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生新闻:价值坚持与升级路向

2017-04-12韩文惠

视听 2017年8期
关键词:贴近性民生栏目

□ 韩文惠

民生新闻:价值坚持与升级路向

□ 韩文惠

前几年,国内接连出现质疑民生新闻的声音,集中在批判民生新闻的“琐碎化”“低俗”“鸡毛蒜皮”等。但是由于“民生无小事”的理念,民生新闻深入人心,加上民生新闻自觉地接受批评、自觉地产生危机感、自觉地投身变革,整体的面貌和质量都有了较大的提升。在时政新闻下沉和新兴媒体的冲击下,民生新闻的改革应该在坚持贴近性的同时增强新闻价值,并且利用主流媒体的影响力,从“拼现场”向“拼立场”转变。

民生新闻;新闻价值

自《南京零距离》之后国内民生新闻的发展已历经十数年,这个时间对于不算太长的中国电视的历史来说已经相当可观。但是很显然民生新闻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前几年,国内接连出现质疑民生新闻的声音,集中在批判民生新闻的“琐碎化”“低俗”“鸡毛蒜皮”等。由此也引发了民生新闻如何升级、如何改革的一系列思考。不可否认,经过发展、质疑、思考、变革,民生新闻自觉地接受批评、自觉地产生危机感、自觉地投身变革,整体的面貌和质量都有了较大的提升。这正体现出国内民生新闻届谦虚、接地气的作风。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学界对于民生新闻琐碎化和低俗化的弊病,开出的药方是由民生新闻升级为公共新闻。然而,实事求是地说,民生新闻并不能承担学界所期望的公共新闻的角色,这里面既有民生新闻自身的原因,也有新闻舆论管理环境的客观原因。而目前的现状是,民生新闻与公共新闻越来越多出现功能交集,民生新闻正越来越多地扮演公共新闻的职能。笔者认为这是可喜的变化,也是民生新闻这几年自觉变革和提升的结果。但是仍有批评和催促的声音伴随着民生新闻,笔者想就此展开阐述,辩证地认识民生新闻存在的问题和升级的路向。

一、民生无小事,观众用遥控器为民生新闻投票

对民生新闻最有发言权的,恐怕还是观众。自民生新闻的概念被提出,到迅速风靡大江南北,全国电视台尤其是地面电视台几乎都以民生新闻为主打,局面豁然开朗,收视一片长虹。各地电视台都有自己主打的一个甚至数个民生新闻栏目,在观众中知名度高、权威性强、收视黏性大,不管是栏目名还是主持人,都成为当地的“活招牌”。而不管媒体格局怎么变幻,民生新闻始终收到各地观众的热烈喜爱。以广东为例,《今日关注》《珠江新闻眼》《DV现场》等栏目一直都占据本土收视前几名;在省会广州,还有《广视新闻》《新闻日日睇》等节目。如果说一类节目火爆一时可以理解,十几年都如此受欢迎,就必然有其价值所在。

民生新闻经久不衰,笔者认为核心的原因就在于“民生无小事”这个节目理念。车祸、交通阻塞、民工跳楼、街坊邻里冲突、感情纠纷等,这些都经常在民生新闻里出现的节目内容,或许不够高大上,但是民生百态,本就如此。老百姓日常生活发生得最多的、与他们关系最密切的,就是这些事情;民生新闻如实照录,是从受众本位出发的一种节目理念,所以才广受民众喜爱。

百姓的生存状态、生存空间和生存环境,是民生新闻最主要的关注点,笔者认为应加以发扬。如果镜头偏离了百姓,节目变得高昂而空洞,十几年培养起来的受众群就会烟消云散。

民生无小事,琐事亦关情,只要民生新闻坚守以百姓为本的节目理念,就会继续受到欢迎,百姓就会继续用遥控器投票。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我们对民生新闻的改革和升级,千万不能丢了这个根本。

二、时事政经新闻下沉,民生新闻需承压而上

民生新闻作为一种社会新闻手法,历经十几年而仍广受欢迎,表现出了这种新闻理念的巨大价值;更重要的是它们在老百姓中间深入人心,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认同感。这种节目理念因此逐渐受到时事政经新闻的认可和重视,在原本充斥着“硬新闻”的时政新闻节目中尝试民生新闻的一些操作手法,并且取得了不小的成效。

已经开展很多年的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在这过程中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为开展好“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全国新闻单位都在重要版面、重要时段开办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专题或专栏,持续推出记者深入基层、深入一线的报道。尤其是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人民网、新华网等中央重点新闻机构抢先响应,带头示范,在《新闻和报纸摘要》《基层中国》《新闻联播》《新闻30分》《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栏目推出“一线报道”“百姓故事”“新闻聚焦”等专题、专栏。在省、市等地方电视机构也大规模跟进后,类似于“接地气才能有灵气,俯下身才能心贴心”这样的口号深入时政线记者的内心。

时政新闻栏目推出深入基层、深入一线的报道,实际上已经和民生新闻的固有“阵地”产生了一定重叠和交叉。由于时政新闻栏目长期以来在观众心目中固有的崇高地位,它们深入基层、深入一线的贴近性报道影响力巨大,这是民生新闻无法与之抗衡的先天性优势。一时间,民生新闻耗费巨大精力和时间构建起来的“向上”态势,受到时政新闻栏目“下沉”式报道姿态的强大阻力。

面对这样的局面,民生新闻栏目是迎难而上,还是知难而退?是坚持拉升、还是回到原点?笔者认为,面对时政新闻栏目的贴近性下沉姿态,民生新闻栏目不能将经营已久的“向上”空间拱手让人。不少品牌影响力很强的地方民生新闻栏目主动求变,通过加强策划,让节目选题向纵深拓展,巩固了自己的竞争力。

三、坚守接近性,节目选题向纵深拓展

琐碎化的批评、时事政经新闻的下沉,都给民生新闻带来了现实的压力。一方面,部分民生新闻栏目强化了“贴近性”的优势;另一方面,这些“贴近性”选题却具有“大民生”视角,追求贴近性和新闻价值的兼得。

在新闻价值链的构成中,“接近性”是重要因素,一般情况下受众更关注与自己生存息息相关的新闻信息。如果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考虑民生新闻的改革与升级,就不必被低俗还是高尚、重大还是琐碎这样的标准所困扰;相反,我们衡量新闻价值的标准优先以“接近性”为原则,立足本土,立足受众,做受众关心的新闻。而在此基础上,再对新闻线索做二次梳理,让有价值的更有价值。

通过对广东广播电视台老牌民生新闻栏目《今日关注》的梳理笔者发现,2017年上半年该栏目明显加强了对选题的策划,先后推出了“高考恢复40年”“我眼中的端午节”“记90后劳动者”“岭南古镇行”“温暖回家路”“不一样的儿童节”“新形经济、共享时代”“后单车时代”等一大批叫好又叫座的系列报道。首先,这些系列报道它们都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依然可以吸引受众的关注;其次,它们格局宏大,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是我们社会发展过程中某一方面的投影,达到了以小观大的效果;第三,这些选题弘扬了主旋律和正能量,对于民生新闻栏目本身影响力、品牌知名度、权威性也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经过这样的系列策划,《今日关注》2017年上半年的收视不但没有下降,反而取得了显著提升:2017年上半年《今日关注》全省综合收视份额12.34,同比升5.25%,环比升10.70。

四、巧用主流媒体影响力,从“拼现场”向“拼立场”转变

新媒体势力的崛起成为当下民生新闻不可忽视的另一个压力源。新兴媒体具有便捷、快速、碎片化等特点;尤其借助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很多突发性的新闻都第一时间被新兴媒体捕捉到,民生新闻记者跑得再快也无法与之抗衡。

所以,民生新闻向来强调的“速度”“第一现象”“新闻一线”,或许已经不具有明显的优势。新媒体传播不但速度快,而且内容也和民生新闻有很多重合,民生新闻不能继续“市井见闻”路线了。

正如上文所述,像广东广播电视台《今日关注》这样的老牌民生新闻栏目已经先知先觉,开始在策划和新闻价值上下功夫,意图撑高节目的话语空间,脱离低趣味的市井新闻层次。但这样并不足够,笔者建议,民生新闻栏目多年以来建立起来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要认真加以利用。

民生新闻代表的一定程度上是党和国家主流媒体的声音,在民生新闻事件发生后,民生新闻记者即使不是第一见证人,也可以快速到达现场,对事件进行跟进报道。同时利用我们主流媒体的新闻采访权对事件进行深度解读,强化民生新闻栏目在突发新闻、重大民生事件上的话语权。

以广东广播电视台珠江频道另一个老牌民生新闻栏目《珠江新闻眼》(原名《630新闻》)为例,该栏目始终保持一定比例的舆论监督报道,广东许多产生重大影响的舆论监督报道都出自该栏目,如“政协委员遭遇闭门羹”事件、广州“创卫”问题探讨、广州“塞车黑点”直播、电信“霸王条款”、广州停车“新规”追踪、“关注农民工欠薪”等一系列报道。这些报道不一定都是《珠江新闻眼》的第一现场报道,但借助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它的跟进报道使事件有了权威新闻媒体的解读,公众的关注迅速由“发生了什么” 转向“为什么”“怎么样了”,栏目的新闻价值品牌得以进一步巩固。

(作者单位:增城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贴近性民生栏目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关于栏目的要求
栏目主持人语
浅论县市级电视台民生新闻的贴近性与人文关怀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电视社教节目分析之《健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