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电视真人秀节目的传播特性
——以歌唱类竞技真人秀《我是歌手》为例

2017-04-12李浩

视听 2017年1期
关键词:我是歌手真人秀电视节目

□李浩

浅谈电视真人秀节目的传播特性
——以歌唱类竞技真人秀《我是歌手》为例

□李浩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电视文化为了抢夺市场、吸引眼球,开始更加贴近受众需要。一些高投入、大制作的真人秀节目也开始跟随受众喜好改变制作风格及传播方式。《我是歌手》节目将主动权交还给观众,看似明星演唱会下的真人秀模式,内核却是努力提升观众参与感。而以它为代表的传统电视节目,在新媒体时代进行自我变革,融合综合艺术的表现形式,让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实现高度统一。它的偶然成功与持续发展也使传统媒体的从业者看到,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内容为王”将是永恒的发展命题。

真人秀;电视文化;大众传播;《我是歌手》

从某种意义上说,电视是最具大众文化品格的文化手段,所有的时空界限都可以被打破,所有的参与者都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自己想要关注的对象,这似乎是人类历史上从未享有的、最具普遍性的文化自由倾向。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这种逐渐明朗的自由倾向,要求所谓的电视文化不再曲高和寡。时至今日,电视作品更需要从阳春白雪的自我欣赏,转变成通俗有趣的与用户同源,即电视节目编创人员要改变思路、主动出击,想用户所想,真正从受众角度出发设计节目。因为时下的状态是,观众已经顺利地从大屏跨越到小屏,而电视节目如果仍然无法带来更新鲜的感官体验,将会被彻底抛弃。

从2011年开始,真人秀节目逐渐登场,为日后惨烈的“屏幕保卫战”带来强有力的后备支援。在《我是歌手》之前的某些真人秀节目,由于收视率的主导体系和制播分离的负面影响,开始出现媚俗化倾向。剪接痕迹重、剧本化现象明显等负面呈现令观众诟病,在利益的追求下,少数节目更是开始畸形发展。久而久之,电视节目无法承担有效的大众传播与舆论引导功能。但电视节目创作与时代观念紧密联系的特性,要求它需要时刻了解变化中的观众审美需求。这既是频道吸引观众、提高收视的需要,也是节目本身自我提升的需要。2013年,歌唱类竞技真人秀节目《我是歌手》开播,随后凭借精良的制作异军突起,深耕受众,创造出破4的收视记录。以它为代表的海外版权电视节目,从引进到借鉴再到原创,走出了一条顽强生长的抢滩之路。

一、把握模式稀缺性,创新已有互动方式

电视节目的推陈出新,要求制作者拥有逆向思维,打破定式的桎梏。2013年前,中国的电视荧屏上还从未出现过已成名歌手之间的对决比拼,观众习惯了素人选秀唱歌、歌手来点评的形式。《我是歌手》播出后,观众发现原来歌手之间的竞赛如此有味道。

调查表明,观众对那些能够参与其中的节目更有持续观看的兴趣。而大众极度渴求的权利——主动权,重新被运用到环节设计中,也提升了节目的精彩程度。在《我是歌手》中,当观众能够成为主角决定歌手去留的时候,主人翁意识的能动性才被真正激发出来,这是设置五百名大众听审团的优势所在。同样,千千万万的观众也能通过实时的微信投票和微博互动,预测本周将要淘汰的歌手。这样,电视传播本身就形成了一个一个鲜明的传播共性——努力追求与观众的情感交流,将观众引入到电视节目中去,使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直接参与感。各年龄层、各受众群的均衡辐射,保证了全民音乐互动的覆盖度,让《我是歌手》在传播上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以音乐为载体,传递多元文化与家国情怀

电视艺术,相较于其他艺术门类,对人类以往的时空观给予了突破性的开拓和变革。这不仅有力地强化了它自身的美学创造机制,而且使它比以前的各种艺术形式具有更大的艺术负载能力、美学涵养和艺术变量。《我是歌手》通过音乐这一载体,融会贯通艺术形式与个人情感,从而潜移默化地上升到国家情怀,观众融入其中的同时,对节目所传达出来的尊重、坚持和艺术美感有更深刻的体会。例如在《我是歌手》第四季竞演中,节目大篇幅拍摄了歌手张信哲的音乐公益之路及其“甘蔗音乐计划”,张信哲还回到台湾亲自看望并邀请曾支教学校的学生共同演绎歌曲,甚至将节目酬劳拿来建山区音乐教室。这促使《我是歌手》传递出省级卫视应有的胸襟与责任,让真善美的灵魂感动千家万户,从而达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合二为一。不可否认的是,当这些元素融入电视节目中后,也就变成了电视艺术中有机的一部分。摆脱灌输与说教,真正实现形象思维服务于内容,也就能更生动地表达思想观点。

目前,我们社会正处在新旧文明交替的历史交叉点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不断碰撞,迸发出不同以往的多元冲击。如何在新时代的电视节目利用综合艺术中表达好、引导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我是歌手》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它把真人秀中的“真”放大,向历史、文化的深层开掘,表现艺术多样性,关注价值取向,继而引导观众心理走向。同时,有节奏地配合“秀”的表现,真实刻画并展现了歌手在自我微观音乐世界中的内心成长,以及外部宏观音乐世界传统不朽、现代不俗的勃勃生机。在《我是歌手》的竞演中,很多歌手通过音乐传递感情,弘扬正能量。第二季歌手韩磊、韦唯老歌新唱,《嫂子颂》结合R&B与和声,《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传递出一代人的感动与记忆。第三季歌手韩红带来有关地震情愫的《天亮了》、纪念周恩来总理《你是这样的人》等歌曲。第四季HAYA乐团,集民族与现代唱腔于一身,成功传播出游牧儿女草原天籁般的细腻与豪放。配合现场先进的技术条件、超高质量的乐队演奏等,传统音乐、民族音乐被完美地呈现出来。编创人员能通过节目有效地引导受众,提升节目的价值,不仅对青年人的成长有利,对于电视文化的长期发展也是一剂良药。

三、打破时空界限,重塑真人秀叙事路径

不同于传统反复展示的艺术,电视艺术是一种线性传播流程。但真人秀节目往往打破时空概念,并凭借声画对位的衔接完成故事讲述,这就是电视画面的流动感。正是由于电视的这种流动性,所以在构成电视画面时并不要求每个画面都完整、匀称,而往往以局部表现整体,用不完整的画面表现完整的事物,给观众留下想象和再创造的余地。《我是歌手》第一季,节目保持了和惯常一样的线性叙事,按照歌手介绍、舞台搭建、彩排演唱、公布排名的顺序组织节目进程。但从第三季开始,节目有意地将原本排在后面的公布环节提至开场,甚至将部分排名直接公布。这种手法在淘汰场次的使用尤其奏效,倒叙的使用更能吸引观众的收看兴趣。用一个小悬念的公开换取一个更大悬念的期待,是不可多得的创新手法。还有重要的一点是,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节目频繁使用插叙形式讲述故事。在歌手登场演唱前插入纪录片形式的简介,配合歌手本人的幕后追溯,共同营造氛围,提升歌曲内涵,使音乐不光在听觉上悦耳,也拥有了几分震撼人心的厚重感。

四、结语

每到年底,《我是歌手》尘嚣重启,伴随着网络上对于参赛歌手的探讨与争论,节目拉开了又一季的序幕。四年制作节目的经验累积,这档歌唱类竞技真人秀通过电视这一传播媒介,凭借过人的戏剧设定、声音雕琢和画面表现,让电视媒体面对融合的革命浪潮,发挥出强势的传播特性,占领一席之地。同时,通过网络的二次传播,节目为用户匹配多种形式的内容推荐,更加有效地触发了用户的消费行为,由此打通内容&用户&广告与品牌之间的壁垒。由节目内容衍生出的话题不仅促进了观众及用户之间的广泛连接与互动,更让节目在裂变式的链接路径中实现了影响力的倍增。

以《我是歌手》为代表的传统媒体的触媒传播,使电视艺术从经营单一渠道到开始构建媒介融合生态圈,从而自我颠覆地建立起了全产业链的生态系统。这种营销传播手段,让电视在面对不断变化的现代观众审美心理上,找到了转型与变革的出口,也让电视在“互联网+”的风口上,尽管经历风云变幻,但依然继续传播生产、互动前行。电视人手中的底牌,是他们体制内多年来所磨练出的内容制作的手艺,无论是电视综艺,还是网络综艺,“内容为王”是永远不变的道理。

1.修海林.电视综艺节目的文化属性[J].粤海风,1998(06).

2.高鑫.电视艺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韩文静.视听盛宴下的文化缺失——谈“真人秀“节目的文化意义[J].现代视听,2013(10).

4.李杰.电视学导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

5.曾华:从独播到独特——芒果TV新媒体进化论[EB/ OL].[2015-06-10].http://media.people.com.cn/n/2015/0610/ c14677-2734179.html

6.蔡骐.媒介融合时代的电视媒体转型之路——以湖南广电的新媒体转型为例[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11).

7.罗屿.网络综艺大时代,老电视人如何搞定新网民?[J].新周刊,2016(11).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2014级本科生)

猜你喜欢

我是歌手真人秀电视节目
一场史无前例的乐队真人秀
韩磊《送别》与唐代送别诗的意境
周五广播电视
电视节目
调查
关于电视节目创新的几点思考
真人秀节目的本土化
“《我是歌手》之后,我的时间就属于我老公啦”
李玟《我是歌手》让我发现我有妈妈那种斗志
电视节目的移植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