言论,指责了罗尔“猎取善良”透支社会信用。在罗尔事件上,主流媒体的初期论断和自媒体出奇地一致,迎合了大众观点,缺乏作为主流媒体的独立思考。

(三)多方信源、平衡报道等原则被忽略

正如笔者上文所说,客观地讲,“罗尔事件”与一些恶劣的网络欺诈事件仍有区别。在“罗尔事件”初期,主流媒体并没有表现出应有的理性和克制,一些传统的基本原则被丢失了。

首先是缺乏多方信源求证。在“罗尔事件”初期主流媒体发表的评论并没有对当事人或相关人员进行采访或调查,评论基础就是建立在网络上流传和发布的一些信息基础上。没有可靠、连贯而系统的事实,随之产出的评论、批评和做各类逻辑推演都可能是不准确的,不仅没有解决问题,还可能制造新的对立和撕裂。

其次是报道平衡原则。平衡报道是指在新闻报道中真实、全面地陈列新闻事实,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突出报道主要意见和观点,同时要保证多元不同意见和观点的完整呈现。在“罗尔事件”中在初期的评论中并未看到有媒体坚持平衡原则,而是主要论证自己的观点,并未更加深入而长远地考虑事件的舆论影响。

(四)“解压阀”的社会功能弱化

传媒作为社会的“解压阀”,是传播学者提出的一个形象比喻,意味着传媒在社会心理压力过高时它释放压力。也就是说媒体可以参与社会心理问题的化解和疏导,可以为社会心理问题的化解提供思路和对策。但是在“罗尔事件”中,一些主流媒体不但没有“解压阀”,反而激化了一些矛盾,成为了“激化器”。

三、反思与建议

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资深研究员王超说,以前,一个大事件形成公开看见和公众讨论的模型是:1.大事爆发。2.专业媒体迅速派出记者调查和确认事实。3.对比规则,形成公开报道,广泛传播。4.多方评价,持续激荡。5.多方形成共识,推动改变。

在罗尔事件上,现在的媒体表现出了新状:1.大事爆发。2.发表言论,抢占舆论先机。3.更多事实被爆料出来,打脸、反转。4.进行调查,形成新的舆论。

在这个过程中,自媒体有自媒体的问题,自媒体人媒介素养教低,言论偏激、情绪化、碎片化,缺乏理性思考;主流媒体也有主流媒体的问题,没有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没有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一开始被自媒体带偏,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更大,没有很好地疏解社会情绪,没能推动事情朝更好更可控的方向发展。

此事件给当下的媒体许多警示,无论是自媒体还是专业媒体、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都应该有责任意识,担当社会的“解压阀”而不是“激化器”,发表更加理性的言论,推动事件合理解决;在公共信息饥渴和焦虑面前,注重及时迅速地挖掘信息,用事实说话,更多地传输事实信息,梳理事实真相;媒体要寻找多方信源、平衡报道,客观、公正、克制,传递正确的价值观。

1.赵宇.自媒体时代下新闻反转剧频发的原因及其影响——以罗尔事件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6(24):52-53.

2.刘敏.新闻报道的“平衡原则”[J].传媒观察,2016(02):43-44.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学专业2015级研究生)

猜你喜欢

罗尔受众微信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微信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微信
微信
送给妈妈的水晶胸针
罗尔的秘密行动(阅读指导)
好胖的光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