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亚马逊Kindle阅读模式”浅谈未来高校图书馆物理空间再造

2017-04-12罗世华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图书馆上海200083

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云端终端物理

张 蕾 罗世华(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图书馆 上海 200083)

由“亚马逊Kindle阅读模式”浅谈未来高校图书馆物理空间再造

张 蕾 罗世华(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图书馆 上海 200083)

随着阅读模式的改变,读者获取信息的方式正在悄然发生改变。对于传统高校图书馆而言,为满足这一转变,物理空间再造已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本文以“亚马逊Kindle阅读模式”为突破口,探讨未来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的诸多可能与发展趋势。

图书馆空间再造 阅读模式

随着科技水平的日新月异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读者获取信息的方式正悄然发生着改变,可以说在不久的将来数字阅读将是大势所趋。读者需求的变化势必导致图书馆建设理念、物理形态方面的改变。因此对传统的高校图书馆而言,物理空间的再造已经成为一个势在必行、亟待完善的项目课题了。本文拟以“亚马逊Kindle阅读模式”为突破口,探讨未来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的诸多可能与发展趋势。

1 来自“亚马逊Kindle阅读模式”的启示

亚马逊Kindle是由亚马逊设计和销售的电子书阅读器,通过它,用户可以利用网络随时随地阅读到自亚马逊网上书店发布下载的电子图书、报纸、期刊、博客以及其他电子媒体等云端资源。它作为一种商业运作模式,不但以贩卖电子书阅读器盈利,更为大量的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等云端资源提供了销售渠道,是“云端发布,终端接收”这种新型阅读模式的典型代表。

由于大多数电子图书的售价远低于纸质图书,且移动端形式多样,具有占用物理空间少、便于携带、易于检索、出版、上架周期短、更新速度快、可个性化定制阅读内容等优势,能够满足不同读者在不同时期的需求。而其内置的电子字典等功能更可以实现多语种的即时翻译,图书内容、用户笔记均能自动备份到云端,便于用户存储、分享,这些阅读之中的即时信息交换技术是传统纸质图书所无法比拟的。

另外,在读者浏览、购买、阅读图书的同时,Kindle还会定期通过浏览器、手机微信、微博等服务端向读者发布图书目录、折扣书籍清单、免费图书信息以及各类书品广告等,甚至能够利用大数据统计技术,订制当前用户最有可能感兴趣的书目清单进行推送,以达到扩大影响、获得盈利的目的。

在网络化的今天,Kindle提供的这种“云端”与“终端”双赢、互动的阅读模式正向我们显示着其顽强的生命力与巨大的发展可能:未来人们的阅读习惯将有很大概率会趋向于这种新型“云端发布、终端接收”的模式。如何运用互联网思维改造空间、升级服务,实现高校图书馆的双向转型正是我们当下面临的最严峻的课题之一。

2 传统高校图书馆物理空间布局的现状

随着阅读模式、阅读观念的逐渐改变,传统高校图书馆在空间布局与资源整合方面的弊处逐渐显露端倪:一方面它有着自身的文化特质,需要突出“书与人”的文化个性,不能单纯废弃纸质馆藏,将“图书馆空间再造”误解为向“休闲、娱乐空间”转型;另一方面,它却又要力求实现文化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希望将自身定位为多元化、多样性的文化中心,以实现信息时代的成功转型。这种矛盾势必导致高校图书馆将要打破原先的服务模式,从传统思维走向变革创新之路。[1]

就现阶段而言,高校图书馆物理馆藏的重要性虽在逐年下降,但是图书馆肩负着提供“学习、交流空间”等功能,仍是师生读者课余时间的热门去处。期末考试及考研期间,人满为患的现象屡见不鲜。针对这一需求,国内各高校的图书馆为适应新型阅读模式的冲击,陆续展开了一系列变革,相关空间再造方面的探索正是其中之一:“研讨室”、“会议室”、“多功能空间”、“智慧空间”、“第三空间”、“信息共享空间”、“创意空间(makerspace)”等新型互动空间陆续顶着各色名称在各大高校图书馆里占居一隅,隐隐有着与传统的纸质图书书库、专题阅览室、电子阅览室等分庭抗礼的势头,但这些空间普遍存在着使用率参差不齐,区域、功能划分模糊等问题。许多新颖的规划理念往往无法满足读者实际的使用需求。

除此之外,博物馆、美术馆、专题展示、交流讲座、甚至音乐会等各种文化功能也相继被整合至高校图书馆空间。多元化、多样化的文化学习、对话中心正成为高校图书馆未来发展的愿景之一。但这些功能的出现,却进一步模糊了读者对图书馆的传统定义,而其带来的峰值人流、动静波动,由于缺乏合理规划,往往容易成为其他读者投诉的缘由。

另外,传统的高校图书馆还存在着“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割裂等问题,网上图书馆的各项功能大抵只有在局部的某些区域,如电子阅览室、MOOC教室等场所方能发挥功用,更多的云端资源、数字资源由于无法实现“图书馆端”与“读者端”更多的互动、交通,故而大量存在利用率不足等问题,这也是各大高校图书馆所不得不面对的难题之一。

3 浅谈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的趋势

3.1 满足“终端”接收的需求

虽然传统高校图书馆在空间设计、馆舍功能划分等方面可能有所滞后,但从根本上来说,开放性、实用性、“以人为本”、“以读者为本”的服务理念应当是与时俱进的。因此高校图书馆的服务主体必会发生由“书”向“人”的转变,“围绕着藏书、藏书数量和收藏方式、相关书刊的借阅服务展开”的服务方式将逐渐转变为“以满足用户的信息和知识需求作为图书馆的核心服务功能”[2]。书库、报纸期刊阅览室、工具书阅览室、编目加工部、流通借阅处诸如这些诞生于传统纸质图书管理流程的划分概念随着“云端发布、终端接收”这种新兴阅读模式的兴起,未来很有可能将被逐步替换,取而代之的应是那些能够体现作为信息接收“终端”的读者的需求的划分概念,如休憩区、自习区、研讨区、咨询服务处等。

在空间划分方面,新型阅读模式突破了物理空间的限制致使图书馆可以充分考虑到“读者端”的实际需求,并以之为基础点进行空间再造。例如,按照是否允许读者朗读、研讨、闲聊、接打电话为划分标准设立安静区、朗读区、讨论区、过渡区等;按照是否允许饮食划分为标准设立饮食区与禁食区;按照是否需要图书馆提供纸质图书、网络、计算机、多媒体设备、画架、3D打印系统、实验道具等一系列的功能服务划分为自助服务区、各类服务区;按照读者的类型和使用需求进行划分,如论文写作区、迎考复习区、课余作业区、休闲阅览区、深入研习区、互助交流区等。另外,普通读者的行径路与工作人员、大规模参会人流、视听室使用人流、物品运输行径路线的划分,以及各功能区服务读者的频繁程度等也可作为空间再造的区域划分依据之一。不同区域可根据读者的不同需求、图书馆的实际情况,设置不同的开放时间,以提高整体馆舍的使用效能。

在空间占比方面,应该适时、定期地进行使用率评估调研,按“读者端”的实际需求进行调整或局部微调。例如,如美国东北大学图书馆在空间再造之前曾设置科学、专业的评估体系对图书馆基础设施、用户意见等进行全方位的数据采集、数据分析,以之作为空间再造的参考依据[3]。另外,也可翻阅一些情况相近的高校图书馆空间使用评估研究方面的文献进行规划、部署,如隆茜、黄燕所著的《高校图书馆空间使用评估研究》一文[4],按读者的实际使用情况对物理空间进行重新规划——提高读者普遍使用率较高的区域的整体占比,如窗阅览室座位数、高楼层阅览室大桌数、个人研究室、自习室的面积;降低使用率较低的区域的整体占比,如影视欣赏室、研讨室、一楼阅览室以及不靠窗、私密性较差的座位数等。未来高校图书馆的空间划分在突破了纸质图书管理流程的限制后,应是灵活、可变,具有开放性、自主性,随时能够按照读者的需求进行局部调整、局部再分割。

3.2 提高“云端”的发布效用

在“云端发布、终端接收”的新型阅读理念中,图书馆不在是一个单纯的空间概念。它是信息的存储空间、中转空间,更是“云端”的发布者,担负着发布信息、引导读者的重任。因此高校图书馆的空间规划除了要最大限度满足“终端”的需求之外,也应该考虑到需秉持、着重于“云端发布”这个理念进行改造。

因此,未来高校图书馆在着重于利用网络手段、通讯手段向“读者端”推送新书快报、好书书单、电子资源、学术导航等传统馆藏信息、在线信息的同时,还应该主动拓展各项服务的深度和广度,积极扮演文化交流、文化引导者的角色,开辟馆舍空间用于开展各类讲座、读书阅览会、新书签售会、各类主题展览、出版展览乃至文艺演出、汇报论坛、知识竞赛等,在开放、平等、共享、协作、互容的理念下,真正实现网络资源与文化资源的双向发布与互动推广。

另外,在数字化、智能化成为高校图书馆发展趋势的今天,图书馆的“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之间的屏障将遭到打破。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的叠加将不仅仅表现在自助借还,研讨室、小型会议室以及读者座位的网上预约,图书馆人流信息的获取,云打印、云传输等技术的实现以及虚拟现实等功能性技术方面的突破上,还应体现在图书馆在物理空间中发布信息、共享信息,个体在物理空间中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多重渠道上的革新。

3.3 整合“云端”的共享资源

由于云端的优势在于庞大的资源整合与资源共享,因此随着新型阅读模式的兴起,未来高校图书馆的“虚拟空间”之间也必将会逐渐转向共通、共享,云端的丰富资源将不会再局限于一馆、一地。如何整合、共享、利用好“云端”的资源,未来将成为高校图书馆工作的重中之重。图书馆物理空间再造也应体现出这方面的前瞻性,例如设置馆际交流、互借的便利通道、网络通道,使得读者不出本馆便可共享到国内外各大图书馆的纸质资源、电子资源、网络学术资源等;又如在馆内开辟空间设置各类远程访问、连接、发布的终端设备,如远程视频会议室、研讨室,视频教室,甚至网上博物馆、网上艺术馆、网上音乐会等。一方面,高校图书馆可以依托各种远程技术的发展拓宽、充实“云端”的资源与内容,另一方面,也需要学科馆员、专业人员对“云端”资源进行筛选、整合、择优推送,以便能够提高各类资源的利用效率与利用效能。

除此之外,图书馆还可以充分挖掘“读者端”的潜能,在整合“云端”资源向“终端”发布的同时,也应及时在“云端”资源库的平台上架设起“读者端”与“读者端”互相之间沟通的桥梁与纽带,将发布信息、接收信息的过程由“云端”到“终端”逐步过渡发展至“云端”、“终端”到“终端”的格局,为广大师生读者之间的互动交流创造条件、提供便利。

4 总结

“亚马逊Kindle”的成功不仅仅是作为一款商业产品的成功,它还代表着信息时代新型阅读模式的兴起。这种全新的“云端发布,终端接收”的阅读模式正悄然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它的出现对于传统高校图书馆而言,无疑是一种冲击、一种挑战、一种对现有模式的质疑,但它同时却也为转型时期高校图书馆物理空间的再造提供了诸多的可能与反思,引领起一个全新的发展方向。

处于这一挑战与机遇并存的转折时期,秉持着“更好地服务读者”这一理念,高校图书馆物理空间再造方面的探索想必还将继续深化、不断拓展,以期能够走出一条在充分满足读者需求的同时,又能彰显自身文化特质的创新之路。

[1] 周久凤.图书馆空间的多维表征及再造策略[J].图书馆.2016(6):75-79.

[2] 肖珑.后数图时代的图书馆空间功能及其布局设计[J].图书情报工作.2013(20):5-10.

[3] 董国华.美国东北大学图书馆空间再造评估体系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4(23):93-97.

[4] 隆茜,黄燕.高校图书馆空间使用评估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6(3):78-84.

张 蕾 馆员,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图书馆。

罗世华 馆长助理,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图书馆。

猜你喜欢

云端终端物理
只因是物理
X美术馆首届三年展:“终端〉_How Do We Begin?”
云端之城
处处留心皆物理
通信控制服务器(CCS)维护终端的设计与实现
三脚插头上的物理知识
行走在云端
云端创意
多功能北斗船载终端的开发应用
我不是教物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