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专门史编纂中的史论
——基于《安徽围棋史话》编纂实践
2017-04-12刘良政
刘良政
地方专门史编纂中的史论
——基于《安徽围棋史话》编纂实践
刘良政
地方专门史是对某一地域范围内某一专业对象进行整理研究、编纂而成的史书。史论是关于客观历史如史事、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评论。史论是历代史学家编纂史书的重要书写体例,也是地方专门史编纂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本文认为,地方专门史编纂中史论的基本要求一是因事发论,笔势纵放;二是褒贬是非,纪别异同;三是事重尤应标著。本文以《安徽围棋史话》的编纂实践,对三种基本要求进行论述。
地方专门史;编纂;史论;围棋
专门史是研究某一特定问题、现象、学科在历史上的发展状况,是对一门学科的历史演变发展过程进行研究,也可以说是专业史,即以某一专业为记述对象编纂而成的史书。而地方专门史则是对某一地域范围内某一专业对象进行整理研究、编纂而成的史书。随着历史学科深入发展研究,地方专门史正日益成为史学研究、史书编纂的新领域和新方向。在国家大力倡导传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各地围绕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兴起了编纂地方通史、专门史的一股热潮。有鉴于此,研究地方专门史编纂理论与实践,对编纂特色鲜明、质量上乘、持论公允的地方专门史尤为迫切。
一、关于史论
史论是关于客观历史如史事、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评论。史论是历代史学家编纂史书的重要书写体例,也是地方专门史编纂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范晔在《后汉书·狱中与诸甥侄书》中说:“又欲因事就卷内发论,以正一代得失,意复未果。”因事发论,这是史论的内容之一。萧统编纂的《文选》中就专门设有“史论”,选有班固的《公孙弘传赞》,范晔的《逸民传论》《宦者传论》等九篇,其中范晔的史论文达四篇。可见这是文学家萧统对史学家范晔所著史论的推崇。当然,萧统所选这类选文的标准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也就是说这类作品既有文学辞章特色,又有深刻思想内涵。之所以在此处提及萧统《文选》中的史论,是因为其基本确立了史论的这一史家书写历史的又一体例。
史学家章学诚说:“史论须读《四史》论赞,晋宋以后,姑缓待之,史家论赞本于《诗》教,……若马、班诸人论赞,虽为《春秋》之学,然本左氏假设君子推论之遗,其言似近实远,似正实反,情激而语转平,意严而说更缓,尺幅无多,而抑扬咏叹,往复流连,使人寻味形中,会心言外,温柔敦厚,《诗》教为深。”这是对史论流变的梳理与辨析。章氏认为,史论源头在于《诗经》,到班固、马融又有新的发展,但都受到《诗经》的影响。
综括史学家史论观点,我们概括出地方专门史史论撰写的几个要点。一是因事发论,笔势纵放。二是褒贬是非,纪别异同。三是事重尤应标著。结合编纂《安徽围棋史话》实践,作进一步申述,求正于方家。
二、因事发论笔势纵放
因事发论,是针对地方专门史中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进行析论。笔势纵放,是在因事发论中从历史脉络的纵向层面与历史时期横向层面铺开论述。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是地方专门史的重要书写内容。从史论的角度看,深入剖析,阐明原因,评论得失,指明意义,是基本的书写范式。
明清徽州围棋以其名家国手辈出,棋谱编印发达,围棋交流活动频繁,棋技高超,棋风独特,围棋人口众多等发展情况,成为安徽,乃至中国围棋史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徽州围棋因地成派。从中国围棋史的书写看,明清徽州围棋,只对名家国手、重要棋谱作了介绍。显然,这不能反映徽派围棋发展的基本状况和博大精深的徽州围棋文化。在地方专门史的书写中,就可以对这一历史现象,作深入的剖析。
阐明明清徽州围棋兴盛发展的原因。明清徽州围棋是在中国围棋发展高峰期下,一支重要的地域流派,称之为徽派围棋。其发展自有受明清两朝帝王喜好的影响,也与文人士大夫的休闲生活追求有关,当然也与明清围棋发展中心向基层普及有关。这类因素的探讨,可以放到明清任何一个地域流派围棋的兴起原因分析中。而明清徽州围棋的兴盛,其重要原因还要回归到明清徽州经济社会发展中去探求。明清徽州社会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徽商,也就是徽州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徽州围棋兴盛有无关系,这才是徽派围棋兴盛原因的要旨所在。明清徽商在围棋发展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喜好围棋、开展对弈、组织围棋活动、支持围棋国手、编印出版围棋棋谱等。徽州文人士大夫在围棋发展过程中,将围棋作为其嗜好,吟咏围棋,创作诗文,组织开展围棋交流活动等。徽州自身出版业的发达,为棋谱的编印出版提供了基本条件。所以这些原因的探讨,对明清徽州围棋之所以兴盛,作了较为可观的解释。
评论明清徽州围棋发展得失。明清徽派围棋在发展过程中,离不开徽商、徽州文人士大夫、徽州官员。随着徽商的式微,徽派围棋也就逐渐凋落。也就是说徽州围棋发展失去了动力源泉。当然徽派围棋发展过程中的特色非常鲜明,最为重要的是徽州围棋普及度高、围棋传播文化发达、围棋交流活动频繁、弈家国手不断涌现。
指明明清徽州围棋的历史意义。明清徽州围棋就像徽商一样,长于内,成于外。是中国地域围棋发展的范本。其历史意义,于中国围棋史而言,是一支重要的地域流派,形成了发展特色与棋艺风格;于中国围棋文化而言,很好的注解了中国文人士大夫琴棋书画爱好中棋艺雅好,是文人士大夫文化休闲生活的重要内容,形成棋、酒、诗文、品茗等为一体的文化生活风尚;于中国围棋文化传播而言,实现了从搭建交流对弈平台,到组织开展对弈活动,再到出版对弈棋谱的一条龙围棋棋艺与围棋文化传播渠道。
三、褒贬是非纪别异同
地方专门史中的人物,是非评判,以客观公允为上。孔雀有毒,不废文章。民国总理段祺瑞与其子段宏业均喜好围棋。陈毅曾评价段祺瑞说,(段祺瑞)对中国围棋总算干了件好事。民初以来,随着国运衰,围棋亦衰。然而段祺瑞以其对围棋的嗜好,招纳围棋门客,组织开展围棋对外交流,使得中国传统围棋文化得到一定的发展。所以有评论道,段祺瑞是中国近代围棋的大后台。然而段祺瑞棋风与棋品不高,多为他人病诟。因此,书写安徽围棋史话中,笔触要深入叙论段祺瑞发展围棋之功,顺便提及其棋品不佳。
同样在关于清代徽州围棋大国手程兰如的历史资料中,有关其成名之战,有不同记载。程兰如在清代弈坛地位的确立,关键在于两场对弈。一是与当时棋坛宿耆徐星友的十局对弈;一是与范西屏等17人争天下大国手称号。史上关于程兰如的这两场关键之战,记载中略有不同。首先是程兰如与徐星友的十局较量。有评说是徐星友当时轻视年轻棋手,遂致速败;又有记载说是当时众多国手阴助程兰如,遂致屡胜。晚清王存善《寄青霞馆弈选》中有载程兰如与徐星友对局,并附有《鸿雪轩谱》原评。其中有局的确是程兰如大胜徐星友。
其次是程兰如在某官官邸处,与当时棋界17名高手争夺天下大国手称号。在连克16人之后,与之较弈的是时值青年,后来被推许为清代围棋界双子星座之一的范西屏。对局的结果是程兰如胜。但是史上有这样两种记载:一是其同乡人鲍鼎,也是晚清棋谱编印大家,根据同乡胡敬夫所言,说是该局经过两天对弈,尚未出结果。此时程兰如通盘筹划点目,总输半子。适值范西屏酒后,官子误一道,反负半子。而《清朝野史大观·弈史》则记载,因程兰如即将负半子,乃使人与范西屏约定输半子,范西屏遂让之。
围棋界历来有扬己抑人之说。程兰如这两场关键对局,胜负关系已经超越了对弈本身,至少说明了他高超的棋技。清人龚炜《巢林笔谈》说,范西屏、施襄夏在一段时间里,与程兰如相鼎足;邓元鏸所辑《梁程十四局》中兰如胜十局。这些都表明了程兰如在清代中期弈坛的弈技水平与地位。
四、事重尤应标著
事重尤应标著,是对重要的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要有精要性的概括,形成合乎实际的论断。如在编纂《安徽围棋史话》过程中,我们就对有关人物作了论断。“近代围棋大后台——段祺瑞”“桐城大将——刘棣怀”“一代大师——过惕生”“中国女子职业围棋第一人——魏昕”“当代围棋大家——王汝南”“清代徽州围棋大国手——程兰如”“南刘北过”“明代文人习弈的集大成者——汪廷讷”“清代棋谱编印大家——鲍鼎”“清代六安围棋兄弟——徐致觉、徐致章”“清代徽州棋谱刻印大家——汪秩”“琴棋诗书四位一体的徽人——江嗣钰”等等。
在对一些重要历史事件中,也采用了精要评论,指出其地位。晚清民初合肥棋手李子干认识到中国围棋古法以及座子制的弊端,并认为这是中国围棋落后的原因。李子干不仅是围棋古法的反对者,同时也是创新实践者。李子干编印的棋谱《手谈随录》中,共刊登清末棋手对局130余谱,其中就有陈子俊与丁礼(理)民废除“座子”分先两局。在全书中,这两局所占比重虽小,但已说明此时“座子”的权威已被动摇。这两局棋有可能是现存我国棋手最早废除“座子”的实战谱。这是中国围棋史上一次重大的改革,它始于清末,完成于民国初期。这是中国围棋规则的历史性变革,需要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作精要评论,以彰其历史地位。
李子干关于中国围棋史的发展、围棋功能等均有独到见解。在《手谈随录》序言中,既有对围棋发展的认识,也有对有清一代围棋发展兴衰状况的分析,还有对围棋功能的阐释等等。
关于围棋发展史,李子干认为围棋源头源远流长。弈秋是围棋史上的重要人物,围棋在唐朝以前,并不兴盛,到了唐朝开始兴盛,鼎盛期为宋明时期。这个判断基本符合围棋发展客观史实。关于清代围棋发展史,李子干对清代前中期弈家荟萃、弈技高超,称赏有加。但是对晚清以来的围棋衰落现象,深感痛惜。并分析了衰落的原因:一是由于社会战争、动乱,生民生计日艰,无心围棋;二是由于弈学深奥,人们智力有限,导致弈学渐衰;三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联系更加紧密,社会交往更加注重实用性,或者说实用性的社会理念,对围棋的发展不利。
关于围棋的功能和作用,李子干认为,首先在于休闲放松心情,其次在于涵养心性,再次在于弈学与算学、兵学、哲学等相关科学相通。足见围棋的功能广,作用大。
在这段序文的结尾处,李子干以日本学习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同时,不忘对传统技艺的继承与发扬,来告诫国人要对传统技艺进行弘扬。这样的告诫发人深省。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在《手谈随录》中,李子干还述说了在巳酉夏,庐州好弈者结为庐郡弈社,成立了近似于今天的围棋社团。关于庐郡弈社的成立的情况,李子干有细致记录:
巳酉夏,庐郡同人约设弈社,戏为作开社邀宾小启,附录于后。
窃闻橘中之乐,不减商山。淝水之功,成于别墅。此纵横阖辟,深有合乎兵机,动静方圆,信可通于治国也。况复石幢花影,最足留宾,清簟疏簾,恰宜消夏。岂止从容布算,便足忘忧,胜负无伤,且图适性已哉。仆等素好手谈,窃希坐隐,非以帝子为师,遂敢置寸阴不惜,亦曰长安似弈,藉此争一道之先,果小数之可精,犹贤乎其已。玩古人之成局,愿学而未能。爰集同人,共开弈社,假座刘祠,命名集思,风景既佳,神情益畅,烹泉煮茗,聊分买醉之赀,置局安床,且作烂柯之会。公等或素精十诀,久标飞将之名,或长持一先,不愧国工之望。敢邀鹤驾,暂降蜗庐。两敌相当,一枰足乐,龙牙入握,则机智横生,蛇势萦山,则神奇莫测。雌雄立决,何妨纸上谈兵,黑白既分,且顾局中急劫,值狭巷短兵之际,聊以观卿,当登坛拔帜之辰,安知非仆共消永昼,喜乐道之可通,顿却炎威,觉南风之不竞,仆等望麈遥拜,拭目旁观,窥文豹于管中,一斑可见。屏康猧于簾外,当局无迷,怀铅抱椠,快铭挞伐之勲,磨盾濡毫,待纪鹰扬之绩,繁星列度,八阵成图,开奁而花影当窗,拂榻而松阴满径,倘值高明之不弃,强携鞭弭以周旋,将渐磨观感之有资。庶得手应心之可冀,勉附于贤者之林,或不为大雅之所笑也,谨启。
这段开社启文,首先是对围棋价值的认识,认为围棋可以喻兵,可以通于治国。围棋的功能是消闲适性娱乐。然后是邀请弈界人士前来庐郡弈社下棋。近似于今天的邀请函。此外,文中还透露了庐郡弈社的地点及周边环境。庐郡弈社是在合肥刘家祠堂内,取别名为集思。弈社周边环境优美,是对局的合适场所。
该谱继承了中国围棋古谱编纂的基本套路,即每谱中包含弈手、胜负、着数和棋评。从李子干的棋评看,多为评述行棋得失、纠错与指正;对棋手的行棋风格、技术特征少有评价,明显缺少明清围棋界大家棋评的斐然文采。
《手谈随录》记载了晚清民初围棋棋手的对局情况,特别是记载了合肥棋社成立后,一批弈家在此对弈交流,合肥成为该时期围棋重镇,表明了合肥围棋的兴盛。这说明了地域围棋的兴起离不开官宦的带动(李子干为合肥李鸿章宗族、蒯礼卿为合肥知名巨室),也离不开围棋组织的建立。
史论中“因事发论,笔势纵放”“褒贬是非,纪别异同”“事重尤应标著”的基本要求,对编撰出客观公允、特色鲜明、质量上乘的地方专门史有重要意义,对阐明地方文化,传播地域文化,形成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也有很积极的作用。
刘善承:《中国围棋史》,成都时代出版社2007年。
黄俊:《弈人传》,岳麓书社1985年。
汪廷讷:《坐隐先生全集》,四库存目丛书,齐鲁出版社1997年。
汪廷讷:《坐隐先生精订捷径棋谱》,文物出版社2016年。
程兰如:《晚香亭弈谱》,中国历代围棋棋谱第十九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
鲍鼎:《国弈》,中国历代围棋棋谱第十七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
邓元鏸:《梁程十四局》,弈潜斋刊本,光绪七年。
李子干:《手谈随录》,晚清石印本。
徐致觉:《遁史诗集》,民国安徽通志馆抄本。
赵之云:《近代围棋大后台段祺瑞》,《围棋春秋》,上海书店1994年。
苏杰:《围棋元老过惕生》,《歙县文史资料》(第三辑),1989年。
G 891.3
刘良政,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安徽合肥 230051)
陈 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