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范长江与《大公报》的缘起与缘灭

2017-04-12兰悦

视听 2017年1期
关键词:范长江国统区西安事变

□兰悦

范长江与《大公报》的缘起与缘灭

□兰悦

范长江是我国著名的无产阶级新闻工作者。他因《大公报》时期写作的旅行通讯而出名,也正是他的加入使得《大公报》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但是,成为名记者后的范长江却突然离开了使他成名的土壤《大公报》。他离开的缘由也一度成为学界激讨的“公案”。本文从范长江加入到《大公报》的缘分伊始,来浅析范长江和《大公报》的缘灭。

《大公报》;范长江;分离

一、范长江的生平及成就

范长江,四川内江人,出生于1909年,是新中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他从1933年加入新闻行业,到撤离新闻事业共计19年时间。1935年5月,范长江被聘为《大公报》的旅行记者,开始了西北通讯的采写历程,为国统区人民了解红军真实状况做出了巨大贡献。

1939年5月,担任《大公报》的专职记者和特约通讯员的范长江,写出了众多具有重大社会历史影响的新闻通讯作品。其中包括了《中国的西北角》与《塞上行》等。在他的这些作品中,有对祖国民族和边疆问题的忧虑,有对陕北地区实况的热切关注。范长江对这些问题都做了详实的报道,他的报道为人们了解国家真实情形,为推动国家未来走向正确方向都起到了积极作用。解放战争以后范长江曾担任《解放日报》社的社长、新华社的总编辑、《人民日报》社长以及新闻总署副署长等多个重要职务。

范长江创造了新闻史上的“三个第一”:他在1935年至1936年间深入西北采访,是“在国内报纸上公开如实报道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人”①;他是第一个是突破当时国民党的新闻封锁,了解“西安事变”的真相并向大众做出真实报道的记者;他也是进入到延安,采访到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并如实报道陕北革命根据地真实情况的我国国内的第一个新闻记者。

二、范长江与《大公报》

(一)范长江与《大公报》之缘起

1.胡政之爱才,范长江入《大公报》

1933年,在北大哲学系读书的范长江开始在报业崭露头角。作为学生的他已经为北平的《晨报》《世界日报》和天津的《大公报》等多家报社撰稿。他新闻报道主要是文化与教育等方面的内容。1934年,中国地质学会于北平召开年会,当时许多作为职业记者的与会者对该会议只是做了非常简单的报道,但是身为非专业记者的范长江却对此次会议态度认真,做了比较详实而生动的报道。范长江的报道如实、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学术交流的情况,他勤恳的态度和扎实的业务功底被《大公报》的总经理胡政之看在眼里,并受到其赏识。

胡政之是惜才之人。转过年,胡政之就让当时《大公报》的工作人员杨士焯找到范长江并聘用他,承诺每月报社会固定付给其15元的稿费,而不再像他之前那样打游击似的按稿计薪。但有个要求是范长江只能为《大公报》写稿,而不再为其它报写稿。之后,为了观察范长江,胡政之还曾亲自找范长江谈话。在这之后,他对杨士焯说:“此人才华很高……”当时范长江的经济是较为拮据的,《大公报》每个月的固定稿费完全足以解决他当时的生活困境,于是他就同意了《大公报》给出的条件而成为《大公报》的正式的记者,从此,范长江正式成为了一名专职的新闻记者而开始了他的记者生涯。

2.范长江成为名记者,《大公报》影响力扩大

范长江在《大公报》工作期间成为名记者,而《大公报》也因范长江的西北通讯而影响扩大。

为了研究红军北上以后中国的动向问题,范长江做了去西北采访的详细计划。早在1933年7月,他就在南京的《新京日报》和《新民报》上进行呼吁,并且在报纸上发表了他的西部考察计划书,希望得到大家的资金支持。但是他的呼吁没有得到大家的积极回应。范长江继续求助于《世界日报》的成舍我,他的做法同样没有得到成舍我的回应。偶然的一天,范长江突然在《大公报》上看到一篇旅行通讯,是一个画家为反映民间疾苦而作。于是,他在1935年也向《大公报》重新提起了他的旅行采访计划。他的提议得到了胡政之的赞赏与支持,并聘请他为旅行记者,还支付给他不少的稿费。就这样,范长江的西北旅行采访行程展开了。

范长江历尽辛苦一路写了大量的通讯作品,并且依次通过天津《大公报》刊登出来。范长江的旅行通讯关于红军的真实报道对于国统区的民众很是吸引,《大公报》销量激增,在国统区报纸中的影响扩大。

《大公报》出版部还将他的通讯汇集成《中国的西北角》出版发行。《中国的西北角》可以说是历史上的新闻通讯名作。它的出版引得各界人士争相购买,不到一个月,初版就售罄,范长江也因此成名。

由此看出,《大公报》和范长江是互相成就的。范长江发表作品在《大公报》上,使他的知名度提高从而成为了名记者。而范长江的旅行通讯的发表也使得《大公报》影响力的扩大。

(二)政治观点冲突:范长江与《大公报》之缘灭

1.范长江的政治观

为了客观地了解红军真实情况以及红军在长征后中国的走向问题,范长江实施了西北考察计划。当时国民党的报刊给国统区的民众传达的红军形象是经过污蔑以及丑化过的。而范长江为了人们能真实地认识红军,他所呈现的报道很是客观、理性的,有时还会流露出赞赏之情。范长江在他的有关红军长征的报道中,把国民党称共产党为“匪”的“剿匪”两个字加上了引号。这就表明了范长江对国民党的污蔑是持否定态度的。在经历过西北考察过后,范长江已经正确客观地认识中国共产党:共产党不是土匪,是正规军队,是一支能引领中国人救亡图存的抗战力量。他的通讯报道使得国统区的民众能够真正认识了共产党。

西安、延安之行就是其政治思想倾向中共的起点。在《我的青年时代》中,范长江曾说:“访问延安以后,接受了共产党的政治路线,思想有了归宿,不再彷徨无主了。”②

在谈到西安事变时范长江曾说:“十年冤仇,竟然推心置腹,重新携手……这实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精彩、最光辉的一页……整个西安事变表现着人类最崇高伟大公而无私的精神,以及人性上最纯正的爱与热的汇合”,面对有着十年冤仇此时却被劫持待宰的蒋委员长,共产党人“没有算老账,没有报私仇,十年敌对,一笔勾销,二万五千里跋涉,亦只认为是促迫历史进步的一个因素……这是中国最可贵的真正革命党派的作风”。③正是共产党人在西安事变中“可贵的真正革命党派的作风”,让范长江看到了民族的希望,西安之行很好地回答了范长江在“撞入”西安之前内心的疑惑。范长江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中看到了中国共产党是团结抗战的。他认识到只有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国内团结抗战来共同抵御外敌才是解救国家的唯一方法。

他随后就写下了著名通讯《动荡之西北大局》,及时向人们澄清了西安事变的真相,在报道中如实地反映了共产党在其中的积极努力。这表明经历过西安事变后的范长江的政治态度已然靠近中国共产党。

2.张季鸾的政治观

时任《大公报》总编辑兼副经理的张季鸾是支持蒋介石的。虽然张季鸾曾因在报上敢言而两次被袁世凯捕入死狱,且在出狱后依然在报上批评蒋介石,但这被业界视为“小骂帮大忙。”

“西安事变”也正是蒋介石与张季鸾缔交的时间。“西安事变”发生后,由于国民党对国统区消息的封锁,所以张季鸾当时只是道听途说称蒋介石被张学良和杨虎城扣下,并被其要求停止内战,联合共产党一致对外。张季鸾就连忙发了几篇社论其中包括《西安事变之善后》和《再论西安事变》。两篇社论的要点都是:救蒋介石第一,国家要统一,所以要避免内战。

由此看出此时的张季鸾是亲国民党的。二者的政治倾向不同也就导致了矛盾的发生。1938年秋,国民党提出了“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以反对共产党提出的实施各民主党派共同抗战方针。为此,范长江曾写一篇社论《抗战中的党派问题》,以反对国民党的上述政治纲领。张季鸾看见后很是气愤,当即扣下了范长江的稿子,而后亲自又写了一篇支持国民党政策的文章。

张季鸾不能容忍范长江与他政治立场的分歧,在这之后就借着范长江的一句牢骚“不能出卖健康”将范长江辞退。此后,范长江真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注释:

①胡愈之.不尽长江滚滚来——范长江纪念文集[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4:18.

②范长江.我的青年时代[J].人物(丛刊),1980(3):103-105.

③沈谱.范长江新闻文集[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977-979.

(作者系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生)

猜你喜欢

范长江国统区西安事变
中苏文化协会与20世纪30年代中期国统区苏联形象的构建
中共在国统区掀起的两次宪政运动高潮
抗战后期国统区的经济危机及其连锁反应*——基于国民党高层个人记述的观察
范长江生平纪念展在渝启幕
西安事变前后张学良与蒋介石的纷争
内江市东兴区:挖掘“范长江家风”故事
范长江与张季鸾:何以从道义之交到分道扬镳
抗战时期中共国统区组织发展研究
张学良谈『西安事变』
阎锡山与西安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