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同一类型新闻集中报道的社会影响思考
——以国人国外失踪事件为例
2017-04-12乔永晟
□ 乔永晟
对于同一类型新闻集中报道的社会影响思考
——以国人国外失踪事件为例
□ 乔永晟
热点事件是新闻媒介机构和整个社会都愿意跟进的重要议程,但是在这个集中跟进报道的过程中,往往会忽略跟进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本文旨在对这些负面影响进行探讨,希望唤醒社会和媒介机构对于新闻真实和社会平衡的重视。
集中报道;议程设置;社会效益
同类新闻集中报道是新闻报道的重要方式和方法,对于新闻媒介来说,将同一类型的新闻事件集中报道,可以使新闻报道更具集中性和有效性,进而可以引起受众关注,也可以使新闻报道取得成效。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的话,同类新闻集中报道也是有弊端的,我们可以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的一些大众传播理论中找到依据。
麦克姆斯和肖在1972年提出了“议程设置”这一大众传播理论,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议程设置”理论具有三个特点:1.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这些层面同时也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效果形成过程的不同阶段,“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着眼点是完整意义上的效果形成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上的效果。2.“议程设置”理论所考察的,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这里着眼的是传播日常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活动所产生的影响。3.“议程设置”理论暗示了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从这个理论出发,同类新闻的集中报道会首先影响人们对于外部环境的知觉,进而影响受众的心理和行为,并对整个社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案件回顾
今年,新闻媒体对于国人在国外旅游、留学失踪的案例有过集中报道的例子。2017年1月2日上午,在日本爱知县丰川市丰川町的一家商务酒店内,发现了一具中国女子的尸体。当地警方随后逮捕了犯罪嫌疑人。2017年3月20日,一名中国女子在济州岛遇害,韩国警方紧急逮捕一名韩国男子。2017年6月10日中午,美国警方宣布对章莹颖失踪案正式立案。2017年7月11日晚,中国驻日本大使馆接到中国公民求助,称两个女儿在日本横滨失联,后来证实遇害。
二、社会影响
在网络上网罗的2017年的部分相关案件的受害人都是中国女性。麦克姆斯和肖提出的“议程设置”理论的第二个特点是:“议程设置”理论所考察的,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例如,章莹颖失踪案发生一个多月里,媒体不断地跟踪案件进程进行报道,这一国人国外失踪案件在网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为媒体和撰写新闻报道的记者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应,那么其它的新闻媒体为了应对竞争也会选择已经成为热点事件的同类型新闻进行刊发,也就是“蹭热点”。例如新浪网《国际研习社|章莹颖美国失踪、小姐妹日本遇害……来,让我们谈谈在国外如何保护自己!》、浙江新闻《杭州夫妇美国失踪已十天不是他们不小心而是这世界太不同》等。我国的新闻媒体实行“事业性质,企业管理”模式,要求自负盈亏,所以新闻媒体这样的做法在应对市场方面无可厚非。美国新闻传播学者李普曼的“拟态环境”理论对我们评估新闻集中报道现象具有指导意义:国人国外遇害的新闻被新闻媒体不断提上议程,受众会产生国外的治安环境十分恶劣的印象,对于女性来说更不安全。这是集中的新闻报道所起到的负面影响。美国批判学者格布纳认为,新闻机构的新闻报道对于受众有潜移默化的改造作用,从这个观点来看,持续的新闻报道起到的负面社会影响会相当严重。新闻媒体对于这些失踪案件的连续报道已经让新闻产生了“累加”的社会影响。不断重复的新闻报道会影响受众的社会认知、心理和行为,受众的社会认知经过一次又一次同类型新闻报道的巩固,会内化成为受众自己的“刻板印象”。而偏负面的印象想要改变是比较困难的。2013年,新闻媒体集中报道“校园血案”的新闻现象,就有人提出,传媒不应对此类亊件进行频繁、细致的报道,因为媒体过量的报道可能会引发“示范效应”,使越来越多的潜在危险人物效仿,以身试法,还会在民间造成恐慌情绪。
三、公民的媒介素养与话语权争夺
所谓媒介素养就是指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主要包括公众利用媒介资源动机、使用媒介资源的方式方法与态度、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对传媒的批判能力等。媒介素养直接对应的是国民能否正确地使用媒介资源。如今的受众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的受众,他们大多数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文化,希望独立思考,而且具有批判精神,特别擅长从新闻媒体的报道中进行逆向解读。但是涉及到专业的媒介素养问题,受众则处在相对被动的位置,受众中的大多数无法正确区分媒介新闻报道背后的具体社会含义。而网络平台与传统媒体互相起到舆论导火索的作用,网络平台可以提供议程,传统权威媒体进行跟进报道,同样的,在新闻媒体报道热点新闻之后,网民也会自发整理相关的解读信息来与新闻媒体争夺舆论的主导权。曾经的复旦投毒案引发出20多年前的清华投毒案,而民间舆论场又有网友将“马加爵杀害室友”“南京航天航空大学因口角捅死室友”“南昌航空大学腐尸”“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命案”罗列,并且得出结论,在新浪微博上形成了“感谢曾经的室友不杀之恩”的热门话题。新华社前总编辑南振中认为:“在当下中国,客观存在两个舆论场,即党报、国家通讯社、国家电视台组成的官方舆论场,都市报特别是互联网构成的民间舆论场。两个舆论场重叠的部分越大,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越强;两个舆论场重叠的部分越小,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就越弱。如果两个舆论场根本不能重叠,主流媒体就有丧失舆论影响力的危险。”新闻传播环境如此复杂,而新闻媒体所沿用的指导方针并没有与时俱进,媒体和有关机构虽然也在不断探索,但只是相对缩短了理论滞后现实的距离。
浏览关于国人在国外旅游遭受意外的网民评论就可以发现,尽管事件的受害人是自己的同胞,尽管受害人并不是因为自己的原因而受害,可是网民们认为在国外旅游遭致意外归为活该的评论占据了绝大多数。这样的现象一方面说明了受众人文关怀意识的淡薄,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网络暴力”现象的严重,这样的现象是媒体没有妥善引导所致。微博出现后,新闻媒体都向新媒体进行转型,纷纷开设自己的官方微博,但是与传统媒体在传统的报纸、杂志、电视和广播上的严谨态度不同,传统媒体的新媒体都被新媒体环境所影响,在新闻发布方面向私人和娱乐博主的发布形式靠拢,追求眼球和市场效益,忽略了更为重要的社会效益。
四、如何减少集中报道的负面社会影响
李良荣老师在《新闻学概论》中提出新闻的真实性,意外事件固然不断发生,但是要避免热点新闻出现之后,同类型的新闻事件在网络上和媒体之间“扎堆”出现的现象,把握好局部真实与整体真实。郭庆光老师在《传播学教程》中提到我国的新闻媒体不单单要追求经济效益,更要承担社会责任。而做到捍卫新闻真实性和承担社会效益,就要在把关发布新闻的时候考虑更多的社会影响。除了承担相应责任之外,媒介在进行相关新闻报道的时候还应当讲求一定的报道技巧:首先,不要渲染暴力,不要描述血案的细节,不然会造成更大范围的心理刺激;其次,要报道国家政府对于国外公民人身安全保障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再次,要在新闻报道中加入对于舆论的引导,遏制不文明评论和“网络暴力”的产生;最后,要加强犯罪嫌疑人被国外政府处罚判刑的后续报道,传播司法公正性。
五、结语
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传播环境充满了各种复杂的因素,这些因素互相作用,共同对新闻媒体的新闻报道活动产生作用,新闻报道活动稍不留心就会出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而集中报道作为新闻媒体与生俱来的市场导向产物,适度使用势必会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但是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对于集中报道的度的把握还需要持续探索。
1.张柳.谈同类新闻事件集中报道的传播效果[J].新闻传播,2016(09):98.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沈晓晓.新媒体环境下同类事件集中报道的成因——以系列高校校园伤害案报道为例[J].新闻世界,2015(04):214-215.
(作者系广西师范学院2016级新闻学硕士研究生)