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好莱坞科幻电影的风靡成因及对中国科幻电影的启示

2017-04-12王春晓苑竞玮

视听 2017年1期
关键词:科幻片科幻电影科幻

□王春晓 苑竞玮

论好莱坞科幻电影的风靡成因及对中国科幻电影的启示

□王春晓 苑竞玮

科幻类型电影始终是电影中重要的一支,它在票房上往往最具有号召力,其中美国好莱坞的科幻影片一枝独秀。本文将从技术性、艺术性、文化内涵、审美心理四个层面来解读科幻类型电影的魅力所在,同时为科幻片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些许借鉴。

科幻电影;技术性;艺术性;文化内涵;审美心理

吴岩教授曾说:“培养和加深人们对宇宙宏达深远的感觉,对人在宇宙的位置有更深刻的认识,对人类的终极目标有一种好奇和追求,这才是好的科幻小说能达到的目标。”改编韦尔斯的小说《最初的月球居民》并拍摄完成科幻影片《月球旅行记》,梅丽爱走出了科幻片历史上的第一步。从梅丽爱将小说中许多新奇与历险的情节搬上荧屏开始,我们发现有关于太空、银河等题材的科幻影片受到观众的喜爱。而这类影片通常是展示对未来世界的探索,对外部幻境的想象。而美国好莱坞凭借技术上的天然优势成为科幻类型电影的输出重镇,让人类的思绪能够在太空中自由漫步。但是光有漫天的幻想是不行的,科幻片的叙事基础要建立在科学知识和生活逻辑上,这样的科幻片才能带给人们思想上的启示与情感上的共鸣。

一、技术性

好莱坞科幻影片最大的卖座点在于高科技所营造出的视觉奇观,从1902年的《月球旅行记》到1977年的《星球大战》系列再到2014年的《星际穿越》,科幻片的发展都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勃兴。《星球大战》中惊险的太空战争场面,炫酷的飞船和机器人;《第五元素》中高耸的建筑,汽车在天空中自由穿梭;《星际穿越》中飞船的太空对接,令人费解的五维空间……这些技术上的审美建构,都展示着科幻影片的独特魅力。

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支撑,科幻电影就无法在内容上有所突破。“一方面科幻电影以新科技的发展为内容,通过夸张的手法向人们展示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另一方面,科幻电影借助发达的摄影、数码技术,将一个个目前所不能实现的科学奇观完美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可以说,科学技术借助科幻电影叙写出一个又一个科技神话。”②

卡梅隆导演的《泰坦尼克号》这部经典之作中的冰山、星空等都是由电脑生成的;创造了票房神话的《阿凡达》是凸出电影技术的巅峰之作,值得一提的虚拟拍摄技术让真人表演和虚拟人物完美结合。这些电影技术的运用使技术上升到了审美的高度。

二、艺术性

自卢米埃尔兄弟第一次将火车进站的场景用电影的形式表现出来,电影就呈现出了不同于其他静止的艺术形式的视觉观感。在电影画面上,科幻片的造型性和运动性之间的辩证美学体现得更加明显。科幻电影常常涉及外星人、机器人、星球大战等,所以对于人物的造型,对于色彩、光影的运用十分考究,如《阿凡达》中潘多拉星球上的参天巨树、漂浮的群山、会发光的动植物等,每个画面都像梦里的奇幻花园。

在叙事上,科幻电影常用神话相结合。如吕克贝松的《第五元素》,就是取自古希腊的神话。相传自然界有四大元素:风、火、水、土,它们各自有一块代表的神石。因为四大元素连同第五元素被带走,才引发了一系列的故事。与此同时,在叙事母题上,好莱坞的科幻电影也同样离不开生、死、爱这些母题。《第五元素》中的莉露,被创造出来作为第五元素拯救世界,当她濒临死亡时,男主人公科本的爱唤醒了莉露的力量,最终地球被拯救。《星际穿越》中的库珀,跌入了五维空间,最后靠着和女儿的心灵感应,用莫尔斯电码暗示墨菲,最后成功解开了方程式,人类终被拯救……好莱坞的电影,总是“英雄美女大团圆”,这些叙事中的母题,还有像“胜利必将战胜邪恶”等都在科幻电影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除了艺术性,一部好的科幻题材电影还会给人一些启发或是知识的增加。像《星际穿越》,“脑洞大开”“惊险刺激”“异彩纷呈”……这部电影得到了这些充满诱惑性的评论,这些感受来自于影片中“相对论”“太空”“黑洞”“虫洞”“引力与时间”这类离我们生活遥不可及、平时只出现在教科书或者纪录片上的内容。

“科幻电影作为艺术的技术品不是冷冰冰的、和人没有联系的存在,而是人的智慧、意志力量、情感的结晶,充满了人的因素,带有浓烈的人性色彩。它是人类发展的历史记录,是社会进步的物证。因为有了技术美,艺术美才有了更广泛的表现领域,也使艺术美更具实用性,更贴近生活。所以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追求美的形式。”③

三、文化内涵

电影往往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符号,好莱坞科幻电影中也深深镌刻着美国文化,是美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输出和渗透。纵观美国科幻电影,我们可以总结出,美国梦的精神是“英雄救世”“环境危机,寻求生存之路”等精神。

美国最受欢迎的“西部片”里,白人牛仔总是一个超级大英雄,他拿着枪杀掉代表愚钝、野蛮的黑人、印第安人,最后消失在广袤的西部大草原上。这是早期西部片中的牛仔形象,这其实就体现出美国人骨子中的“英雄救世”思想。而在科幻题材电影中,这点体现得更多。《黑衣人》这部影片中的两个特警代表着美国塑造给全世界的“维和警察”形象,英雄通过与邪恶势力的对抗最终取得胜利;《超人》系列中的超人,当看到他身穿红、蓝相间的紧身衣从空中飞过时,我们知道他回来拯救人类了;《星际穿越》中的库珀,明知要去太空探索会有诸多的未知与凶险,但仍然放弃了家庭而选择深入太空,为全人类寻找家园。

科幻题材的电影分支——灾难片中,对面对环境危机积极寻求生存之路有明显的展现。像《2012》《后天》等,都是表现了人类生存面临巨大的困境与危机,英雄人物带领人们实现自我救赎的主题。又如诺兰执导的《星际穿越》开端,沙尘暴与枯萎病在全球蔓延,人们不再像以前一样抬头仰望蔚蓝的天空,而是在末日的节奏里倒数着为数不多的日子。库珀便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开展了一系列的太空探索,最终和女儿一起完成了危机的解除。这些都体现了好莱坞电影中处处渗透着的美国精神,一种开拓进取、面对自然的恶劣不服输的精神,还有对于未知太空的探索精神,这些文化内涵都在科幻影片中得到了很好的传达。

“通过制造一个又一个科幻或荒诞的故事,好莱坞科幻电影成功地输出了美国至上的意识形态,展示了美国式自由、平等、自信乐观和个人英雄主义的价值观,成为推销美国形象和进行政治宣传的重要工具。好莱坞也创作了很多针砭时弊、发人深省的经典科幻影片,引发观众对人口过剩、环境污染、恐怖主义、核战争以及对人的主体性等问题的思考,表现了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具有积极的社会批判意义。”④

四、审美心理

人类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过程中,人们逐渐改变原有的耕作与生活方式,大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面对新技术的发展,人们表现出茫然、恐惧与无所适从。工业大机械的勃兴,使得很多手工业劳动者丧失了工作机会,他们愤懑的精神状态在电影中得到恰如其分的表现。最著名的有喜剧大师卓别林的《摩登时代》,卓别林因为在流水线上一直拧螺丝钉,最后上街把别人衣服上的扣子也当作螺丝钉来拧。这样的滑稽场景其实反映了人们的集体心理——对技术的恐惧和担忧。而在科幻题材电影中,也处处体现着人们这样的深层集体心理。像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步》,表现出了人们对于计算机控制自身的担忧,更深层地引发出对于整个时间和整个宇宙的惧怕。“《终结者》中有对核爆后人类末日的恐惧,有对机械的恐惧。这是一种科技与人性的矛盾体现——没有人性的科技就如同最初的终结者,冷酷、残忍、不可摧毁、令人恐惧。只有加入了人性的成分,科技才是可以接受和驾驭的,否则只是冰冷的机器。”⑤

在《星际穿越》中,库珀被放逐在黑暗的宇宙中,被遗弃在可怕的黑洞中,再一次提出令人敬畏的思考——科学和人类本原的关系。本原在这里更多表现为一种人性的伟大,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库珀做噩梦坠机时流下眼泪,离开家时流下眼泪,一边观看23年的视频一边痛哭流下眼泪,一边奋力敲打着空间化的时间书房的书架一边流下眼泪,让我们看到一位哭泣的父亲,而这几个片段远比贯穿影片的“引力-时间-空间”“重力场”等表象更要感人。

除了对于科技是把双刃剑的思考和展示,科幻电影中最重要的审美心理仍然是爱和正义在人们心中永恒的力量。一如《星际穿越》中,库珀和布兰德争论理性与感性、爱与信任的时候,都真真切切地让人感知到究竟是什么支撑着人类在进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终有一天会冲出现有距离的束缚,飞到更远的宇宙空间,而唯一的障碍是人类无法战胜的种种情感。或许我们可以简单做一个概括:爱是可以穿越时间和空间而存在的,用伟大的亲情去解释,一切就皆有可能了。

五、对中国科幻电影的启示

通过对好莱坞科幻类型电影的分析,我们想到中国科幻题材电影面对的困境,可以从中得到借鉴意义。与好莱坞科幻题材电影的数量相比,中国大陆加上港台的科幻电影数量非常少,主要原因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大的文化语境的影响,二是硬件上的局限。

从文化语境上来看,中国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难以取得科幻电影的繁荣。儒家文化中讲求“中庸”,这不是很利于科学的探索。在《论语》中,孔子就曾说稀奇古怪的东西不要想,谓之“怪力乱神”。试想在这样的文化氤氲下,怎么能将视野开阔到外太空,去探索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呢?

第二个方面就是硬件上,中国对于数字电影技术的掌握还不成熟。中国导演比较缺乏创作科幻题材剧本的功底,制约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另一个原因便是出于票房的考虑。因为绝大多数的导演拍摄影片,获取商业利润是其根本目的。由于科幻题材电影在观众的接受层面上难以获得票房上的保证,所以许多导演就不去触碰这个领域,这就导致了一个尴尬的恶性循环。加上好莱坞科幻电影制作精良,有一定的固定观众群,所以与其自己付出高成本制作科幻影片,还不如依靠进口。

那么,面对科幻类型电影在中国的生存困境,应该怎样才能突出重围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两个层面来改善。第一,整个社会大环境要重视科学和技术,不能凡事讲求商业和票房。中国不是不能拍摄出科幻片,只是与好莱坞的距离较远,有距离就应该去学习和完善,而不是只一味依靠进口而避开拍摄这个层面的影片。深化科幻影片的观念,让每一个电影从业人员知道这是需要去弥补和学习的领域,并尝试去付诸实践。尽管赶超好莱坞的路程很远,但是只要一直学习,中国电影市场有一天就会将科幻类型电影这块短板补齐。第二,广电部门应加强政策扶持,大力支持和倡导中国人自己创作拍摄科幻电影,激起导演和编剧的创作热情,让他们尝试去涉足科幻领域。只有在政策上加强调控和倾斜,才能慢慢改善科幻电影在中国的生存困境。

注释:

①吴岩.道德的尽头是科幻的开始[N].南方都市报, 2007-06-05.

②⑤韩福龙.科幻电影中的神话叙事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

③李倩,弓太生.科幻电影中的艺术美与技术美[J].电影评介,2009(14).

④李国聪.文化视域下的好莱坞科幻电影[J].青年记者,2014(2).

1.王萍.从“电影与现实”看科幻片的审美建构[J].电影文学,2013(19).

2.王强,马丽颖.浅论好莱坞科幻片的魅力[J].大舞台, 2011(10).

(王春晓:吉林大学文学院2014级广播电视专业硕士研究生;苑竞玮:吉林大学文学院2014级戏剧与影视学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科幻片科幻电影科幻
想拍科幻片?你加科学家微信了吗
PL-01:科幻飙车党
到达科幻里的未来
科幻电影:人类对未来的幻想与忧思
不就一部科幻电影吗,为何要等十九年?
《月球》与《源代码》浅析
美国科幻片厚重的历史积淀
全球本土化视野下国产科幻电影的发展
多个世界与自我——论西方科幻电影的两个叙述之维
如何挑选100本科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