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
2017-04-12普宁市广太中学黄泽敏
文/普宁市广太中学 黄泽敏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
文/普宁市广太中学 黄泽敏
著名的教育改革家魏书生主张“每堂课都应充满学生的笑声”,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说明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学习兴趣密切相关,兴趣是激发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学成败的一个关键。那么,如何通过激发兴趣以增强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内驱力,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状态,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重视师生双向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是一种教与学的双向活动过程,只有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中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方式,只会堵塞师生相互沟通的渠道、导致师生感情上的对立。因此,在教学进程中教师必须精心设计、精心组织,善于引导,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千方百计让学生举事例、证明课本观点、讨论质疑、突破重点难点、归纳总结、得出基本结论。这样做,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克服了学习消极被动的状态,活跃了课堂气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精心设计、巧用比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中学思想品德课贯穿着不少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和观点,但这些理论比较抽象,不易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精心设计,针对教学内容,巧妙地引入一些恰当又生动有趣的比喻等艺术性手法,令平淡无奇的教学内容生色,妙趣横生,从而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如在讲授“经济全球化”时,“某国或某地区的经济出现问题,势必冲击和波及相关的众多国家和地区”,是经济全球化的特点。因此,我用一个比喻:某一国某一地区的经济打一个喷嚏,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就会感冒。如美国发生的金融危机,给世界各国和地区经济造成严重打击,中国也未能幸免,至今仍都未能走出困境。学生很容易地掌握了这一特点。在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意义”时,我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更确切地说,中国的天虽然已经翻,而中国的地还没有覆。在这里,“中国的天已翻”,意思是指我国人民已经推翻了剥削制度,人民已经当家作主;“地还没有覆”,意思是指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落后,中国这块土地还没有建设好。今天我们应集中力量搞好这“覆地”的伟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又如在讲“朝核问题”时,我把中国在六方会谈中所担当的角色,比喻为“媒人”,我说这媒人牵线还真不容易哪。恰当得体的比喻,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采用“时政”热点,激发学生兴趣
思想品德课作为文科类的综合性课程,涉及各门学科,而且同国内外的重大时事政治也紧密联系。因此,把理论教学与时事政治“热点”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国内外的重大“热点”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不仅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任务,而且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关注时事,喜欢时事,激发他们对品德课的爱恋之情,唤起他们对这门学科的浓厚兴趣。如在讲关于“发展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这一观点时,从当前国际以经济和科技为重点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到中美之间从对抗发展到良好的合作关系进行评述,说明我国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重要意义。没想到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学生听得十分投入。当讲到“消费者合法权益”问题时,我引用轰动全国的石家庄“三鹿毒奶粉”事件,引导学生用课本知识分析生产者、经营者的行为及消费者如何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把社会热点问题与政治理论知识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既可以促使学生关心社会,及时了解社会动态,又可以使抽象的政治理论知识变得形象、生动、具体,有效地缩小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感”,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正确地判断和合理地选择,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健康地成长。
实践证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学好品德课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教学理论和提高业务水平,吸取新知识,积累经验,探讨教改之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品德课成为一门生动活泼的课程,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的目的。
责任编辑 黄博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