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善恒文脉 铸造至善品牌
2017-04-12广州市海珠区石溪劬劳小学梁伟雄
文/ 广州市海珠区石溪劬劳小学 梁伟雄
传承善恒文脉 铸造至善品牌
文/ 广州市海珠区石溪劬劳小学 梁伟雄
广州市海珠区石溪劬劳小学是由香港恒生银行永久名誉董事长何善衡先生为纪念慈母刘太夫人养育之恩于1937年捐资创立的,1966年转为公立学校。学校校园环境幽美,风景宜人,花香四溢,书香满园,处处彰显浓郁的文化气息和厚重的育人氛围。劬劳小学在善文化的浸润中走过八十载风雨之路依然存续,全校师生始终坚持着何善衡先生传承的感恩奉献、知善行善的优良传统与美德,因此 “至善文化”是推动和促进学校发展的重要基石。
一、办学特色追根溯源
何善衡先生捐资10万两白银创建劬劳小学以报母恩,而学校校名 “劬劳”一词源于 《诗经·小雅·蓼莪》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意为劳苦、苦累,专指父母养育子女的辛劳。正所谓百善孝为先,而兴学之举亦是大善之举,因此何善衡先生的善举为 “至善文化”奠定了历史的根源。
劬劳小学的历史渊源为至善文化的形成提供了精神支柱,而相得益彰的校园景观则为至善文化的巩固锦上添花,功德碑、励志坊、悟心亭、慈惠堂、修德楼、明德楼与百年古树相辉映,将 “至善教育”主题特色烘托得淋漓尽致。
至善教育是劬劳小学基于善文化中承载的教育元素提炼出来的价值观,也是劬劳小学独特的文化物像,是学校根据自身办学历史的积淀及发展的需要而概括提炼出来的教育主题。
二、 “至善文化”深度解析
善具有美好、善良、友好等意,有深刻的伦理学、哲学和社会学内涵。善既是道德修养,也是行为追求。 《吾思/圣神贤》诗曰:深思熟思,必有奇思。信师行师,自可名师。圣学博学,方成绝学。知善致善,是为上善。性勿恶,形勿舍。省勿止,神勿折。善是传统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育人的主要内容。至有 “最”的意思,表达了一种动态的过程。至善, “最崇高的善”。出于西汉·戴圣 《礼记·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至善是一种终极的追求,亦是点滴积累而成的每日之进步。至善是生命追求的高度、宽度、厚度,是人生追求的最美好、最完善的品质境界。
把至善文化概括为 “学识至善、人格至善、道德至善、思想至善”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学识至善指师生学术上的知识修养及对事物的准确判断能力,通过善于学习,善于实践,刻苦钻研,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而不断完善。人格至善是要保持个体心灵宁静的超然境界。道德至善使个体具有道德自觉性,要求人完全遵从良知的要求和指引,把至善作为矢志不渝的道德追求。思想至善是要有生存目标,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这是至善的最高境界。
三、文化资源取精用弘
至善教育的精髓在于 “至”,在于教育过程的精彩。劬劳小学从善文化主流价值观中找寻特色办学的文化基因,把理论与实践、学校的当下发展与学生的未来幸福结合起来,建设打造具有 “美善”的环境, “善政”的干部队伍, “博学、敬业、善导”的教师群体,“尚善”德育、 “汇善”课程、“真善”课堂、 “至善至恒”的学子, “和善、智慧”的家长,走有善文化特色的教育发展之路,实现美好的发展愿景。
(一)凝聚 “至善教育”内涵,建设办学理念体系
在践行至善教育的过程中,让师生通过寻善、知善、守善、习善、恒善的亲身体验,拥有幸福、充实的精神生活,彰显生命的活力。寻善源是一个溯源探究的过程。善之根在于心,由心而发、本于初衷。教师培养和引导学生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寻找善念,让学生在诵读品悟品德课程、经典诗文等过程中,发现善源,激发善念。教师在教育中将善传递给学生,让他们在文化学习、亲身实践中树立善念,拥有善心,并从中取寻善源。
知善方能行善。学校是生命成长的地方,应该充满阳光的温暖和情感的润泽,让生活其中的每一个生命都能感受到成长的快乐,让每一个师生都知道善是浸润生命的雨露,是温暖他人的阳光,是人生舞台上最动人的旋律,是对生命的感恩,是一种至善至美的心灵境界。
守善即师生恪守善道,坚守善的本性。 “人之初,性本善”,善是人所固有的天性。师生把善念铭记于心,时刻保持心灵的纯净,彰显高尚的人格。守善既是对美德的传承,更是对自我的完善。
习善指躬行善的举止。习善是至善教育的落脚点,日习一善,每天进步一点点。教育学生将善化为行动,并分解到每一天的言和行,渗透在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 《三国志·蜀志传》: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学生要从当下做起,从细微之处做起,学会关心身边的人和事。通过日习一善的实践,把自我修养的提升,自我完善的实现融入生活的点滴中。体验习善的快乐,实现人格的优化与升华。教师应率先垂范,以身作则,通过习善的教育实践,把自我修养的提升,自我完善的实现融入生活的点滴中,以自己的善行来感动和影响学生。习善的实际行动渗透在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善在家庭,学校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活动,使学生懂得孝顺父母,感恩父母。善在学校,学校以习善为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做到择善人而交,择善书而读,择善言而听,择善行而从。学校将善念渗透于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设计具有引导、感召、激励性的活动内容,营造浓厚的行善氛围。善在社会,社会是学生践行善德的广阔天地,是检验培养学生习善的具体环境。学校经常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至善教育网络,达到全社会参与,全方位育人的目的,形成人人习善的社会道德新风尚。
恒善即师生要有恒心、恒力,以持之以恒的精神坚持守善、习善,将中华民族的善文化弘扬传播,并发扬光大。
(二)营造至善校园氛围,铸造和谐育人港湾
劬劳小学的环境建设,与学校文物功德碑、励志坊、悟心亭、慈惠堂相融合,充分体现 “至善教育”主题特色。在至善教育的引领下,我们精心布局校园景观,把善文化血脉呈现在校园的不同角落,让劬劳精神和学校文化时刻警醒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劬小人。学校外大门左侧,金黄的琉璃瓦下,珠红窗花格装饰的宣传栏内 “培养至善学子,铸造海珠品牌学校”几行大字表达了学校的办学愿景;走进校门,正对着的是 “希望之星”雕塑;校门左侧的学校理念墙赫然入目;功德碑、励志坊、悟心亭、慈惠堂这些海珠区不可移动文物构成了学校的中轴线;东轴线北面是明德楼,南面是修德楼,中间是善恒广场;慈惠堂里面是学校的“翰墨堂”,是学生看书、练习书法的好地方,室内展示的学生们书法绘画的佳作,充满人文和书香气息;修德楼通往恒强广场的过道是善学廊,也是学生课间休息和看书的地方;修德楼南面是恒强广场,东面是恒毅广场,都是学生运动的场所;校园内,绿树成荫,孩子们琅琅的书声、欢笑声相应和,勾勒出一幅恬静诗意的画面。校园步步景观,处处文化,历史与现实交融,人文与自然合一, “善文化”特有的气韵涤荡着师生的心灵。
(三)完善特色课程体系,实现全面德育目标
以教育部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广东省教育厅 《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为依据,我校 “至善课程”由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三部分组成。为充分体现三类课程在教育功能与目标上的融合性,我们将 “至善”课程分 “博识” “技艺” “修德”三大课程板块,代表知识学习、技能践行、人文素养三个层面的课程内容,将基础性课程与拓展性课程分解、融入三大课程板块中,每个板块再分成两个课程领域。
拓展性课程包括知识拓展类、体艺特长类、实践活动类三类课程。但这三类课程有交叉重合之处,我们依据学校课程理念与目标将这三类课程分解到博识、技艺、修德三个课程板块中,注重跨学科的统整,分为限定必修、自主选修两类性质,大多以 “项目制、主题模块”的形式实施教学,突出拓展课程的兴趣性、活动性、层次性、选择性,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四)开展精彩个性活动,成就非凡学校品牌
我校围绕 “至善教育”办学特色,立足 “从善至善、成人成才”的办学理念,精心打造感恩活动课、至善节日课程、社团活动、悦读、书法、足球个性化的特色项目。围绕着 “善心、善学、善行、恒毅、恒强”增强德育的实效性,以促进学生道德素养与人文修养的提高。
在 “从善至善、成人成才”的办学理念引领下,我校全体师生群策群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校先后被评为区 “海珠教师幸福团队” “先进单位”、省标准化学校、市安全文明校园等,办学效益不断提升。
责任编辑 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